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30年前,去宜兴公干,顺便买了几个工艺美陶。朋友说,带你去看一个洞,那洞里面大得不得了,电影《林海雪原》的威虎厅就是在那儿拍的。这部电影是小学时看的,还记得是张勇手、王润生分别饰演的少剑波、杨子荣。便饶有兴趣地随他前往。 兴许那时地方上还没想到溶洞开发可以赚钱,洞内没怎么敲打修整,也没解说员。我借着一些照明灯看了看。总的映像是石头,头顶,脚下,四周,全是石头。我们晃了一圈出来,我只记住了两点——洞挺大和名字叫“英台洞”。<br>我对这名字大不以为然,阴深深的,怪石嶙峋,呲牙咧嘴的,怎么能叫“英台洞”?叫“李逵洞”不恰当些吗?<br>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才明白“洞”是可以生钱的。投资不大,只需铺好甬道,砌上台阶,引入彩灯,找个文人给洞起个文雅的名,就成了著名的景点。<br> 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的积累,发现以前对这样隔行事物的判断仅是表象。<br> 就说溶洞吧,它如同是地表的微创口,感兴趣的人进去后,或许可以通过它了解喀斯特现象、成因和演变历史,也许还可推广到远古以来的地球所经历的宏大事件,如恐龙的灭绝、月球是地球分娩的吗? 还有喀斯特地带大型建筑工程的基础处理、伴生矿床的分布与藏量、战备的物资储存等等。 1994年底,中国国家天文台牵头国内20所院校,提出建设“喀斯特工程”。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即“中国天眼”最终选址在具备稳定地质条件、大口径天坑和缺乏无线电干扰的位于贵州的大型落水洞大窝凼。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大自然亿万年来做化学、物理实验的结果。如侵蚀海进,风吹雨淋、造山运动,地壳升降等原因,引起了地貌地质的变化。喀斯特地貌分为两大类型,地面以上的称为喀斯特裸露型,如石牙、石林和峰林,反之为埋藏型,如溶洞、地下河和地下湖等。 裸露型如云南的石林,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斧斫,柱石参差,剑峰罗列。尤其是阿诗玛侧身背篓天然石雕,篓内的玉米须还露了出来。真是叫人叹为观止。 越南下龙湾的海上峰丛,裸露型。入选“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奇在原始热带森林和水上桂林有机地结合,椰风海韵,山海互嵌相联。峰欲断不断,水似隔非隔。 阳朔峰丛,裸露型。高高低低虚虚实实远远近近浓浓淡淡飘飘渺渺,一股脑地映进了漓江,任往来的竹排在倒影上一遍遍地耕耘。 埋藏型如如阳朔的“聚龙潭”,岩外奇峰竞秀,宛如神龙腾云,岩内乳幔多姿,巧似游龙戏水,见龙在渊。 恩施的“腾龙洞”,埋藏型,属中国已探明的最大溶洞,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 桐庐的“瑶琳仙境”,高高居上的“广寒舞台”,仿佛有仙乐悠扬,仙女舞袖。“蓬莱宫阙”如海市蜃楼,烟岚缭绕,影影绰绰变幻莫测,让人遐想联翩。<br> <div> 下面本文仅涉及宜兴“善卷洞”。<br></div> 刚及洞口,见一块巨石当门而立,有些似曾相识,这不就是“英台洞”吗?导游说以前当地人有这样叫的,但现在都称为“善卷洞”了!传说舜要将天下禅让给善卷,善卷不从,隐避在此,故名。 善卷洞为宜兴“三奇”之首。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就是座山雕摆“百鸡宴”的地方。 溶洞里面所有的石头,根据形成的原理现状不同,各分其类。<br> 地上长的为石笋,它由洞顶含碳酸盐岩的液体滴在地上凝固堆积而成,十年堆不到一公分。<br> 钟乳石是洞顶含碳酸盐岩的液体来不及滴下来就凝固了,好似从洞顶长下来一样,过程就更缓慢了。<br> 而石柱呢,是往上堆的与往下长的连上了,形成了柱子状。<br> 四周洞壁上,也布满了这类液体凝固下来的造型,称为石幔(石帘)。上图含有四种形态,请美友自辨。<br> 故而,洞内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千万年的锲而不舍才形成的。非常珍贵,你若碰坏了损伤了,几万元的罚款了是免不了的。 这四个篆体字,周边的游客都在猜,我有了莫干山“滴翠潭”把一个字读成两个字的教训,不敢贸然开口。刚好一个导游带着一队游客来了,听她的讲解,这四个字读为“欲界仙都”,为南北朝时的陶弘景所书。<br> 心想这篆体是因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而问世,相传是李斯捣鼓出来的。搞出一套后人都不识的字来,这厮也真不简单。<br> 善卷洞奇异天成,分上、中、下三层,宛如一幢石雕大楼。气势雄伟,维妙维肖。上洞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云雾弥漫,称云雾大场。周围钟乳林立,形成了坐马立羊、喷水乌龙、荷花倒影、白鹤苍鹰等景观,美不胜收。 中洞风光旖旎、巧夺天工,胜景通神,游人如织,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至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一篇篇的诗文石刻。 