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七一”粤韵清风颂党恩渔民村文艺汇演随记

作者:苏国祥 <p class="ql-block">  七月骄阳似火,伴随着盛夏炽热的是轮番阵雨,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下午4:00渔民村广场慢慢地热闹起来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汇集,一同享受着粤韵带来的阵阵清风。</p><p class="ql-block"> 我这是第四次进入渔民村。记得第一次是在九十年代初,由我奶奶领着去探访她侄儿一家,她侄儿叫永浩,永浩的太太是渔民村原住民。人精神、干练、热情,听说还是居委会的领导。那时的渔民村很破败,狭窄的巷道上,时有一两位老人坐在门口边的石条上扇着大葵扇在纳凉,让本来并不宽阔的巷子变得更加狭窄。抬头眼望是一线天际,低头俯视的是凹凸水泥小径。我们珠三角常见的三间两廊式住宅,在这里是看不到的。几十户人口的小渔村,住着相当多的外来人口,污水横流,潮湿阴暗,这便是当时渔民村留给我的印象。第二第三次进入渔民村,是在向西曲艺团简爱琼团长的引荐下,奔着渔民村渔人码头粤曲私伙局来的,那里有乐师伴奏,有同好在场献唱,一唱一和,自得其乐。 </p><p class="ql-block"> 据渔民村粤剧曲艺团吴锦明团长介绍:他爷爷辈在50年代中期,与其它水上人家(蛋家)一样,在政府的关怀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推动下,终于结束了世代浮家泛宅的恶劣居住环境并定居于此。他妈妈姓邓,嫁入渔村后把婆家的亲人也招引而来定居,桑麻牧渔,逐渐形成了渔民村的雏形。吴姓和邓姓自然便成了渔民村原住民的两大姓了。</p><p class="ql-block"> 渔民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也是深圳特区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离不开我们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爱护。1984年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渔民村,谱写了春天的故事;2012年12月习主席看望渔民村居民。殷切期望让人奋进,祝福话语暖人心田。</p><p class="ql-block">  欣逢我们党成立102周年和香港回归26周年的喜庆日子,今天居民们怀着激动和感恩之情自发地组织和参与这场文艺汇演,以表达他们对党饮水思源的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一曲旋律轻快而又饱含深情的《爱我中华》拉开了文艺汇演的序幕。在猎猎的红旗飘扬下,巧妙地融入了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水袖表演元素,让这台表演更具南国之风。这场汇演节目有:粤曲表演唱《爱我中华》、舞蹈《领航》、粤曲对唱《渔村心声颂伟人》、粤曲串烧《南湖围村曲韵清风颂党恩》、粤曲独唱《一曲赞歌献给党》、《赞渔村》、《美丽向西》、《荔枝颂》、《扫黑除恶》和压轴舞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节目精彩纷呈!其中还有不少是原创曲目,如由吴颂球董事长亲自填词的《渔村心声颂伟人》、《渔村赞》等,由庞子明老师填词的《美丽向西》和《扫黑除恶》等。其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我们党的深情厚意和无比热爱!汇演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雄壮背景音乐和着台下观众整齐热烈的拍和掌声中落下帷幕。</p> 没有往昔的对比,便没有现在的珍惜。我相信渔民村居民在新时代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将他们对党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乘粤韵清风薪火相传,绵绵不绝!<div><br></div><div> 2023年7月03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