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歌乐山烈士群雕》雕刻简介</font></b></h5><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h5>烈士群雕是烈士纪念碑的独特表现形式,展现着革命烈士舍己为国、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由邓小平题名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耸立着一座展现“浩气长存”主题的大型烈士群雕。</h5> <h5>烈士群雕位于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魂广场一期台阶与烈士公墓之间。由438块红色花岗石组成,共19层,高11米,四周各宽7米。1981年,由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教育局、重庆市文化局联合决定,在全市少先队员中集资修建《歌乐山烈士群雕》。</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群雕雕刻有九位烈士形象,均是牺牲在集中营的烈士群体代表。群雕采用中国传统石窟艺术的“中心塔柱式”结构,集阁雕、浮雕之所长,以连环组合的形式,将烈士们“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等崇高精神风范由九位革命志士向四面展开,烈士们的精神和素质表现得既伟岸又平凡质朴,同时也使群雕具有永恒的凝聚力和感召力。</span></p> <h5>烈士群雕之下,是一个封闭式的圆形纪念厅,厅内的四根大柱上用铜牌铭刻着烈士英名录,四周圆弧型墙壁上雕刻着一幅大型壁画《在烈火中洗礼》,向人们展示一部血与火、生与死尖锐搏击的壮烈史诗。群雕后面的烈士公墓,则安息着300多名革命先烈。</h5> <h5><b>群雕的右侧,立有一块白色花岗石石碑,碑上雕刻着邓颖超撰写的《烈士群雕铭》,</b>全文如下:</h5> <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斯烈士陵园,昔军统特务摧残革命志士之魔窟也。溯自抗战中期以迄解放,革命志士囚禁于此者逾千,而壮烈牺牲者累百。尤以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重庆解放前夕,军统特务惨绝人寰之大屠杀,一夕之间,殉难烈士竟达二百余人。解放后合葬于此,因建陵焉。伟哉前驱,血沃歌乐,光照神州。建国以来,感先烈之功,怀先烈之义,谒陵扫墓者,络绎于途。</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九八一年秋,山城少年倡议捐献建造烈士群雕,以彰百世。市委市府嘉助其行,海内海外共襄盛举,历数载而厥工告成。</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磐磐坚石,赫赫群英,仰雄风之再现,留浩气于永存,励后进以壮志,促新征其兼程。</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值兹隆礼奉立,谨述大略,勒石以铭。</span></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邓颖超</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span></h5> <h5><br></h5><h5>碑文叙事简洁,激昂悲壮,记录着国民党军统特务在重庆歌乐山囚禁、屠杀大批狱中革命志士的罪行,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缅怀红岩英烈、传承红岩精神的崇高风范,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歌乐山烈士群雕获全国雕塑最高奖</h5>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经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评审,歌乐山烈士陵园《歌乐山烈士纪念碑》(又称《歌乐山烈士群雕》)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这也是全国雕塑界级别最高的奖项。</span> </h5> <h5>歌乐山烈士群雕可以说几乎每个重庆人都看到过,但其中的主题却不一定都知晓,群雕背后创作者的经典故事知道的人更少。</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歌乐山烈士群雕》雕刻背后的故事</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b></h5><h5 style="text-align: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注:以下文字内容来源于2016年出版的</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 class="ql-cursor"></span>《江碧波传》</span></h5> <h5 style="text-align:right;">2017年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h5> <h5><b>在江碧波柔美的外表下,一直有一颗英雄主义的心。</b></h5><h5><br></h5><h5>自小生长在歌乐山下的江碧波深受红岩精神的洗礼——那些纯粹的共产党人为了社会理想而牺牲个人生命的壮举无数次地感染了她幼小的心灵。于是,一腔豪情壮志、一种崇高情怀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每当我回忆父亲从“11·27大屠杀'现场带回的那些照片,我都真切地感到,这些英雄的身上充满了高尚的情怀,充满了大公无私、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我想表现这些伟大的精神力量,讴歌人类永恒的、最宝贵的牺牲精神。”</h5><h5><br></h5><h5>作为一个执着追求的艺术家,江碧波对于英雄主义更有着切身的体验。“在我看来真正的画家往往是苦行僧,他们为艺术受苦,为艺术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幸福,为了养活自己的艺术,必须另外寻求一项工作,怀着善的愿望承受生活的煎熬,还因为对于丑恶的敏锐洞察,他们酿出来的甘露,绝非纯性的蜜糖。画家笔下的形象摒弃了单纯的漂亮,苦涩中滋生的斑斓色彩,让人领略到更深的内在气度和力量。这些艺术家从不惋惜自己的牺牲和代价,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另一路英雄,唯有艺术行动的愉快是他们最大的报赏。”</h5> <h5>有着怎样深刻的心灵体验,便能创造出怎样真诚感人的艺术。江碧波对英雄精神的感同身受在如火般热烈的季节里迎来了展现的契机。</h5><h5><br></h5><h5>1981年夏天,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教育局、重庆市文化局决定,通过全市少先队员积攒牙膏皮卖废品,集资修建表现红岩革命精神的《歌乐山烈士群雕》,使之成为以后青少年入队、入团宣誓的地方。同时,他们决定聘请当时已经全国知名的雕塑家叶毓山为创作设计人。叶毓山在盛情邀请之下接受了这个任务。</h5><h5><br></h5><h5>但在1981年11月27日纪念日举行烈士墓群雕奠基仪式之前,在群雕作品初稿即将亮相时,叶毓山又因前往外地开会,没有时间留在重庆搞创作。在这种情况下,江碧波作为叶毓山的家人,暗中着急,心想不能让团市委失望,不能让烈士家属失望,江碧波的父亲当时在病榻上更是对江碧波认真谈道:“此任务没有钱也要做。”于是,江碧波接下了初稿的设计工作,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span></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江碧波</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江碧波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1939年出生于贵州,籍贯浙江宁波。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造型系。先后担任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主任,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会长,重庆市三峡博物馆艺术总监,美国华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江碧波创作的版画、油画、中国画、雕塑等作品数以千计。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美术作品展。出版有《江碧波艺术作品集》《东方魂─江碧波艺术集》《巍然天地间》等著作。</span></p> <h5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ioaa3l?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8025670"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艺术家江碧波系列2:《歌乐山烈士群雕》雕刻背后的故事(下)</a></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p><h5 style="text-align: left;"><b>《碧波艺苑》编辑部</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主 编:江碧波<br>副主编:黄明元 李云飞<br>编 辑:李云飞 付义琴<br>摄 影:李云飞</h5><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