颠覆你的认知:郑和舰队是“现代钢铁巨轮”,使用“蒸汽机”动力运行《一》

螺丝豺尔德皇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 悟实老师 大明鲸落 2023</p><p class="ql-block">文2020年1月19日发于珠峰国际战略论坛。珠峰国际战略论坛于6月8日被永久封禁。现有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拙文《郑和不是“下西洋”,是“全球巡航”》(2019年12月24日发),指出目前课本上讲的明朝“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实际上是唐朝“杨良瑶下西洋”图,而郑和是“全球巡航”,但其路线图被送到西方了,这个“下西洋”的说法应该是后来篡改的。之后考虑到郑和航船吨位太大,非古代木帆船结构能够承载,必须是现代钢结构架构;又考虑到船队还需要完成繁杂的任务,必须准确控制船队的航行线路和航速,这非古代人力、利用自然风力所能够达到,必须配备机械动力;同时找到了明朝能够冶炼高级钢材和制造蒸汽机的线索,所以得出了《郑和舰队是“现代钢铁巨轮”,使用“蒸汽机”动力运行》的结论。虽然明朝科技资料在明朝后期和清朝在中国本土被销毁殆尽,但从流失海外的资料、民间遗漏逃过劫难幸存的少量资料,和埋入地下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明朝具备制造钢铁巨轮和蒸汽机的能力。根据“西史辨伪”学者的研究,郑和船队还有应该使用了无线电通讯设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吨位之大,承创力之大,其龙骨非木料能够承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船队任务要求之高,非人力、自然风力作为动力可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明朝能够制造蒸汽机和可能使用无线电通讯的证据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明朝科技资料被毁殆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吨位之大,承创力之大,其龙骨非木料能够承载</p><p class="ql-block">郑和船队的吨位,经多方资料对比确认,最大的逾万吨。网文《郑和的宝船有多大?一艘能载2780人!》说,根据文献记载,郑和船队的船只分为五种不同的型号,即宝船、战船、坐船、马船和粮船,其中宝船最大,马船次之,粮船又次之,坐船又次之,战船最小。据考证,明初宝船的制造数量多,规模之大,而且能够短时间完成,令人难以想象。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也说过:“郑和本传云,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容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海军领航员孟席斯说,按照中国史书记载,郑和的中军帐帅船“巨宗”长44丈、宽18丈,长宽之比不到三比一,这样的尺寸和比例都史无前例;而且按照该尺寸推算,“巨宗”排水量将逾万吨,而且已经接近目前西班牙或者泰国航空母舰的吨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有网友指出,郑和船队还装备有武器,特别是大炮。加拿大东部路易斯堡是法国移民的重镇和当地重要港口。据说这里曾经出土中国明朝大炮(不是欧洲人的,更不是所谓的“维京人”炮),但后来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中说:“尽管15世纪早期威尼斯战舰在欧洲是最先进的,但与同时期的中国战舰相比黯然失色。最大的威尼斯舰只长150英尺、宽20英尺,与长500英尺、宽180英尺的最大的中国舰只相比相形见绌。此外,‘威尼斯战舰是由弓箭手护卫,而中国的舰只则装备了火药武器、铜制和铁制大炮、投射器、火药和炮弹’。”(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孙建党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下面引霍布森语为同一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海上风浪无常,这会看似风平浪静,可能突然就海浪滔天,元朝10余万征日军队就葬身鱼腹。《非子 :如何彻底证无古罗马—条支、大秦、拂菻地望再考及大唐“龙朔体系”(系列之三)》指出,16世纪西班牙“无敌舰队时依然没有解决舰船动力的问题,其覆灭的很大原因就是接连遭遇了大西洋的风暴”。试问:郑和船队这样的吨位,这样的装备,这样的水程,世界上什么木料能够做它的龙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冶铁技术世界最早,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就进入了铁器时代。霍布森说,到一千年后的“公元5世纪时,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将铸铁和锻铁混合到一起炼钢的‘合熔’方法”。《河清:魂兮归来,重返中国!——&lt;重返中国&gt;丛书总序言》说,中国在宋代发生了一场工业奇迹和军事技术的革命。中国的钢铁产量,甚至印度的钢铁产量长期领先欧洲。霍布森说:“1788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仍低于中国在1078年的水平。”但是,元朝还没有建造和驾驭大型钢铁舰船的能力,所以元军征日失败了。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蒙古人把所统治的人分四等,把智商最高、创造力最强的汉族人划为最低等级,也影响了技术进步和创造力的发挥。到明朝,又是汉人掌权,技术又取得巨大进步。那么,15世纪时中国钢铁产量又达到什么样子呢?炼钢技术又达到什么水平呢?造船技术达到什么水平?虽然资料被销毁,但这时中国锻造的精钢应该能够保证建造万吨巨轮的龙骨了,这从最近一些研究发掘的资料中能够显示出来。既然如此,明朝就不可能用木料作万吨巨轮的龙骨了。而钢铁龙骨巨轮,就是现代巨轮。