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育❤️金沙组之《三苏祠》游学记

.

<p class="ql-block">经过2年的学习讨论,在各位爸妈及小朋友们多日充分准备,我们终于开启了这次游学之旅。我们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眉山先吃了东坡肘子,稍作休息过后,一起逛了眉山特色水街,看了表演,吃了烧烤。满足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开启三苏祠游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飨殿</p><p class="ql-block">进门第一个就是飨殿,由松松爸爸给我们讲解,脱稿讲解,娓娓道来,很厉害👍🏻</p><p class="ql-block">三苏祠由主体建筑飨殿、东西厢房、启贤堂、来凤轩组成三进四合院,是三苏祠清代建筑群的核心。飨殿由眉州知州赵蕙芽于康熙四年(1665)主持修建。建筑式样为硬山式建筑,三楹开间,门上悬挂三匾,中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眉州知州蔡宗建题“是父是子”,意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赞叹之情。右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川督学使者刘锡嘏题“文章气节”,意为三苏父子的文章宏伟博辩,品格超尘脱俗,为后世敬仰。左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眉州知州金一凤题,乾隆十六年(1752)知州宋载补书“文峰鼎峙”,意为三苏父子如文坛三座雄伟的高峰,鼎足而立,相互辉映。</p><p class="ql-block">殿前抱柱联,为三苏祠最为著名的楹联,由光绪十九年(1893)眉州州判杨庆远题:</p><p class="ql-block">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p><p class="ql-block">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p><p class="ql-block">上联是说,三苏父子为官的踪迹尽管渺茫难寻,而他们道德文章上的成就与影响依然传播深远,照耀古今。</p><p class="ql-block">下联是说,贤人是本承天命的,即使历经磨难,仍旧能激浊扬清,像风雨名山一样长存于世间。</p><p class="ql-block">飨殿内供奉三苏父子像,居中为父亲苏洵,右为长子苏轼,谥号文忠公,左为次子苏辙,谥号文定公。飨殿内苏洵龛顶有一块匾“养气”,为乾隆二十年(1756)眉州知州张兑和题。此匾以“养气”及跋文一百九十字,昭示了苏氏父子为人治学之宗旨。特别是苏氏兄弟的政治主张和治学精神,不随声附和于王安石、司马光,合于儒家之“道”。</p><p class="ql-block">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三苏文化,为中华民族谱写出一曲灿烂的乐章。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深受古今中外景仰和歌颂。一门父子,千古文章,雄视百代。</p> <p class="ql-block">启贤堂</p><p class="ql-block">由浩浩妈妈给我们讲解《启贤殿》也是做了不少功课的啊,厉害👍🏻!!</p><p class="ql-block">启贤堂是供奉苏家祖先牌位的场所。“启贤堂”匾为李一氓补书。启贤,具有承前启后之意。正中塑像为唐宰相苏味道,也是眉山苏氏始祖。河北赵州栾城人,故苏家自称为赵郡苏氏。苏味道,少有文才,九岁就能属辞。后考中进士,唐朝武则天时期官至宰相。唐中宗时期,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复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其一子苏份留在眉山,眉山自此就有了苏姓一族。</p><p class="ql-block">堂内有眉山派苏氏族谱简表,介绍苏轼家族的基本情况。还有苏轼的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幼子苏过,苏辙的长子苏迟、次子苏适、幼子苏逊的简略生平,以及宋至清以来苏家名人牌位。</p> <p class="ql-block">黄荆树</p><p class="ql-block">由开心妈妈讲解的黄荆树,功课做得太好了,厉害👍🏻👍🏻👍🏻👍🏻</p><p class="ql-block">黄荆树我是一棵黄荆树。我是一棵为苏家守水千年的不死树。想当年,苏洵夫妇手植我于井旁:“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程夫人手执细细的荆条,鞭策“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的苏家姐弟,教育出两位大学士,培养出苏家三父子。晶莹的露珠是我对上苍的致谢。我本是“千年锯不得板,万年架不得桥”的灌木,永远长不大。但我沾了三苏和老人泉的灵气,我挺直了腰身直直地往上长,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权贵折腰——我要为苏家守水千年!我一活就是六百年。一日烈火燃烧,将我整个置于火海。我剧烈疼痛,我知道我的生命可能要结束了。