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老鹰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别于2023年6月30日与7月6日</p><p class="ql-block">两次到配水池战斗遗址参观</p><p class="ql-block">匆忙之即</p><p class="ql-block">拍下照片进行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_远景</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_近景</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p><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导览全景图</p><p class="ql-block">入口广场</p><p class="ql-block">无障碍坡道</p><p class="ql-block">展示厅</p><p class="ql-block">中心广场</p><p class="ql-block">悼念主题广场</p><p class="ql-block">林下休闲空间</p><p class="ql-block">配水池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纪念碑林</p><p class="ql-block">战斗情景再现沙盘</p><p class="ql-block">原警卫室</p><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p><p class="ql-block">东侧入口</p><p class="ql-block">卫生间</p><p class="ql-block">生态停车场</p><p class="ql-block">咨询电话:0416_3839650</p><p class="ql-block">救援电话:0416_3839788</p><p class="ql-block">投诉电话:0416_3839610</p> <p class="ql-block">东门</p> <p class="ql-block">原警卫室</p> <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_全景</p> <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建筑遗址_正面</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建筑遗址_北面</p><p class="ql-block">守备配水池的都是铁打汉</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建筑遗址_东面</p><p class="ql-block">配水池是第二个凡爾登</p> <p class="ql-block">枪眼</p> <p class="ql-block">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辽宁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OO三年三月二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锦州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红色旅游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The ruins of the fight in Pei Shui Chi</p><p class="ql-block">中共锦州市委员会</p><p class="ql-block">锦州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OO五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原是个供水站,较高的地势可控制城北公路,使它成为城防要塞。锦州战役期间,该处由国民党军一个800人的加强营据守。这里的工事复杂坚固。国民党军曾自翊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称“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三纵队七师二十团一营奉命攻打配水池。营长赵兴元带领战士们以“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和“大战凡尔登英雄建奇功”的豪迈气概,同国民党守军进行了顽强战斗。战士们前赴后继,战至最后,全营只剩下5名战士和一名随军记者,他们在赶来增援的三营的配合下,终于攻克了配水池,全歼守敌。战后全营荣立集体大功一次,营长赵兴元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2003年3月,配水池战斗遗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p><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遗址专题展览</p><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_辽沈战役遗址专题展览(西墙北)</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闻名于世。辽沈战役遗址、纪念地和纪念设施是锦州英雄城市的载体和象征。</p><p class="ql-block">锦州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25万人,31小时攻克锦州。锦北渗透战,攻占观音洞、二郎洞、帽儿山、白老虎屯、葛王碑、薛家屯,割裂锦北防御体系。锦州外围战,攻占合成燃料厂、配水池、大疙瘩、罕王殿山、南山、紫荆山、北大营,控制锦州外围有利地带。锦州攻城战,攻占天泰和烧锅厂、高等法院、国际仓库、市公署、税捐局、省公署、神社、铁路局、火车站、中央银行、电影院、第6兵团部、瓦斯会社、白云公园、中纺公司、老城区,解放锦州。