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散记:我的新闻工作岁月

孙希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〇年二月六日,我们班的毕业分配方案终于跟同学们见面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奔赴海阳县教育战线,我和另外三位同学到海阳县人事局报到。县人事局留下了其中两位,我和同桌冷作进同学到县委组织部报到,最后冷作进同学分到了团县委,我分到了县委宣传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县委宣传部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送进了县委报道组,交给了张组长。张组长一边指划一边说,这张写字台是你的,你在这里办公;那个书柜是你的,你把学习资料放在里面;你的宿舍在四楼,下班后我和你一块上去;又指着跟我对桌的同志介绍说:他叫王浩,报道组的副组长;其他两位调进时间不长,下乡采访去了;从今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〇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年。按照报道组的惯例,先由王浩带我半个月,印象最深的是带我到县交通局运输队,采写了一个爱岗敬业的赵姓司机;再由张组长带我一个周,记忆中他带我到里店公社拖拉机站,采写了一位年青漂亮的女炊事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同志带过之后,我即开始了独立采写。我兴致勃勃地采访了县物资局,信心满怀地交出了第一篇稿子。张组长看完之后眉头一皱判了“死刑”,要我集中采写稿子中的一个小故事,内容是物资局机电公司跟凤城公社黄家大队签订了一份供货奖罚合同。我由此撰写的《军令状》登上了三月十七日的《烟台日报》。这是一篇不足五百字的小稿,我看着题目下边“孙希香”三个字,似乎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月二十三日,我按照县委宣传部领导的安排,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下午三点三十分,我由海阳乘坐公共汽车到达莱阳;晚上十点四十七分,再由莱阳改乘火车到达济南,我第一次来到山东省府济南,第一次走进省广播电台的大楼,第一次见到了那些著名的编辑、记者,第一次见到了那些漂亮的男播音员、女播音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先到采访部跟王忠义老师学习审稿分稿,后到新闻部农业组跟权福臣老师学习编写消息类稿件,再到专题部《社员节目》组跟潘老师学习通讯类稿件。五月二十九日,我随王忠义老师奔赴胶东;六月一日到海阳参加了县新闻报道会议;六月五日到乳山县参加了地委新闻报道会议;六月六日至十一日,又随王老师先后到荣城、威海有关单位进行采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努力,我终于找到了新闻工作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一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二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过完春节,报道组的另外两位新同志,一位去了县志办公室,一位去了县财贸办公室;后来,张组长也离开了县委报道组,到县政府办公室当了分管文字工作的副主任。原本五个人的县委报道组,现在只剩下了王浩和我两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搞好新闻工作,就要把新闻采写之根,牢牢扎在社会的土壤里。我设立了新闻线索本,建立了新闻关系电话联络薄,但最为有效的还是逐步培养出来的学习联系点。我把县委办公室作为机关联系点。我和县委打字室打字员交上了朋友,通过他们我可以获得许多权威资料。我把县经委作为经济部门联系点。我的下级同学在那里当秘书,同学感情加合作关系,可以了解全县经济的运转情况。我把小纪镇、凤城作为公社方面的联系点,还把丁家夼东、野口大队作为农村方面的学习点,从中学习农村工作经验。除此以外,我还在教育、卫生、外贸、计划生育等新闻热点部门交了一批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年秋天,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带上铺盖跟随部长下乡参加三秋。我们宣传部驻在地处北部山区的朱吴乡,乡党委办公室于秘书把我们领进一间坐北朝南的办公室,部长住东,我住西,中间一张小桌既能摆放洗刷用具又能读书看报写文章。我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先后采写了故事新鲜的《喜看后庄好春风》、题目新颖的《四世同堂喜迎门》和颇有新意的《山楂沟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到丁家夼村釆访时,大队书记说:“俺村没有什么可写的,实在要写就写俺村的山楂树。”大队会计介绍说:我村村前是山,村后还是山,地里的庄稼怎么伺候也跨不过黄河过不了长江,山上的山楂树却堰头堰根好栽能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今天刨资本主义的苗,明天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山楂树逃不了厄运,村里断不了穷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到户树到人,天干了浇水树病了打药,从冬忙到夏,从夏忙到秋。秋天到了,果树依然葱绿,山楂由青变红,品一颗流水,尝一把提神。《山楂沟又红了》,一篇反应农村经济责任制的稿子,先后“光临“了《烟台日报》《大众日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努力,我拿到了新闻工作的第一把金钥匙——-求新!新闻姓新,以新制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二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月二十日左右,我县召开了表彰致富农民的大会。开始,我准备在这次会议进行采访,写几个反映农民如何致富的稿子。还没动手采访,我就听见省广播电台播出我市一个县召开这种会议的录音报道。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单纯去写社员如何致富的稿子,恐怕很难见报。最后,我被逼上梁山,下决心在细致采访的基础上,写出一批稿件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采访的第一个对像是山西头公社南留村农民孙洪国,孙洪国过去参过军,当过村干部,在农村属于小能人。他过去就愿捣鼓小买卖,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红火。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四清运动中被清过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革过命,碰上一打三反,他还被罚过款,游过街。一九八二年,全县开始推行统、专、包生产责任制,大队的副业项目在年初就开始投标叫行。