但我不能!我要像苏东坡一样坚毅顽强,我要一直守护泽养苏家的古井,让三苏的光芒照耀后世。于是我把根伸得更深,把土抓得更紧!火灭了,土焦了,我的树叶和枝条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截斗碗粗的光秃秃的树干,但我不怕!我只要还有一段活体,我就要让生命延续下去!我的新芽已经萌发——新的生命如喷薄的日出,充满朝气,那是苏子的坚毅所赋予的力量。苏宅古井和黄荆树如今,你来到苏宅古井旁,净完手,虔诚地看着眼前的枯木,以及一侧新生的几株黄荆树儿,斜出上方,遒劲有力。如果时节合适,你还能闻到蓝蓝的荆花绽放出的缕缕幽香。那就是我。</p> <p class="ql-block">并蒂丹荔</p><p class="ql-block">并蒂丹荔由杨仔妈妈给讲解,也是很厉害,很流畅,功课没少做啊,厉害👍🏻</p><p class="ql-block">保存在三苏祠的千年荔枝树,为我们讲述的是一段苏轼的悠悠家乡情怀。熙宁元年(1068),苏洵在京城开封去世后,苏轼兄弟将父亲送回眉山安葬。在为父亲苏洵守丧期间,苏轼与王庆源、杨君素、蔡子华三位长辈共同栽种了这株荔枝树,并约定荔枝树长成就回归家乡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能如约回到家乡。元祐五年(1090)二月,苏轼在杭州写下了《寄蔡子华》诗;</p><p class="ql-block">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p><p class="ql-block">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p><p class="ql-block">2007年三苏祠在原址补栽荔枝一株,如今已枝繁叶茂,果实累累。</p><p class="ql-block">并蒂丹荔三苏祠,在元代的时候改宅为祠,于明末毁于兵火,到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千百年来,三苏神祠始终是历代文人雅士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三苏祠的主体建筑是由三进四合院组成的清代建筑群,其与西蜀园林相融合,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形式,从北朝南,在一中轴线上组成三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了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博物馆中有文物藏品上万件,其中最吸引游客的当属千年前苏轼亲手种下的并蒂丹荔。据悉,并蒂丹荔是苏轼三十三岁,为父亲苏洵守孝期满,反京前,在家中所栽。荔枝树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适合在南方地方种植(广东、福建、台湾)。眉山气候温润潮湿,日照时间偏短,一般不适合种植荔枝。但三苏祠是似乎有一种魔力,九百多年前苏东坡亲手种的荔枝树,曾经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苏东坡栽种的那颗荔枝树,在苏宅守候了900多年之后终于根枯枝干。2004年,荔枝树根部开始腐烂,三苏祠工作人员把它挖出来做成根雕,就是我们现在眼前这株并蒂丹荔根雕。为了纪念东坡,2007年,三苏祠的工作人员又在原址上重新种了一棵荔枝树。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呵护,如今又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2017年,更是首次出现大面积挂果。在有关文献记载,三苏祠这颗荔枝和眉山蟆颐观的荔枝,是中国纬度最高的荔枝。 蟆颐观那棵已经不在了,三苏祠这棵更显得珍贵。这是苏东坡千古乡愁的延续,也是东坡故人对苏东坡的深切怀念!当初(熙宁元年(1068)苏轼三十二岁)苏轼在离开眉山前,与三老(王庆源、杨君素、蔡子华)共同栽种了这株荔枝树,并约定荔枝树长成即回归家乡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宦海羁绊,万里流放,苏轼始终以豁达面对人生浮沉,以热忱对待百姓疾苦。这样子的精神便是三苏风骨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苏东坡是一个特别爱吃的人,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必不可少。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十一日是苏轼在惠州,第一次荔枝尝鲜,那鲜美的荔枝让他终生难忘,赞不绝口,甚至用“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来形容荔枝。他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初食荔枝》。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谧虬珠。似开江瑶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chún)鲈(lú)。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在之后不久,他在西湖又吃到了鲜美的荔枝,为此,他又填了一首词《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枝》。