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是120米长的古老地下溪河,水深4.5米,河面最宽达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水道弯曲、清凉幽深。船行其中,听曲水流声,看灯光倒影,如撑浮槎去拜访敖广的东海龙宫一般。见此般光景,一时激动,不由气沉丹田:妹妹你坐船头,哥哥也坐船头……一船人都跟着吼了起来,笑声,歌声,水声,搅成一团,只觉得回声在洞内嗡嗡作响,曲终不散。 转过三弯,眼前豁然开朗。舍舟登岸,只见绿荫蔽天,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一道飞瀑自上而下,尽管被岩石激起一阵水气,仍身形不变地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去,隐含风雷声。使人神清气爽、驻足叹赏。 随标指信步而行,重建的祝英台读书处“英台书院”出现在眼前,一座翘檐的二层楼台掩映在林立的怪石、摇曳的竹影、繁花杂树之中,这是梁祝二人“楼台相会”的所在吗? 在洞内,曾目睹了一方石台上塑有祝英台雕像,游客至此,无人不摄。昔有诗云:“胡蝶满园飞不见,碧藓空有读书坛。”其实,梁祝的故事能流传至今,大众共情,又何论蝶飞坛空呢? 出了善卷洞,来到了祝陵村。相传祝英台曾女扮男装到此读书。这里原有唐刻石碑6字,现存“碧鲜庵”三字,笔迹古朴。近旁还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和三国时代的“国山碑”等古迹。 下得山来,有一泓碧水,名曰“螺湖”。香樟环湖,曲桥逶迤。一片景区,缘洞而生,二者辅成,相得益彰。这也许是国内其它溶洞景观不多见的。 湖中一雕塑亭亭玉立、端庄温婉,根据湖名,知是田螺姑娘。此故事源于《搜神后记》。晋安帝时,谢端,少丧父母,为邻人所养。端夜卧早起,恭谨自守,躬耕力作,不舍昼夜。至年十七八,后于邑下得一大螺,贮甕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甕中出,至灶下燃火。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故事较长,此系原文压缩)。 湖边童稚,与锦麟相戏,人鱼共乐,乃灵气之地。 圆通阁,屹立于螺岩山之巅,整体建筑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巍峨庄严,是一处祈福的圣地。阁前有一吉祥钟,登高揽胜、舒缓身心、梵音入耳,禅香四溢。 这位老人家姓徐名霞客,塑像立于善卷山脚下,与宜兴同属于无锡的江阴人氏。系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曾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br>他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写了60万字的《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等。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br>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徒步跋涉,自背行囊赶路。他寻探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几次遇到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他对西南各地一百多个石灰岩洞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并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学者。<br> 他不愧是驴友们的鼻祖,是孜孜不倦对祖国山河上下探索的力行者,更是为科学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精神的倡导者。<br><br><h1> 尾 声</h1> 计划的行程执行完了,本打算与同窗们作别在镇江乘高铁回汉,不料又接到一友人电话,开口就责怪:到江苏来了竟敢不汇报!人别走,他明天一早就到镇江!<br> 同窗们听了都裂开了嘴,来的时候你朋友请了一餐,走的时候应再COPY一下嘛,别坏了规矩。<br> 是吗?这规矩什么时候定的啊?<br> 我索性把镇江的一干学长都请来,济济一堂,二十位。大家相见,格外亲热,有几位在四川天津工作,退休才回到镇江,屈指算来,有六十年没见面了! 友人昨晚订好饭庄,一早就开车过镇扬大桥,把众人接到饭庄。大家觥筹交错、开怀畅谈。感叹时光难留,岁月逼人,互道珍重,惜别而归。<div><br></div><div>«游宜兴善卷洞(藏头诗)» 2017.4.19<br>游客攒攒神情扬,<br>宜人到底在春芳。<br>兴浓老朽寻幽处,<br>善仿童稚涉险船; <br>卷帘晶莹飞玉珠,<br>洞天穹窿塑神龛。<br>纪行同窗江南游,<br>念谒斯人善卷山。<br></div> 江南古镇游到此收笔,一共六篇。啰里啰嗦,请各位海涵见谅!<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