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奎喜忆张寿民校长

小军

<p class="ql-block">1993年张寿民老过85岁生日时薛奎喜校长到家拜会祝寿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1996年启功先生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寿民书法集》题写的书签。</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先生,是我在临沂师范读书时的老校长,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思想家、老革命,著名书法家。虽然他离世多年,但他仍然活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办学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终生不忘。学生时代,他教育我们:师范生一定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才能当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工作时他教导我们:教师只有真心关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力其行。我做学校领导时,他嘱咐我:要把学校办好,宁听学生骂三年,别让学生骂一辈子;处理问题要慎重,宁误时间,勿误事,尤其是对人的处理,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偏激,一但有误,损失无法挽回;让老师爱教、会教,让学生爱学、会学,这算是把学校办好了。他这些教育理念,不仅过去正确,现在也是正确的,仍然可以广为应用。我一直按照他老人家的教诲,努力去实践,去探索。</p><p class="ql-block">1994年,我二小孩出国时,张老给我写了一幅字,带去送给北大的教授。教授看后,大为感慨:"老先生的字太好了,至少有五十年笔墨历史,您为什么不给他出一本书呢?"回来之后,我下决心一定给张老出一本书法作品集,便和张校长的挚友,时任地区纪委副书记的吕德富同志商量,他非常赞同。他对我说:"老薛你办吧,经费问题你不用犯愁,待出书之事一切联系好之后,我带你去找张瑞凤省长,让他想办法帮助解决。"于是我就和李观江、邰学德等同志,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历时两年多,收集、整理张老平时送给同事、学生和社会各届朋友的书法作品三百多幅。在张瑞凤省长和临沂市府领导的支持下,成立编委会,并决定由临沂市教委主办,省市两级政府出资,出版张寿民书法集。</p><p class="ql-block">受张瑞凤省长和市府领导的委托,到北京找书法大家给予评价,并联系出版社。1996年春节前夕,我怀着崇敬和期望的心情,把张老的书法作品带到了北京。先找到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鉴赏家金运昌先生,他当时是首都师大的硕士生导师,和欧阳中石先生是同事,他也是我儿子在北京景山学校读少年班时的班主任孙老师的爱人,他曾来临沂大学(当时叫临沂师专)讲过"训诂学"课,我曾带他拜见过张老。张老当时给他写过字,他对张老印象很深,评价很高,他说:"张老人谦逊祥和,知识渊博,书法功底很深,当今屈指可数。"当他再次看到张老的书法作品时,更为钦佩,十分高兴。他主动和在京的书法名家联系,引荐我带着张老的书法作品去见他们。我先拜见的是欧阳中石先生,当时他大病初愈,住在秀山公园宾馆,他翻阅了张老的法作品,感到吃惊,连声赞叹:"想不到临沂还有这样的书法家!"临别时,他深沉地对我说:"按常礼,我可以马上题词,让你拿走;但是今天不行,我得好好考虑一下,应该怎么写,麻烦你明天再来一趟。"第二天下午我去见他,他早写好了题词:"集文章道义,兴翰墨风流。"并自称"后学中石再拜"。此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带着欧阳中石先生的题词和张老的书法作品,去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找到了当时的负责人侯刚等同志,他们非常愿意给张老印书法集,并让启功先生题写书名。一位出版社的负责人对我说:"你老师的字太好了,要是在北京就成了国宝。"后来,我又通过北京的亲戚介绍,带着张老的书法作品,拜会了全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刘炳森先生看过张老的书法作品,也是称赞有加,并欣然题词:"二王遗风,雅健深秀。"之后我又找欧阳中石先生商议,到底由哪家出版社印刷为好?他建议还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书为好。于是我又去找了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姚民友先生,他是临沂一小张翡轩老师的儿子,由他引领我去拜见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社长看完作品及书法大家的题词后,高兴地说:"能出版张寿民的书法集,是我们的荣幸。"印刷之前,当时的全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细看了张老的书法作品,专为张老赋诗一首:"八法何须南北分,清新简淡妙如神,融合诸体至其意,熟后能生始率真。"在联系张老出书的过程中,由于张老书法作品的价值,和我对张老的真诚,可以说一路顺风,所有书法大家的题词,都是情动词发,至真至纯,谁也没有收我一分钱。</p><p class="ql-block">当我把联系出书的事情办妥之后,回来向市领导汇报,时任市委副书记的王宗廉同志,看了北京书法大家对张老的评价,十分激动地说:"书圣故里的墨香,终于传出了沂蒙,飘向了全国了,这是沂蒙人民的一件大喜事!"</p><p class="ql-block">其实,张老的书法艺术造诣很深,早有成就,决非偶然。张老的父亲当年是远近闻名的书家,受父亲的熏陶,张老从少年时代就研习《淳化阁法帖》。张老习书,坚持常练不缀,他广学各家,欧、柳、颜、赵、二王、魏碑、苏、黄、米、蔡、郑板桥等书体,他都认真临写,博众家之长,融在自己的书法之中,形成了清新典雅、庄重淳厚、秀丽洒脱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早就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视为墨宝。