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兴教寺

青青予我

<p class="ql-block">早晨开车从韦曲向南出发,沿着樊川路一路向着太阳出发。樊川路的左侧就是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所指的少陵塬。</p> <p class="ql-block">一路经过杨虎城陵园、牛头禅寺,再经过华严寺的路口,还有崔护吟诵过“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桃溪堡,从一个三叉路口继续向东,来到兴教寺。</p> <p class="ql-block">太阳一会出现在塬畔人家的屋顶、树梢,一会漂浮在神禾塬的塬顶,时而光线投射在车窗强烈得刺眼,时而又躲得远远的,气球般变得红红、圆圆。跟随我们来到兴教寺的路口</p> <p class="ql-block">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公元664年,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少陵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佛教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p> <p class="ql-block">提起玄奘法师就会脑海浮现出一路宁东不向西的形象,鲁迅先生曾评价他舍身求法因而赞誉他是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兴教寺闻名日久,不过地理位置的确谈不上优越,周围没有名山大川,而是位于少陵塬的半塬处。</p> <p class="ql-block">受地势限制,寺院地势东西长,南北为宽。为东、中、西三大院落,中院为主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卧佛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迎面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供奉着元代释迦摩尼佛像、明代阿弥陀佛像、唐朝铜铸观音像和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等。</p> <p class="ql-block">1922年,寺庙重建时,康有为为大雄宝殿所题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从这月亮门进去就是寺院的西跨院,最主要的建筑塔院和三藏院。</p> <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的舍利塔名曰唐三藏塔,由青砖垒成,共五层。旁边还有两座三层舍利塔,一座为窥基法师的基师塔,一座为弟子园测法师的测师塔。兴教寺塔即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周围松柏环侍,令人心生敬仰。</p> <p class="ql-block">1961年03月04日,兴教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三藏院供奉着三藏法师和他的弟子们。</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的法堂。</p> <p class="ql-block">东跨院的藏经楼,据说藏经楼内有二层: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二层则珍藏有万卷珍贵的经书,其中包括数片巴利文《贝叶经》。</p> <p class="ql-block">中日友好石书心经光明塔,2002年日本观音圣教与兴教寺商议同意后,于兴教寺藏经楼旁所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