这些遍布锦州城区和市郊的遗址遗迹至今犹存,成为锦州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保护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使命。本展览展示辽沈战役遗址遗迹40处,反映了锦州战役的历史过程,相信人们会从中获得历史的启迪,感受锦州英雄城市的红色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北墙全景</p> <p class="ql-block">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导所</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5日_11月2日)</p> <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p><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位于锦州市区西北凌海市翠岩乡牤牛屯村,距锦州市区10多公里。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子东北面是翠岩山,为牤牛屯天然屏障,沿路向东南是帽儿山。指挥所设在村中一个地主大院。原有正房5间,东西厢房8间,门房3间,后院有水井一眼。1948年10月5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等率领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进驻牤牛屯,在这里设置野战军司令部攻锦指挥所,至11月2日离开这里,历时29天,成功组织指挥了锦州攻坚战、塔山阻击战、彰武新立屯防御战、长春围困战、黑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和解放沈阳、营口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取得了辽沈战役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1988年12月20日,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列为辽宁省红色旅游重点是景区。原由凌海市文管所管理,按照锦州市委市政府要求,2005年6月由辽沈战役纪念馆接管,并进行全面修复。按原貌复建东、西厢房和门房,修建院墙及甬路,并增设了公用配套设施。原5间正房内增设了原状陈列,新建的厢房设为专题展厅,陈列主题为《小村庄与大决战》,展示了东北野战军首长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军委战略方针,成功组织指挥辽沈战役的决战厉程。同年8月16日,修复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原址占地面积1670平方米,修复时收购了东院扩大到2964平方米。2006年3月,辽沈战役纪念馆组织排演了情景剧《辽沈战役的历史瞬间》,再现小村庄与大决战的历史情景,增强了参观的体验性和社教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帽儿山观察所</p><p class="ql-block">帽儿山观察所位于锦北459高地附近。东北野战军攻锦打援部署确定后,10月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首长登上帽儿山现地勘察锦州敌情、地形、为攻打锦州选定攻击目标和突破点。当日,林彪令第2、第3、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首长明日到帽儿山集合,再看地形。</p><p class="ql-block">10月8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再次登上帽儿山,与攻锦纵队首长进一步勘察敌情、地形、研究攻锦部署,确定以城北为主要突击重点。之后,林、刘到第3纵队指挥所(帽儿山村),单独指示司令员韩先楚,实地明确攻击目标和突破口以及组织步炮协同问题。林、罗又去第2纵队指挥所(二郎洞),当面嘱咐司令员刘震,要搞好担任突击任务的各个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并于当天确定攻城部署:以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17师、炮兵纵队主力,配属坦克15辆,组成北突击集团,由第3纵队统一指挥,从城北和西北并肩向南实施主要突击。以第7、第9纵队和及配属的炮兵一部,组成南突击集团,由第7纵队统一指挥,从城南向北突击。以第8纵队及配属的第1纵队炮兵团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第8纵队统一指挥,从城东向西突击。炮兵纵队以炮1团、迫击炮团、战车团一部及高炮1团一部配属北突击集团;以炮2团、高炮1团一部配属南突击集团;以炮3团为远战炮群,由炮兵纵队直接指挥。</p><p class="ql-block">各攻城部队经过充分准备,于10月9日开始锦州外围战斗,至13日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带。10月14日11时,攻锦部队向锦州城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攻克锦州。</p> <p class="ql-block">南墙全景</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攻坚战斗经过要图</p><p class="ql-block">(1948.10.12)</p> <p class="ql-block">二 锦北渗透战</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24日_29日)</p> <p class="ql-block">帽儿山</p><p class="ql-block">帽儿山位于锦州城北9公里处的太和区钟屯乡帽儿山村,海拨109米,因村北面山峰形似帽子而得名。锦州至朝阳的公路从山脚下经过,山顶部主峰呈圆型突出,山势南缓北陡,崖壁险峻,被称为“锦州的眼睛”。