绍圣三年(1096)四月某一天,他受太守之邀来到梌(tú)山“太守东堂”(现惠城区中山公园临江一侧)啖荔,这里有荔树名“将军树”,是故相文惠公陈尧(yáo)佐任职惠州时所“手植”的荔树,文惠公又是东坡所景仰的大臣,在此啖荔自别有一番情趣,他一连写下《食荔支》/《惠州一绝》二首。特别第二首是耳熟能详的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lú)橘(jú)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岭南,苏轼时不时就嘴馋荔枝。在春节前后,他就早早写下《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的诗句。在《赠昙秀》中,他又写道:“留师笋蕨(jué)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shǔ)局”。总之,在宋代被视作蛮荒之地的岭南,苏轼一年四季心里就装着吃荔枝这件事。在离开家乡二十二年后(1090年),即元祐五年春,苏轼写下《寄蔡子华》:“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这首诗是苏东坡诗词中,写得非常直白的一首,感情流畅,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故乡、对亲人无法割舍的情感,和浓浓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圣洁的情怀,它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表现乡愁,苏东坡也书写了大量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 “由于人生经历的关系,苏东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苏东坡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就是中国乡愁文化最基础、最典型的代表。”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乡愁的诗词呢?</p> <p class="ql-block">瑞莲亭</p><p class="ql-block">莯欣妈讲解苏家的荷花,功课没做好,大家多包涵🙏🏻</p><p class="ql-block">宋代的眉山城什么样</p><p class="ql-block">“城中荷花特盛,处处有池塘,他郡种荷者皆买种于眉。遍城悉是石街,最为雅洁”,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如是描述。</p><p class="ql-block">住在“雅洁”小镇的苏轼一家,喜欢种荷也不例外。据《眉州属志》载,父亲苏洵在自家池塘“手种莲其中”,苏轼也亲自动手修了观莲亭,“环绕种莲,宛如在琼岛中”。对于种莲,看来父子俩是气息相通,情趣相同。“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疏”,这是苏轼笔下自家的园子,白色的荷花在其中最抢眼。</p><p class="ql-block">后来,就在这园子发生了一件事。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家的荷花开了朵并蒂莲,恰巧苏家俩兄弟双双进士及第,从此这苏家的荷花便成了灵物,有了“瑞莲兆科甲”之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眉州知州许仁写了《眉州八景》诗,其中《苏祠瑞莲》列第一。明末兵燹,祠堂被毁,莲池亦废。至康熙四年(1665),眉州牧赵惠芽拓建莲池,重建莲亭。之后,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川巡抚能泰题匾“瑞莲重现”,雍正年间眉州知州高思雍题匾“灵沼遗香”,乾隆年间眉州知州宋载题匾“瑞莲池”。朝代更替,世事无常,但人们对于苏家荷花的热度不减,又是建池又是修亭又是题匾,把一普通的莲花冠以“瑞”字,把一普通的水池名以“灵”字,把一普通的荷塘列为“八景”之首,其行其为,其情其理,委是虔诚执着,一半敬仰,一半祝愿。</p><p class="ql-block">但对于苏家俩兄弟中进士之前就爱种荷花的人而言,或许并无“瑞莲兆科甲”之说。荷花之于人,相处久矣,相生相息。农者采莲掘藕,医者以藕入药,园丁筑池种荷,画家以荷为雅,诗人咏荷不倦,儒家视之为花中君子,佛门视之为清净圣物,道者视之为灵性造物....对于苏轼,荷花带给他什么,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不难体会,雅洁的石街、赤脚的婢女、雨中的菜蔬以及清清蓝蓝的池水、重重叠叠的叶子、红红白白的花朵、亭亭袅袅的身姿,会给人怎样的感性和情思?历经变故,渐老渐熟。“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明丽的色彩依在;“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开阔的荷景依在。但“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多了一份寂寞;“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多了一份惆怅;“娟然如静女,不肯傍阡陌”,多了一份自在;“芙蓉在秋水,时节自阖开”,多了一份从容。