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候的同学

秀江山

<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学到了知识,也认识了同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1979年毕业的高中生,是中国教学体制由九年制改为十年制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唯一一届在校生连续两次参加高考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第七中学地处城郊,老师多毕业于知名大学,因教学体制的调整、师资力量的整合,集纳了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学生的来源也比较复杂,既有工人、农民子女,也有军人子女;既有城镇户口的,也有农村户口的,还有一些城镇居民下放到农村,以农村户口形式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许多同学着急接班工作、回家务农,或许是一些同学读书热情消失而中断学业,只有30%左右的同学由九年升到了十年。记忆中,只有军人子女100%的在继续学习。那时的班级里,女生比男生多,漂亮的女生更多。</p><p class="ql-block"> 共同具有在一所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读书经历的同学们,来源于附近的多所学校,相对陌生,客观上也造就了男生、女生几乎不说话的氛围。同学间的交流,绝大多数是学习的话题,谈情说爱的是凤毛麟角的事。</p><p class="ql-block"> 班级的设置更是多变,普通班被分为文、理班,理科班分为小班、大班,大班又分为大专、中专班。多变的班型,让许多同学忘记了自己的真实班别。</p><p class="ql-block"> 那时,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为多些学时会互相争执,为补课会天天加班,有的老师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讲台上。记得高考前的晚上,数学老师和我们一样兴奋,站在操场上的双杠旁告诫我们一定要放松思想。那天的夜空特别晴朗,月亮也特别圆、特别亮;学生则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梳理,一道题一道题地解答,一头扎在知识的海洋里。那些在学校住着大通铺的同学们,吃着寡淡的饭菜,忍受着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晨曦里,校园的围墙上留下了他们并排坐着背诵政治、语文题的身影;黑夜里,时常传来同学在睡梦中背诵课文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那一届学生的升学率之高创造了历史,既得力于合理的班级设置,也得益于同学们的坚守和良好的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第一届十年制毕业生最活跃的时期。考上大学的,迎来了毕业40周年;先后退休的,打开了三年疫情绊锁。见同学,忆往事,谈亲情,送祝福,是我们最想做,也必须做的事。</p><p class="ql-block"> 6月5日,身处武汉的刘姓女同学、北京的王姓女同学,结伴回到了她们的出生地。她们都是空二军的子女,一个大学毕业后随转业的父母回到了湖北老家,一个高中未毕业就参军并定居北京。她们的这次回来,不仅了却了自己的思乡、叙旧情怀,也给家乡的同学带来了“过年”的氛围,在连续十天的时间里,让彼此间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交流中,一幅幅模糊的画面变得清晰、完整了,一件件当年无法言表的趣事公开、分享了:</p><p class="ql-block"> 假期期间,早熟的国姓同学让我陪他去同学家串门,以面带点的方式,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懂得,策划比执行更重要;家境条件优越的空二代,特别是女孩,出人意料地也做了一些让男孩子都自愧不如的事,让她们的形象在我们心里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现在明白,认识一个人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解的夫妻组合,在反复的刨根问底专题访谈中有了新解,尽管答案未必令大家满意,但浓浓的遗憾、失望、关注、祝福之情始终融入其中。让我相信,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特点鲜明的任课老师,通过不同角度的诠释,懂得了当时他们所作所为的原因。这让我醒悟,结论一定要客观公正。┄┄</p><p class="ql-block"> 同学情,一生情。近日,微信群中,校友们活动的信息一个接着一个,都在争分夺秒的互动。昨日,我的大学同学也将与班长联络的信息转发给我,我们毕业40周年的活动也在策划中。</p><p class="ql-block"> 为了过去的记忆,为了现在的情义,为了将来的牵挂,让我们行动起来吧。</p><p class="ql-block"> 同学情,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3日于沈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