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色即是空,是心经和金刚经的核心思想。</p><p class="ql-block"> 所谓色,是能被人的心、被人的触觉所感知、所意识的一切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形形色色。空 ,并不是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指事物必须依据某些条件才能存在、一旦条件改变就会消失或者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状态。好比浪花,它的本质是水,只有风的推动才会形成浪,一旦没有了风,浪又会变回水,水最终还会气化,变成其他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佛学上把包括生命在内的万事万物这种因为缘的和合而生、因为缘的消散而灭、其本性为空的现象称之为“缘起性空”。</p><p class="ql-block"> 认识“色即是空”,首先必须要认识人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心。因为只是有了这个心,才让我们对外界的事物有了好看、好吃、好闻、好听以及舒服、喜欢、爱意和恨意等等的感知。但是外界事物的本相真的存在好看、好听、好吃这些东西吗?为什么不一样的人未必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呢?这难道不是人的心在作祟吗?所以佛学很形象地把心比作镜子,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相”或“色”)进入心这面镜子,就是一种虚像的投射,它本质上就是不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幻相”。</p> <p class="ql-block">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六祖慧能的一首名诗。</p><p class="ql-block"> 菩提树据说最早叫“天竺树”,因为佛的始祖在此树下盘坐悟道因此得名。菩提,意指觉悟、智慧。菩提树本身并不存在,因为我们的人心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它才是存在的,所以“菩提只是心中树”,明镜台也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相”,所有的相都只是经过了我们“心”的定义才是存在的,所以它只是心的幻相。心原本是完全纯净的东西,如果没有外面七七八八的东西照见进来,它是不会起心动念的,所以才叫“本来无一无,何处惹尘埃”。</p> <p class="ql-block"> 色即是空另一个启示是告诉我们,看事物,通常不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三维空间里,再加入一个“时间”的维度,也就是在一个四维的空间里,我们或许就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希腊一个哲学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就是你第二次踏进的这条河流一定和你第一次踏进的这条河流是不一样的,可以换一种说法,你的下一秒应该已经不是一秒以前的你。所以,时间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变,意味着无常,意味着一切的一切都在瞬间“向死而生”,也就是佛学意义上的“无尽轮回”。</p><p class="ql-block"> “心经”在开篇说道:“观自在…照见无蕴皆空…”,五蕴说的是色、受、想、行、识。意思是心一旦照见外界的色,就会有感受,就会有想法,就会生行为,就会成意识。</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第五章也写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是如果你的心照见一切外界的相都是幻相,那么你就开悟了,就如同见到了如来。</p><p class="ql-block"> 心经和金刚经其实异曲同工,说的都是一件事,就是悟“空”。</p> <p class="ql-block">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去享受你所享受的,消融你所压抑的。这个世界唯一的净土其实就在你的心内,所以只有以心为法、明心见性,才能掌控内心、消解内耗。正如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凡事不要太当真,遇事不要太执着,只有不执着、活在当下,或许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