和喜欢枯木怪石一样,苏东坡也喜欢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从小荷到圆荷到枯荷,从千娇照水加红红白白的纯粹,到荷尽菊残加橙黄橘绿的包容,苏东坡的生命日益丰满。</p><p class="ql-block">草木荣枯,时事流转,当豪华落尽,我依旧天真。天然不雕饰,超逸不虚空,雅致不矫情,闲静不趋名,“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荷花依然是荷花。这就是苏东坡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来凤轩</p><p class="ql-block">由小团爸爸讲解来凤轩,也是做了很多功课,讲了很多典故,很厉害👍🏻</p><p class="ql-block">原名南轩,是苏家兄弟读书的地方。北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兄弟双双得中进士,就像从眉山飞出了两只金色的凤凰,名满天下。梅尧臣赞誉:“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南轩因此改名来凤轩。它与木假山堂相对,与连接启贤堂的回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百坡亭</p><p class="ql-block">由王浩阳爸爸讲解的百坡亭,爸爸们的文史很厉害啊👍🏻</p><p class="ql-block">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是横跨在瑞莲东池上的一座桥亭,“百坡”名取自苏轼《泛颍》诗:“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希望出更多像东坡一样的人才。</p><p class="ql-block">三苏祠百坡亭讲解词百坡亭是横跨三苏祠瑞莲西池上的一座桥亭,东连西相房、快雨亭,西对碑亭(原消寒馆)。百坡亭苏轼任颖州太守时,曾作《泛颖》诗,诗曰:“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时镜,笑问妆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南宋四川眉州太守魏了翁根据苏东坡的诗句,在眉州城内疏凿环湖后,于湖上筑修了百坡亭,后因年代久远,环湖与百坡亭俱毁。后代诗人曾因此而慨叹道:“百坡可处问荒,池馆犹存菡萏青。寂寞江山空有泪,飘零词客岂无灵!”一九二八年,眉山人为纪念苏东坡,并希望眉山有更多的东坡式的人物出现,在三苏祠瑞莲西池修建了这座百坡亭。亭长二十米,中间为八柱小亭,攒尖式屋顶,筒瓦房面。亭边设飞来椅,供游人临池俯照。每当夏季莲花盛开,游人观鱼、赏荷趣味甚佳。</p> <p class="ql-block">披风榭</p><p class="ql-block">羽羽爸爸讲解的披风谢,不止纪念苏轼,还纪念陆游,厉害👍🏻厉害👍🏻</p><p class="ql-block">披风榭始建于南宋眉山环湖边。当时榭中悬挂有东坡先生遗像。南宋淳熙初年,陆游来眉州曾到披风榭敬谒东坡遗像,并作有《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其中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枝横”之句。后因环湖消失,披风榭已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陆游,在三苏祠重建这座楼亭。</p><p class="ql-block">眉山市三苏祠里的披风榭,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披风榭最早建于南宋嘉定年间,魏了翁知眉州时,在今眉山老城小北街后田坝上建环湖。湖上筑翠洞、书台、起文堂、披风榭。当时榭中悬挂有东坡先生遗像。南宋淳熙初年,诗人陆游来眉州,游环湖,登披风榭,拜苏东坡遗像,并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其中两句几乎是所有眉山人都能吟颂的:“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也正是眉山如今称为“诗书城”的来历。从此披风榭、诗书城名闻天下。后来环湖消失,披风榭也毁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陆游,在三苏祠重建这座披风榭。陆游是南宋人,苏轼死后25年陆游才出生,两人从未见过面,但是陆游非常崇拜苏轼,所以才会来祭拜他。周恩来在评价陆游时说:“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梁启超读《剑南诗稿》评价:亘古男儿一放翁。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陆游: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苏轼:豪放,浪漫,淡定,深情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壮志未酬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连鳌山</p><p class="ql-block">由三妞妈妈讲解的连鳌山,👍🏻👍🏻👍🏻</p><p class="ql-block">連鳌山”三字,原本是苏轼十七岁在眉山广济乡连鳌山题写的楷书大字,此处为复建。