据说,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当年学书曾受教于张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张老的书法作品,已通过各种渠道,传出沂蒙,进入京、津、沪、杭,被行家里手视为珍品。但他本人十分谦虚,做事低调,既不举办个人书展,也不让别人宣传他,故社会上有许多人不了解他的书法造诣,但凡是懂得书法喜欢书法的人,都十分崇拜他,称他为临沂书法界的泰斗。煤矿系统知名书画家,原汤头煤矿职工疗养院院长王黎先生告诉我:"要抓紧时间抢救张老的书法,….."</p><p class="ql-block">在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启功先生题写书名的《张寿民书法集》,在张老的有生之年出版了,并由市府举办了发布会,还设立了"张寿民书法艺术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有艺术成就的师范学校的师生。当时他已年届八十八岁,他老人家感到欣慰,我们这些痴情热爱他的学生们的愿望也实现了。</p><p class="ql-block">在"文革"的中后期,他"靠边站"时,出于对张老的敬重,我常去看望他,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他除教我如何做人做事,还指点我学写字练书法的真谛:"先练功,后练字。心正,才能把字写正。"这些话虽然简短,但含义深邃,发人深思,他还说过:"学书是一种修行,书品即人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要耐心认真临贴,入古方能出新,碑帖是前人的经验,不摹不行,熟于心而流诸笔端,方能得其意。得其意,忘其形,才能创新。临摹阶段固有心理选择之倾向,但创新阶段自己的意志,品格等因素则起主导作用了。"他的真知灼见,于学书于做人均有启迪。</p><p class="ql-block">张老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维护正义,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并注意培养人才。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岁月里,他本人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但他仍仗义执言,竭尽全力保护着受委屈的教育教学骨干,王小古老师,王汝涛老师,都曾受到张老的赏识和保护。张老为人谦和、仁厚、平易近人,但又坚毅、果断,坚持原则,深受师生的爱戴。凡是和张老共事的同志以及他教过的学生。总是忘不了他,不管离开临沂多少年,只要来临沂,都去看望。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也不管身处逆境和顺境,在张老的身上始终奔涌着坚定的乐观,奋发向上的热情。用现在的话说,总是释放正能量。张老一生,不居功,不自傲,不文过饰非,不图名,不图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胸中有海,眼底无碍,皓无暇,素无华,把人品融在书艺之中,为世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从我收存的他"文革"中后期写在报纸上的字来看,更能体现张老的书法精神,他用笔纯熟,出神入化,结体清硕典雅,舒展豪放,尤其是行草书,信守中锋,转折分明,牵丝细挺,点画有弹性,写出了"雅、润、秀、匀"之气,体现了他书法的水平﹣﹣源于古人,而胜过古人。他的书法作品,既有古人笔意,又有自己的风格,既有字内功,也有字外功,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云:"集文章道义,兴翰墨风流。"读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悦目赏心,美的无限享受,又能陶冶情操,励志修行。临沂大学建张寿民书法馆,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尤其是在临沂书圣节到来之际开展,进一步显示出书圣故里,卧虎藏龙,翰墨飘香。书法馆显然只是展出了张老的部分书法作品,但也体现了张老书艺的全面貌,真、行、草俱佳。相信,众人参观之后,一定会从不同的角度,受到张老的品格、气度和书艺修养的感染熏陶,受益良多。张老书法馆的建立,不仅让沂蒙人民永远景仰张寿民先生,喜欢传承他的书法艺术,也会在全国引起长久的热烈反响:临沂不愧是书法名城,古有王羲之,颜真卿,现在还有著名书法家是张寿民先生!</p><p class="ql-block"> 薛奎喜 2013年9月</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1908、3、20-1998、7、7)山东济南莱芜常庄南文字村人。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期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先后在新泰二小、日照中学、曲师附小、平原乡师附小、惠民乡师附小教书;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加入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指导员;1948年任兖州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49年任沂水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4年任临沂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8年任临沂教师进修学院顾问,1985年离休,1998年7月7日逝世,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临沂大学张寿民书法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