</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期间,因帽儿山的独特地里位置,成了锦州国民党军城北防御的要点。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在帽儿山修筑工事,辽沈战役时做为前出警戒阵地,控制城西北进入锦州的公路。1948年9月25日,第9纵队连克观音洞、二郎洞,攻打帽儿山。9纵1个营在炮兵配合下,迅速攻克帽儿山,歼守军1000余人。战后东总炮兵团来函致贺:“我们准备打六百发炮弹,结果只打了一百二十发,效力射还没开始,你们就冲上去了,你们这种勇敢的战斗作风,是值得学习的”。9班荣获“英雄班”称号。班长毛国荣立一大功,并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出席了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进驻牤牛屯村,在锦北459高地附近帽儿山设置了观察所,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首长登上帽儿山勘察敌情、地形,研究确定攻城部署,亲临锦州前线指挥作战。</p> <p class="ql-block">五姓屯</p><p class="ql-block">五姓屯位于锦州市古塔区士英街道五姓屯村(现为五星屯村)。据说早年有朱、安、韩、杨、吕五姓人家落户于此,称五姓屯村。五姓屯村南靠近松坡路,辽沈战役期间,是锦州城防外壕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也是一个重要的守备点,村南高地是国民党军城北守备要点十二亩地,东为配水池高地。</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25日,第9纵队向锦北地区实施穿插渗透,74团2连插到五姓屯。国民党军出动一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向五姓屯发动了10次大规模进攻,曾两次占领了部分前沿阵地,在全连剩下20多人的情况下,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夺回了五姓屯阵地。战后2连被纵队授予“守如泰山连”称号。</p><p class="ql-block">五星屯村现有150多户人家,近600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飞机场</p><p class="ql-block">飞机场位于锦州市太和区桃园里31号,距市中心7公里,因建在小岭子,又称小岭子机场。</p><p class="ql-block">锦州原有两处机场,一处在锦州城北的流水堡,是张学良主持建造的,至1948年时,已废弃多年。另一处是城西南的小岭子机场。小岭子机场建于日伪时期1939年(伪康德六年),1940年建500米长,60米宽的飞机跑道。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时,尚存有飞机百余架。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利用此机场执行战时空运任务。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守军加修了飞机场防御工事,由第93军暂编18师一个团重点防守机场。</p><p class="ql-block">9月26日上午,东总电令第8纵队封锁机场,8纵队不知道应该封锁哪个机场延误了时间,受到东总的批评。即改令第9纵队一个师进到西北高地,占领帽儿山,构筑炮兵阵地,威胁机场。9月27日,国民党军向锦州空运增援部队,炮兵即展开轰击,击毁敌机5架,机场被我军彻底封锁,国民党军仅空运79师2个团,至9月29日,国民党军空运锦州计划彻底失败。</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小岭子机场一直作为解放军空军训练机场。1993年改为军民合用机场,2015年12月锦州湾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小岭子机场民用航线停飞。</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p><p class="ql-block">配水池位于锦州城北约1公里的82.6高地上,即古塔区人民街与松坡路交叉路口西南角。</p><p class="ql-block">配水池原是日伪时期的一个供水站,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日军占领时期,因这里地势较高,可俯瞰全城,曾把它作为锦州城防要塞,修筑了大量的钢筋水泥永备工事和砖石结构的半永备工事。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配水池成为城北的防御要点,与东北方向的亮甲山、西面的十二亩地互为犄角,控制城北的公路。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暂编22师一个加强营约800人防守配水池,自诩“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守配水池的是铁打的汉”。1948年10月12日8时,第3纵队7师20团1营,攻打配水池,经10个小时激战,打退国民党军30次增援和反扑,在3营7、9连支援下,全歼守军,夺取配水池。1营伤亡600余人,只剩下赵兴元和5名战士及1名随军记者。</p><p class="ql-block">战后,1营被记集体大功一次,营长赵兴元被授予“文武双全的全面英雄”称号,参加了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2连荣获“攻克凡尔登,战场建奇功”奖旗一面。3营7连荣获“锦州连”光荣称号,7连1排荣获“打铁汉排”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现保护较好。2003年3月,配水池战斗遗址列入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列为锦州市辽沈战役12处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墙南</p> <p class="ql-block">白老虎屯</p><p class="ql-block">白老虎屯位于锦州市古塔区士英街道白老户屯村,南靠松坡路,西临锦州至温滴楼公路,直通义县。