因为现代巨轮还是钢铁制造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布森说,公元5世纪时中国人发明的“合熔”炼钢方法,“实际上就是1863年(法国人)马丁和(英国人)西门子使用的炼钢工艺”,“1845年时,(美国人威廉·)凯利曾把四名中国炼钢技师带回肯塔基,他从这些专家那里学习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在使用的一些炼钢原理”。这就是说,西方是在19世纪中期才从中国人手里学会炼钢,而一战时西方建造的航母,吨位还很小,二战时才达到2万吨。实际上,应该这样理解:中国明朝制造万吨巨轮的技术,包括炼钢技术,西方经过600年的学习,到20世纪初,终于消化掌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船队任务要求之高,非人力、自然风力作为动力可及</p><p class="ql-block">郑和航海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等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和航海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每次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近一个世纪后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史载,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前后七次。郑和船队二三百艘船只,二三万人众,本质上就是现代国家的航母编队,美国一个现代尼米兹级航母舰队才三千来人,郑和船队相当于美国差不多十个航母舰队,也就是美国目前全部服役的航母战斗群。郑和船队武装巡航,武器也先进,把日本倭寇、南海海盗全部扫平,保证了世界贸易顺畅,给明政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百姓充实,府藏衍溢”,国家也更为强大。有史料称郑和航海使“贫民致富”,而奢侈品“国用充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分为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有关资料,郑和航海的任务分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和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是船队的中枢,负责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负责总决策。航海部分负责具体航海业务,包括修船、预测天气等。外交贸易部分负责外交礼仪、贸易、联络翻译等。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后勤供应、起草文书、医务服务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船队编制完善、组织严密,确保了航海行动的成功。实际上,还应该有一个地理测量部分,或者这个部分安排在后勤保障里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405年至1421年,郑和船队共进行了5次远航。孟席斯说,郑和船队在第四次巡航时,已抵达过东非海岸的最南端。1421年至1423年的第六次远航,郑和船队完成了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并绘制了完整的世界地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些研究认为,郑和的船队第六次远航于永乐十九年二月初二(1421年3月5日)开始不久,朝内发生重大变故,于是郑和很快又神秘地于永乐十九年九月(1421年11月) “中道取回”了。孟席斯认为,回航的并非全部船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体制上一直有“大宗”、“分宗”之别,就是说在整个船队是多分支船队,出访沿途各国也并非全船队并发齐至,许多访问都是由分支船队单独完成的。在郑和“中道取回”后,其余的人继续着探访,第六次远航要一直持续到1423年10月。此间由洪保、周满、周闻和杨庆分别率领的4支大型“分宗”进行了真正的探险。下面是孟席斯提供的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保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经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而后向西南航行,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穿过麦哲伦海峡,又向南至南极洲的南设德兰岛,再向东北跨太平洋到达澳大利亚南岸和西岸,经印度洋、南海,返回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满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向西南航行到南美洲,过麦哲伦海峡,向北到达秘鲁西海岸,横越太平洋,到达澳大利亚东岸和新西兰,而后回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闻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向西北航行到达中美洲波多黎各、古巴等地,而后沿北美洲东海岸北行,绕格陵兰岛,经楚科奇海、白令海峡回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庆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越印度洋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而后沿非洲东海岸、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沿岸,经南海回到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完成船队这样的任务,远非人力、自然风力作为动力可及,即必须有机械动力,能够对船只的航向、航速进行绝对控制。什么机械呢?就是蒸汽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