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妮可💓😘果丹皮

<p class="ql-block">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天纵睿智应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以清静无为之智慧把握大局,这样也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1.守拙护己,无可用就是大用</p><p class="ql-block">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大勇若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均有此意,表现的是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嘻笑,心甚恶之”,终于借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完全是另一种结局。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20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曹操虽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攸正是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等方面。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p><p class="ql-block">荀攸大智若愚,懂得以柔弱取胜的处世方略,使得在与曹操相处20年中,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他从未得罪过曹操,偶使曹操不悦,也从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是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将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但道家认为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会轻易将才艺外露,所以韬光养晦才是聪明人之所为。有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森林里,大象不断地被人类猎杀,但人类并没有运走大象庞大的身躯,而是仅仅锯走了象牙。大象们为了生存,终日东躲西藏,时时提高警惕,但还是难逃厄运,它们一只接一只地倒在了人类的枪口下。但奇怪的是,有一头公象从未受到人类的威胁,它从容地到处转悠,有时还能到人类居住的村庄附近吃玉米,而且人类见了它,甚至还和它打招呼,表现得很友善。其他大象对此极为不解。“你有什么秘密吗?</p><p class="ql-block">人类为什么从不伤害你,却总是把枪口对准我们呢?”大象族长问它。“你看我与你们有什么不同吗?”那只公象问族长和其他同类。“你……你……的牙?”大象族长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是的,我没有牙齿。从很早以前起,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磨自己的牙,而正是因为没有牙齿,人类枪杀我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能从容、平安地生活着。”</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得不赞叹那头公象的智慧。象牙是公象吸引配偶的绝佳工具。哪头象的牙粗壮、美丽,它就会更加受青睐。公象们都以自己的象牙为荣。然而,正是这代表荣誉的象牙,却因受到人类的觊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此时,磨掉象牙,收敛自己的锋芒,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p><p class="ql-block">可见,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懂得保护自己的实力,不会轻易将才艺外露。做到韬光养晦才是聪明人之所为,更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过于聪明的人,常是别人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古今中外,这样的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道家智慧告诉我们做人要善于韬光养晦,用“守拙”的方法保护自己。</p><p class="ql-block">2.耍小聪明是一种无知</p><p class="ql-block">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p><p class="ql-block">言语的讷者,行动的敏者,才是真正的智者。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位,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交往,锋芒不可毕露。</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明明知道有些对联是很粗浅的,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然后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是满朝文武无能人吗?非也,这是免招惹是非的处世技巧。</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写道,贾府门楣上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封建之家推崇的自然是上流社会的世道人情,不足为训。但取其精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是今天的人们同样需要的。社会是一张巨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并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谙熟世事,机智圆滑,这不是奸诈,而是一种生存智慧、成事智慧。</p><p class="ql-block">老子看来,大辩若讷,辩不可为道,道在无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辩者,只能胜人于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大辩不辩。生活中,喜欢显耀小聪明的人,往往是智者眼中的真愚人。</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无知浅薄的人,才是真正离智慧最近的人。否则,我们看,那些习惯于夸夸其谈炫耀聪明的人,一般都是学识与见地平平的人,这些人若是在平庸的人群面前也许还可以卖弄一番,一旦遇上了强者大家,那就要出丑贻笑大方,甚至自陷灾祸了。</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也是这个道理,有智慧的人不管自己知与否都懂得保守,一般不会耍小聪明显摆自己,更懂得于其所不知盖阙的道理。确实,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冷静的倾听者,到处受人欢迎;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p><p class="ql-block">同时,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所以我们说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现代人学习道家做人,求的应当是智慧,而非小聪明。