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青城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孝文化,人类文明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罗谨平</p> <p class="ql-block">  清末西方强盗国家远道来袭,热兵器叫阵冷兵器后中国的不堪一击,似乎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中华文明,这大概就是李鸿章所说的“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隐含之意吧。清末以来不少国人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民国取代清朝结束数千年君主制,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公开与传统文化宣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一系列中国传统的质疑甚至否定,这种集体质疑最终在文革时期登峰造极,走向极端,演变成从精神批判到失控局面下集体或个人砸烂或损毁传统文化实物遗存的愚鲁行为。在弃旧图新的汹涌的质疑、反思大潮中被我们高度质疑到几乎要否定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孝。我们质疑的角度是对父母、长辈绝对服从的愚忠形式,由此认为孝似乎是一种应该被抛弃的陈旧落后观念。当时强调年轻一代有权利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生活、职业、婚姻,父母无权决定或控制儿女的未来,这无疑是合理、进步的,但为此是否就可以否定孝本来的价值吗?孝这个传统究竟是该弃,还是该守?</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时代的狂潮沉静下来,我们发现很多传统纷纷以不同或相似的形式复活回归,鲜活多姿地嵌入我们的新时代;我们的思绪也冷静下来,开始能退而静观,理性地辨析传统长河里的泥沙和清流。跟所有家珍一样,我们的伟大传统也会像金玉一样落上不同时代的尘埃,但一切都绝非弃旧换新那么简单,有价值的东西除去尘垢,终归会焕发奇彩丽质,被人们重新发现、珍视的,我们的孝传统也不例外。君不见革命时代过渡到建设时代之后,我们又理直气壮说出了“孝”字,向父母表达敬意,向儿孙提醒报恩,大大方方地为孝跪拜我们离世的先人,认认真真地以孝教化我们新生的后辈。孝的本意是敬重长者,感恩养育,赡养老人,追祭祖先,不管历史上出现过怎样的扭曲形式,这一价值的内核是不变的。只要人类还继续存续,我们总会面对失去劳动力的长辈的赡养的问题,面对报答养育之恩的责任,总会有保持家庭有序和谐的需要,所以孝的行为总会回到我们的视野,孝的价值总会被我们再度发现。我们不能因为旧时代情境下围绕孝形成的长辈绝对权威的不合理性,儿孙绝对服从长辈的盲目性,及其其对后辈美好生活的破坏和对创造性灵活思维的钳制,就否定孝本身的合理性。事实上,人要活得有人味,人间就必须有孝。不知报答养育恩情,不去担起养老责任,不懂对长者尊敬,我们与野兽有何区别?孝是人性的光辉,是人类良序的基石。 </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长育幼的护犊之爱(动物和人类都共同表现在天然母爱上,人类还外加了几乎同等重要的父爱),孝其实更伟大。虎毒不食子,狼恶亦育幼,人兽皆然的母爱,本质上是一种确保物种延续的自然先天本能,潜意识里其实带有一定功利性。而孝是后天养成的理性报恩行为,完全出于良知。养育子女,利他也利己,迎接新生命的喜悦、看到后继有人的激动、其成长带来的欢乐、养儿防老的需求、对长大后报答的期盼等等,凡此种种,会有很多动力让我们心甘情愿为其受脏、受累、受苦;而赡养父母,往往主要是利他,父母年老后或许需要与我们同住挤占我们的空间并干扰我们的生活,失去劳动力后可能没有足够收入或干脆没有收入需要我们接济,生了大病需要我们百忙中硬挤时间陪护甚至不得不承担他们或许无力承担的天价费用,不能自理、病入膏肓后或许需要我们喂饭擦洗、忍受其折腾和抱怨,还会目睹病痛折磨的痛苦,见证生命渐失的无奈,经历无力回天的绝望,我们的付出除了迎来父母的笑脸之外几乎不可能指望得到什么回报,我们看到的多是痛苦和绝望而不是快乐和希望,我们感受的是不堪其重的身体的精疲力竭和精神的打击折磨,功利地看我们在给自己做无用功,所以不会有太多动力让我们为已无力决定或影响我们未来的衰朽父母忍受一切。显然,赡养老人要远比养育小孩难以做到,更考验人性和良知。尤其是伺候不能自理的老人,很累很脏,很多人做不到,“百病床前无孝子”,主要指这个。对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我们乐死不疲,甚至津津乐道,因为孩子会带给我们希望;为老人端屎端尿,翻身擦洗,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不堪忍受,更不会成为人们的逸趣谈资。由此可见,孝非常难能可贵。 </p><p class="ql-block"> 孝显然比母爱更伟大。孝有文明视角,母爱不一定有,比如动物的母爱无论如何与文明挂不上钩,孝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这包括形成孝意识的能力和实施孝行为的能力。人类从原始阶段维系生存的护群(包括保护亲长)到逐渐形成尊敬父母、长者的孝的萌芽意识,再到尊敬、赡养老人的明确理念和规矩的初步建立,无疑是人类脱离兽性,育成人性,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意义。从中文语境中孝的本意看,不论中外,人类很早就有了成熟的孝的意识、孝的理念和孝的理性行动,只不过表述、归纳程度和形式不同。根据文友刘俊民的文章《说孝而已》介绍,即使在今天强调个人权利至上的西方,其文化中也早就有类似中国“孝”字的理念,尤其反映在其宗教教义中,主张后代有尊重关爱长辈之责,甚至当今西方有些国家的某些地方性法律还规定有子女孝敬父母的责任。人类尊老、养老理念和规则不同程度的明确建立,意味着孝文明的成形。对长辈知恩图报,不因老衰、无利而弃之,敬而养之,此为大德,所以中国古代先孝早就认识到“百善孝为先”。显然,相对于自然奇迹的母爱,孝文明无疑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p><p class="ql-block"> 与大多数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对孝文明的贡献无疑最为典型、突出。把尊重父母、赡养老人、祭奠先人总结提炼为一个“孝”字,并全民普及孝理念,似乎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现象。中华文明对人类孝文明的巨大贡献典型反映在这一现象中,中华民族不仅建立了孝理念,而且很早就围绕“孝”字全面展开了孝的理论体系的探讨和构建,并将其外化为有机的社会秩序和制度规则,让孝彻底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形成了代代传承、发展,全民身体力行的中华孝文化。事实上,中国孝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成为社会的显性共识。儒家经典《礼记·大同篇》里的大同理想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里面已经把孝视为人类大道理想之一。孝文明关于人类良知,是人类建立人伦良序的基石,它的出现无疑就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而其理论的成熟和制度的建立则是孝文明本身发展的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讲,完整建立成熟孝理论和制度的中华孝文化应该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文明不应该仅仅指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发达进步,而更应该指人类向善的程度以及和谐相处能力的演进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要文明,就需要孝文化,需要让人人懂得感念养育之恩,承担敬老责任,守住人伦秩序和良心。因此,有着最完整的孝理论、制度和最广泛持久的孝的实践的中华孝文化,无疑对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参照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3日于多伦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