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1日是党的102周岁,唐小党支部、金小党支部、培智党支部共同开展了“学习红旗渠精神,担新时代育人使命”主题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早上7:30,三个支部约40余名党员登上大巴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奔赴安阳林州,开启了为期两天的红色行程。</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行程,我们共要去参观四个地方: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止方村、文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第一站:红旗渠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7月1日下午一点左右,全体党员来到红旗渠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第一部分:记载着五百年旱灾记录史。</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林县,1942—1943年经历两年大旱,1959年又一次遭遇大旱,全县28万人需要跑到十公里以外运水,草根树皮都能成救命的口粮 为了活命,林县人民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6日年盘阳会议召开,杨贵书记提议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全县人民开始着力建筑红旗渠,1967年红旗渠工程竣工,红旗渠可谓是一条“人工天河”。</p> <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一件件用过的实物,真实的再现当年临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场景,在场的党员无不受到灵魂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总指挥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劳动模范任羊成……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无不激励我们党员教师不畏艰难勇于斗争争做教育先锋。红旗渠不仅是一条人工天河,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这就是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第二站:青年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下午4点30分左右,我们乘车来到青年洞,参观这条人工天河——红旗渠。这里山清水秀,渠道环绕半山腰,远看像一条红飘带,带着我们在山间飞行。沿着河渠前行,山间的怪石嶙峋。可以想象当年开凿红旗渠时的天工艰险。</span></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题词的“青年洞”三个大字刻在洞的正上方,熠熠生辉。唐小支部、金小支部、培智支部全体党员在洞口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大家一致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主动发扬红旗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用实际行动为西工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第三站:止方村</span></p><p class="ql-block"> 7月2日上午8点30分,我们来到临县止方村。这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山村,通过农民们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建设起来的新农村。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可以回想几十年前人们的贫穷生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崭新的青砖白楼,感受到人们蒸蒸日上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院,看着布局陈旧的房间,古老的房车,低矮的灶台让人不禁想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可是今天的一切却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头的大柳树,你看到了吗?树下那是纸坊村人们的特产,看着那品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特色,那是纸坊村用心血换来的劳动果实。它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在一步步走向发展与富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第四站:文字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走进博物馆,东西南北的四面浮雕上,记录了甲骨片的发展史。 北面浮雕表现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东面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轮廓。南面浮雕表现的是甲骨文。西面浮雕表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字,选择的是主要少数民族的比较典型的吉祥话语。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文子的概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渊源流长。</span></p> <p class="ql-block"> 参观从一楼开始,听讲解员娓娓道来,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分布到世界各地的甲骨片,日本最多,文字的发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看,老师们听得多认真!</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当时代表的是一种符号,慢慢这种符号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文字产生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商代,甲骨文变成了一种占卜性的记录,人们发明了很多造字的方法,如:独体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假借字,到象声字,中国的文字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的出土,表明权力的一种象征,看,这是西周的贾伯壶,它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竹简为主,渐渐货币出现,有战国的布币、燕国的刀币、秦国的铜钱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市场上流行起来。</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货币为秦半两,统一文字为小撰,简化为隶书。汉代开始真正的隶书,唐代楷书,东汉的蔡伦改变了造纸术,让我们的文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三楼参观的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字。龟兹文、维吾尔族文、西夏文、女真文……这个单元一共展示40多种少数民族的文字,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展厅我们共同见证了从印刷术到信息化的演变过程,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源远流长,我们每天用的文字就是中华文明的浓缩。</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红色之旅既短暂又充实,被红旗渠精神的“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所震撼,看到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感受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此次行程让我们开拓眼界的同时又大长见识。</p><p class="ql-block"> 我们更应该像碑文上所写“发扬自立更生,创新求实的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美好的明天”并把它落实到我们实际教学活动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