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3日,正值霜降时节,约同事申胜利、申国强、樊亚伟一行四人,去往涉县红叶大峡谷品涉县的深秋美景。当前正是登山赏红叶的最佳时机,满山的黄栌经过寒霜的洗礼,层林尽染、如火似血,可与香山红叶媲美。庄子岭当是红叶大峡谷赏红叶的首选之地,它的红色不仅仅是漫山的红叶,更在于它是一片红色热土,那里有“八路军母亲李才清”的英雄故事,有四十多处保存完好的红色景点。但随着庄子岭景区的开发宣传,已逐渐成为人们游山玩水赏红叶的打卡地,红色的历史文化越来越淡化。我们一行避开了庄子岭景区,选择走进深山区的老都旮旯,去欣赏原生态的自然美景。</p> <p class="ql-block">老都旮旯位于青塔湖畔北山之巅,是一个曾住着8户人家,35口人的自然古村落。据查,该村是在清光绪年间,由土木河村韩姓迁来立村,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小村因在山旮旯里,故以地形取名老驼圪旯。1982年地名标准化为老驼旮旯,2008年被废止后为青塔村所属自然村,当地人习惯称为老都旮旯。</p> <p class="ql-block">由于初次进村,对陌生山路和环境不太了解,我们选择以徒步方式进山。从青塔湖畔沿水泥路蜿蜒向上,水泥路的终点是位于山脊的山神庙,庙后有一个可以停车的小广场。广场边便是一个三岔路口,两条土路分别通向山脊的两侧,左侧通往麻地峧,右侧就是通向老都旮旯的路。所有徒步到此的,都会在这里小憩一会儿。这里的山神庙虽小,但它始建于明代,面朝峡谷口,脚踏青塔湖,背依五台山,左托宋江岩,右托麻地峧,世世代代庇佑着这里的乡民。站于山神庙前,回看山路的盘旋,俯瞰峡谷平湖的静谧,眺望远山的雄壮,感受深秋山风的吹拂,感叹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从这里到老都旮旯的道路基本是平行,但足足有十多华里,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但此时已不再是那么费力。一路走来,沿途路上路下皆有簇簇红叶点缀,看远山更是漫山红遍,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深山秋色图。此情此景此行,引用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是最恰当的表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p> <p class="ql-block">老都旮旯与庄子岭仅一山之隔,同属青塔峡谷的两个支沟。第一次听说老都旮旯,是通过武安出租车曹师傅的抖音,了解到青塔湖北山之上还有这么一个村庄,这里与宋江岩还有道路相通,也就有了一个走进老都旮旯的目标。进入登山赏红叶的季节,各路驴友、抖友通过短视频的宣传,使这里的原生态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从三岔口的一座石碑碑文了解到,老都旮旯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深山红叶美景,同时它还有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力量,如同河南郭亮村的“十三壮士”一样,值得纪念和宣扬。1982年冬,为了修通村里的出山路,村里青年韩文生、姚玉生、李胜利、韩东生、王明廷自筹资金,成立五人义务修路工程队,吃住在山神庙,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锤锤、一钎钎,历经三年的日夜奋战,修通了长达15华里出山路。五人工程队被涉县人武部授予“愚公精神、凿石开路、引水到村、造福后人”集体三等功。1985年,河北日报对此事迹以《太行山上五愚公》进行了专题报道,并给予五人“当代五愚公”荣誉称号。时任涉县县委书记武永昌专门为此赋诗一首《赞愚公》:奇路百转绝顶峰,山神庙岭冲天倾,借问此路谁开辟,老都旮旯五愚公。</p> <p class="ql-block">到达村里已近中午,来此的游客也陆续抵达,有开车的,有骑行的,也有如我们一样徒步的,院子一下子热闹起来。主人家用大锅炖着原汁原味菜卤,游客中有要吃拉面的,有吃面条的,一一报着自己团队的人数,也有围着石桌子在享用自带午餐的。小村位于山谷最深处,环顾四周只见到两户保存完好的房子,对面山坡一户独房好似无人居住。在等餐的闲余时间,见到了这里的主人公,五愚公之一的韩文生老人,他说虽然已经搬走了,但始终没有放弃改造村子的愿望,每年他都要回这里住两到三个月,在房前屋后种了不少地,还有一些花椒、核桃、山楂等果树。村后一股山泉水常年不竭,赋予了这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如今,老韩的后人们已经开始在这里建设养鹿场,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赋予老宅新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吃过简单的午餐,我们计划徒步去往宋江岩,因为上一趟山很不容易,不想错过深山里的风景。由于担心女同事的体力,能不能走下来,也想到让她坐老乡的车下山等我们,但她的还是决定是随我们一同前往。沿着山谷阳面的土石路,我们缓步漫游在蓝天下,穿行在红叶丛中,午后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甘甜的空气与微风相伴,沁人心脾。今天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党的二十大在中午时分选出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一路上听着领导的简历播报,议论着民间流传的是与非,也记不清绕过多少个山岭,才到达位于东沟深处的宋江岩村。</p> <p class="ql-block">宋江岩村属武安万谷城村的自然村,相传梁山首领宋江曾屯兵在此,故称宋江岩。村前有号称“七十二拐”的蛇行小道下山,大道出村需绕行老都旮旯下山。宋江岩的灵性在于水,村内有一方巨石,高约四米,石上有两孔,汩汩泉水从石孔内喷涌而出,水净清沏,冬温夏凉,四季不涸,千米高山之上有此景观,确实少见,堪称太行奇泉。泉水流入水池之中,水清至拍一张照片都拍不出立体效果。偶见池中一条小鱼静游,据住在这里的老人讲,这一条小鱼已有多年,但不见生长。从泉眼处掬一捧泉水净面、畅饮,甘甜可口,回味无穷。因为水在村上,村里再小的地块也可引水灌溉,村里现只有四人居住,皆为老者,他们不愿下山,在这里养羊、养鸡、种田、种菜,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站于高处俯瞰小村,一户户石头房屋错落有致,多数已破旧坍塌。与老都旮旯相比,这里房屋集中,水源充足,虽然道路不通,但这里已接通电源。</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出村返回时,仍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有的在村里静卧养神,还有的登上了村后的仙人梯,到达了上顶之上,看到了更远更美的风景。我们找到了七十二拐下山小道,小心翼翼地穿行在灌木丛中,考验着胆量、体力、耐力。到达峡谷谷底后,阳光已到半山腰。在我们走出山门牌坊的那一刻,一路上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近四十华里山路,虽然体力有些透支,但全程没有一个掉队,没有一个拖后腿的。</p> <p class="ql-block">老都旮旯的美美在精神力量,宋江岩的美美在灵性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曹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