事实上,现实中,一个人太聪明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祸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蒲鹤年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读来颇有所感,关于“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这个问题,他谈论了丁肇中先生的“无知”与一位“万能科学大师”的“无所不知”。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是三个字——“不知道”。他曾解释:“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用道家的智慧来看,这种“无知”并非谦虚,而是一种做人智慧,拥有大智慧的人永远懂得不炫耀,不自矜,不耍小聪明。相比之下,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则正好相反。</p><p class="ql-block">一位自命不凡的人为了难倒一位年长的智者,绞尽脑汁,收集了历史、地理、哲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未解之谜,将所有难题摆在老人面前,让这位众人口中的智慧大师以一句话将所有问题回答出来,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这位自命不凡之人其实还是未能难住这位“无知”的智者。俗语说“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说的就是无知的人。道家认为做人真正的大智慧便是“无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他这句名言。同样,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大智若愚的人,从来不会张扬自己拥有多少智识,而是心中空空,外表看上去痴傻呆憨,内里却是绝顶的聪明,这算得上是极高超的做人智慧,虽然不是可以随意便能做到的,但是道家先哲们依然给我们指示了门径,那就是虚怀朴实,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有多高,更不要总想着自我表现。安于平凡,甚至愚憨笨拙,拒绝小聪明,求得大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聪明。</p><p class="ql-block">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p><p class="ql-block">过于卖弄聪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厚积薄发,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才是成事之道。正如英国著名外交家切斯特菲尔德所说的那样:“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在音乐的世界中,技巧很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过多的花哨技巧只会减弱情感的表达。人生也是如此,人人都玩弄聪明才智,只会让世界繁杂凌乱。绝圣弃智,才能朴实安然地生活。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p><p class="ql-block">3.莫让才气反伤己身</p><p class="ql-block">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说道:“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在这里,庄子用意在提醒人不要像“志大才疏”的螳螂一样,自恃本事大,“怒其臂以当车辙”,结果遭殃的还是自己。</p><p class="ql-block">另外,在《庄子·大宗师》一篇中,庄子还假借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道出了圣人的尴尬困惑。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孔子说:“我啊,是上天给我的刑法,是受罪的。”做人大部分如此,“死要面子活受罪”。像圣人孔子是“天之戮民”,要救世救民,不是自己找罪受吗?</p><p class="ql-block">庄子反复申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道”与“才”两者不可兼得。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说得好:“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更添蛇足,一盏醇醪不得尝。”有些人聪慧能干,但没有运气,苦了一辈子,如同孔子说的“丘,天之戮民也”。有些人“命”好,却能不劳而获。然而,“欲除烦恼须无我”,看通了,人生就没有什么烦恼了。“各有前因莫羡人”,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前因后果,无须嫉妒羡慕他人。东汉末年的祢衡最能说明才对命的负面作用。</p><p class="ql-block">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到许昌。当时许昌是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司空掾、陈群、司马朗、荡寇将军赵稚长等人都是当世名士。有人劝祢衡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又劝其参拜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厨房了。”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簿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由此可见他何等狂傲。</p><p class="ql-block">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后来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p><p class="ql-block">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的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对骂。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其时,祢衡仅26岁。</p><p class="ql-block">祢衡文才颇高,他恃一点文墨才气便轻看天下。殊不知,一介文人,在世上并非有甚不得了,赏则如宝,不赏则如败履,不足左右他人也。祢衡似乎不知道这些,他孤身居于权柄高握之虎狼群中,不知自保,反而放浪形骸,无端冲撞权势人物,最后因狂纵而被人杀害。</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为了夕阳西下那动人心魄的美,我宁愿选择痛苦。圣人之道,圣人之才,如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得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以对。</p><p class="ql-block">有道是掬水月在手,苍天的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就会笑在掌心。</p><p class="ql-block">“但是,不止我一个人命苦,你做了我的学生,志同道合,你与我一样,也是命苦”。庄子在这里不过是借孔子的口,说出生在一个变乱的年代,以救世救民为己任的人,一定要命苦的,这是一个原则。</p><p class="ql-block">纵观历史,因为才盛而遭嫉遇祸者数不胜数,可见才气太盛未必是件好事。倒不如平凡平庸一些,如果不能,也万不能像祢衡那样,恃才傲物,放浪形骸,否则才气就会成为毁灭我们的无形杀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