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天下为公</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可能莫过于“天下为公”。据统计,在孙中山的题词中,“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p><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为何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因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p> <p class="ql-block">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篇》,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p><p class="ql-block">“天下为公”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下为公众所共有”,二是“以公心治理天下”,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追求实现的最高政治目的,这一思想流传后世,为众多的思想家所阐释发扬。</p> 孙中山纪念馆 <p class="ql-block">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曾经法租界内,在梧桐深处,静静地矗立着一栋典雅朴素的欧式洋房。香山路7号。这是一代伟人宋庆龄,孙中山在世上留下的唯一共同的家。百年洋房见证了夫妻精诚无间的爱情,也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迁。这里是伟人生活的见证地,是实业计划的诞生地。这里被称为历史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这里成为他们革命征程的新起点。也成为他们夫妇遮风避雨的温馨港湾。孙中山在这里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上海对孙中山来说,即是爱情福地,也是事业高地。在这里,他回首来路,放眼世界,上下求索。终于他讲目光投向了中国共产党。商讨国共合作事宜。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身上,发现了新的力量源泉。联俄联共,扶助农共。他认识到,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景必须落实到实业当中。</p> <p class="ql-block">1956年,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文字。</p><p class="ql-block">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p><p class="ql-block">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p><p class="ql-block">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 孙中山故居 <p class="ql-block">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香山路7号(原莫利爱路29号),坐北向南,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是一幢欧洲乡村式样小洋房,由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1918年6月,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入住于此。在这里,孙中山宋庆龄夫妇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他们相濡以沫、并肩战斗。1925年孙中山在京病逝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到1937年。</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曾在这里总结他几十年革命的经验,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孙中山在此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俄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并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为改组国民党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两层,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楼前是花园,树木葱茏,草色凝翠。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原件,并根据宋庆龄生前的回忆,按二、三十年代的原样布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孙中山故居。1961年3月4日,上海孙中山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上海孙中山故居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名字和成就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尊敬。因为他把四十年里的全部奉献给了人民革命。他的名字和成就始终珍藏在我们心里。他为了使中国解脱封建迷信的蒙蔽,经济落后和帝国主义的束缚,献出自己的一切。由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忘我忠诚,他的名字和成就,在我们迈步前进去完成他生前及未完成事业的时候,成为鼓舞全国人民的力量。孙中山——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大道直行</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时代跟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题词依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依然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自然,“天下为公”有了新的时代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