据说,有一年的中秋节,苏轼、苏辙兄弟与好友一同到连鳌山游玩,兴起,苏轼用茅草捆扎为笔,红土调水为汁写下了“連鳌山”三个大字,每字约三米见方。这也是保存至今最大的苏轼手迹石刻。</p><p class="ql-block">苏轼除不仅文才造诣极高,还在艺术方面也很突出。</p><p class="ql-block">1.宋四家</p><p class="ql-block">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ei)和蔡襄,他们的书法代表了宋代的书法风格,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苏轼排第一,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p><p class="ql-block">2.苏东坡的行书在历史上排第三。</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人称作天下行书第三!(发生在寒食帖身上的传奇故事,大家可关注)</p><p class="ql-block">3.擅画枯木、怪石、墨竹,墨竹也为湖州竹派的代表。</p><p class="ql-block">4.小故事: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一丝绸商状告一制扇商欠货款,卖扇人因天凉卖不出扇,且父疾病后过世前后,花钱无数无钱付款,“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苏东坡对丝绸商说:“你拿20把上等扇子来。”后来,苏东坡在扇子上画了墨竹怪石。欠钱人因为苏东坡留下的墨宝,解决了债务。足见,苏东坡是一个百姓喜欢的人。</p> <p class="ql-block">洗砚池</p><p class="ql-block">本来由三毛妈妈讲解洗砚池,但是由于特殊原因,改由英雄妈妈讲解,都是很厉害啊👍🏻👍🏻👍🏻</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踏入红墙的围抱、碧渠环绕的三苏祠,一张古典式园林的画卷徐徐展开。“洗砚池是位于三苏祠里的一处石砌八角形水池,也是苏东坡兄弟儿时习字绘画、清洗笔砚的地方,时间长了池水就变黑了,池里的鱼也被染黑了,后人就给了它起了一个美称——‘东坡墨鱼’。</p><p class="ql-block">现在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念首儿歌好吗?</p><p class="ql-block">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p><p class="ql-block">是的,苏轼小时候跟我们一样,也喜欢挖呀挖呀挖,苏轼12岁时,在纱縠(hu)行的故居和小伙伴玩挖地游戏,挖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如鱼,外表温润,上面点缀着细细小小的银星,击打它会发出铿锵的声音。苏轼便试着当砚台,很能发墨,但没有储水的地方。他拿给父亲苏洵看后,父亲对苏轼说:“这是一块天砚(yan),具有砚的品质,只是外形没那么完美。”并对他说:“是文字之祥也”,意思是这是你文章祥瑞之兆。</p><p class="ql-block">好一个“是文字之祥也”,或许父亲苏洵已经看到苏轼的天赋,以此激励。然而这句话在小小的苏轼心中种下一粒种子,正如他在砚台上写下的铭文:一旦接受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改变初衷。</p><p class="ql-block">“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即使“平生文字为吾累”,依旧初心不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ao且徐行”……苏轼留下的诗词,便是他开出大大小小的花,即使历经千年,依旧能温暖现在的我们。</p><p class="ql-block">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这方砚台散落。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重新启用,砚台失而复得,苏轼很是高兴,并把砚台交给儿子苏迨dai和苏过。</p><p class="ql-block">好,我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讲解完,大家自由活动,开心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次游学之旅结束了,大家都满载而归,期待下一次相聚!!!!</p> <p class="ql-block">“阳光心育亲子共读会“是一个纯净公益性质的亲子自主互助的自成长学习型社群。</p><p class="ql-block">群体遵循“阳光心育大阅读”路线,践行“读自然”,“读经典”,“读生活”理念。</p><p class="ql-block">社群以“有趣有益”为引导原则,以“趣味化“,“生活化”,“群体化”,“家学化”为基础风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社群向所有重视小孩心灵成长,性情丰满,精神健康的亲子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