他承包了大队的纸袋厂,发财之后担心政策变了“抹了盘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合上采访本,即想:群众富裕之后,还担心政策多变,如果能通过孙洪国这个典型,让群众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使他们放开手脚大胆致富,这样稿子不就有了新意吗?尽管孙洪国在纸袋厂的生产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材料,但我还是丢开不写,重点写了他致富之后,怕露富到敢露富这样一个过程,题目就叫“露富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稿子发出之后,我又继续深入采访,接着写了反映社员在靠勤劳致富之后,不忘国家,不忘集体的稿子,题为“万元户的风格”。我还写了留格庄村一名社员,通过承保本村烧水炉,由懒变勤夫妻重归为好的稿子,题目就叫“包为媒”。我乘胜追击,又写了“致富户的心事”和“老包进了户,还要村干部”。一次会议,写了五篇稿件,都上了《烟台日报》,有的还上了《大众日报》。其中三篇,报社还加了编者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努力,我拿到了新闻工作的第二把金钥匙——求变!反弹琵琶,变中求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三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的新闻报道组,尽管有了三个人,但还是比过去少了两个。分管部长要求我们:新闻稿件的任务总数可以减,但重点稿件的数量不能少,一定要保往《烟台日报》的上稿数量,一定要独立完成一年两个头版头条的任务。当时的烟台地区,包括后来划出的威海市——是个大区;当时的《烟台日报》,只有《参考消息》那么大——是张小报。大区小报,“僧多粥少”,要想保证完成任务,就要在深入挖掘上下功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只有挖到深度,才能写出高度,高度上去了,胜率就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烟台地区广大农村,正在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盯住这项伟大的农村改革,先后写出了一批新闻稿件,其中五篇上了《烟台日报》头版头条,有三篇集中发在八月份的《烟台日报》上:一篇是八月九日《烟台日报》头版头条——- 肩题为:不多提,不乱扣,不拖截;标题为:海阳农民卖粮款全部结算到户。这篇稿子,针对农村实行责任制之后、农民担心政策多变的问题,及时报道了海阳的经验做法,引导大家稳定政策、搞好兑现,为即将到来的三秋生产奠定了基础。另一篇是八月十四日《烟台日报》头版头条——肩题为:留格庄大队为进一步完善统专包责任制;标题为:从四个方面加强统的工作。这篇文消息,通过介绍留格庄村的经验,引导大家正确处理统分关系,切实加强统一服务,保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有一篇是八月三十日《烟台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为:秋种即将到来,要在统上加强;副题为:西大滩大队成立四个秋种服务组,秋种准备已落实到每家每户。这篇报道,及时推广了西大滩的具体做法,进一步引导大家搞好统一服务。同一份报纸,在同一个月份,围绕同一项工作,发了同一个人的三个头版头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努力,我拿到了新闻工作的第三把金钥匙——求深,深入挖掘,深入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四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五个年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四年三月十六日下午,我在烟台市新闻报道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我是怎样采写人物通讯的》的典型发言,重点介绍了通过事实写活人物的体会。一九八三年,我被市一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了一百二十篇稿子,其中人物通讯四十九篇。我采写的《在科学的十八盘上》、《粉丝状元》、《一身正气掌财权》等稿件,还在《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是抓住决定人物一生成败的关键。这样的事例能够震憾人心,发人深思。去年五月份左右,我采写了高家乡黑崮大队乔文堂培育花生品种“海花一号”的事迹。稿子中的乔文堂,连续搞了八年的花生杂交育种之后,到一九七八年,“海花一号”已经有了三年的试验结果,正准备参加县上的花生联合测验,就在花生王国里的这颗新星即将升起的时候,黑崮大队的一些人怀有种种偏见,硬是把乔文堂从种子队下放到生产队,中止了他八年的花生育种试验。我就从这个决定乔文堂一生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选取这样一个事例,充分表现了乔文堂追求科学百折不挠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是要善抓住人物正常工作中的小事。这样的事例以小见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我采写的《她把爱全部倾注在学生身上》为例。我县凤城公社胜利小学全国优秀小学教师安建华,在转变有名的调皮大王王旭东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件小事。安老师为了启发王旭东学习上的上进心,一次,她把批好的数学卷交给王旭东把全班的分数登在班级记分册上。全班平均八十三分,王旭东才考了五十七分。王旭东越抄脸越红,最后连鼻子尖上都是汗。他抄完分数,主动要求老师为他补课。从此,王旭东逐渐有了学习的自觉性,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通过这一事例,充分反映了安建华老师耐心、细致的教育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是要善于抓住人物具体生活中的细节。法国作家福楼拜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细节的项链。”抓住人物生活中的细节,就是把人物那些看来细微,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加以着力描绘。有时候,人物的一举一动这些细节,对揭示人物思想有着重大作用。例如,我在《粉丝状元》一稿中,程谟翠为研制出高质量的地瓜粉丝,整天苦思冥想。一次他去挑水,家在小井的东边,他却挑着水直往西边的粉丝厂走去。晚上,半夜三更他睡不着,常常连衣裳都不穿,从炕上跳到地下,在盛粉浆的大缸沿上一边摸,一边嘴里叽哩咕噜的说着什么。第二天,跟他一块睡觉的二叔问他,他却什么也不知道。通过这样的细节,读者不难看出程谟翠搞地瓜粉丝的痴迷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努力,我拿到了新闻工作的第四把金钥匙——求活,通过典型事迹,把人物写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三百多名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发言。会后,由于家庭的原因,我放弃了到省、市新闻单位工作的机会,调到海阳县委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这是后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