白老户屯名字的由来,据说是白姓大家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村子西北角的一处院子是辽沈战役时白老虎屯战斗的遗址。</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25日,第9纵队对锦州北部实施穿插分割,以“夜摸渗透”战法割裂锦北防线,切断国民党军暂22师退路。第9纵队25师74团1连作为尖刀连隐蔽进至白老虎屯村,国民党军集中了约一个团的兵力,出动6架飞机、5辆坦克分三路向白老虎屯村发起进攻。在连长陈学良、指导员田广文的带领下,1连16小时打退国民党军15次冲锋。战至最后,全连只剩下37个人,撤退到村西北处的一个院子。他们以房屋为阵地继续坚守,弹药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在最后时刻,他们烧毁了文件,砸了手表和武器,准备和国民党军同归于尽。黄昏时,增援部队赶到,胜利突围。战后9纵队25师74团1连被授予“白老虎连”称号,荣立三大功,并荣获“战斗英雄”称号,田广文出席了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白老虎屯战斗遗址,院子北侧原是3间正房,现已被毁,西侧是3间厢房,是当年37勇士最后坚守的屋子,院子东侧是土墙,院后是开阔地。现白老虎屯战斗遗址仅存3间西厢房,保护较好。1963年9月30日,白老虎屯战斗遗址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列为锦州市辽沈战役12处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薛家屯</p><p class="ql-block">薛家屯位于锦州市太和区大薛乡。锦州至义县、承德的铁路和锦州至义县的公路均由此通过。辽沈战役时是国民党军锦州城北的重要警戒阵地。1948年9月,国民党军暂22师驻守薛家屯,担任锦州的警戒任务。为割裂锦北防御体系,东总决定以第8、第9纵队分割围歼葛王碑、薛家屯国民党守军。</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25日,第9纵队26师76团直插葛王碑与薛家屯之间,到达预定位置。78团占领了车站。同时,第8纵队24师在葛王碑歼灭国民党军6个连兵力。薛家屯守军待援无望,向锦州方向突围,遭到78团顽强阻击,在追击部队的配合下,歼国民党军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薛家屯现与锦州城区连成一体,当年战斗遗址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遗址专题展览</p><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东墙全景</p> <p class="ql-block">三 锦州外围战</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9日_13日)</p> <p class="ql-block">合成燃料厂</p><p class="ql-block">合成燃料厂位于锦州市凌河区重庆路2号,现为中国石油集团锦州石油化工公司。</p><p class="ql-block">1935年,日本为扩大侵华战争,解决石油紧缺问题,计划在辽宁地区建设一座以煤炼油的工厂,厂址选在锦州市小凌河北岸。1937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定名“满洲合成燃料株式会社锦州工场”。1945年8月,东北光复,工厂停产。10月,国民党军进入锦州接管工厂,移交给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中国石油公司东北炼油厂,改名为“锦州工厂”。此后,国民政府停办,运走设备、物资4000余吨。国民党军将工厂变成了锦州城北的一个重要据点,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辽沈战役时,第2纵队于1948年10月11日攻占合成燃料厂。</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工厂由翼察热工矿管理局接管,改名为“东北工业部化学管理局锦州合成厂”。1949年,工厂恢复工作全面展开,1952年10月,更名为“石油六厂”,隶属石油部。后又多次更名,现为中国石油集团锦州石油化工公司。</p> <p class="ql-block">十二亩地</p><p class="ql-block">十二亩地位于锦州城北长形高地的西端,锦(州)朝(阳)公路与松坡路交叉处的东南方,当年因高地上有五姓屯村宋家人的十二亩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十二亩地东接配水池高地,西靠近团管区据点,这三个点连成一线,可以控制锦州城北的通道。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将这里变成城北防守的一个据点,称为“小马奇诺防线”。锦州战役时,第2纵队4师12团于1948年10月11日攻占十二亩地。在这次战斗中,12团班长战东昌牺牲后埋在了高地上。五姓屯村民朱国明为战东昌烈士守墓5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里播出了朱国明老人守墓的事迹。1998年战东昌烈士墓移至新建成的解放锦州烈士陵园内。</p> <p class="ql-block">团管区</p><p class="ql-block">团管区位于锦州古塔区重庆路红星里57号。是国民党军占领锦州后于1946年开始设立的兵役机构,负责办理征兵、兵员征训等工作。辽沈战役时,将这里作为锦州城西北外围防御地带的一个支撑点,团管区偏北,地势较高,以两座楼房为主体,约1500人防守。1948年10月13日10时,第2纵队以4师、6师各一部向团管区发起进攻,战至15时,全歼团管区守军。团管区战斗遗址的老房舍已于1999年拆除,2011年在原址上新建了居民小区。</p> <p class="ql-block">亮甲山</p><p class="ql-block">亮甲山位于锦州市凌河区松坡路三段40号,即今锦州医科大学校区内北侧。</p><p class="ql-block">亮甲山又称亮马山,是一座古烽火台。据传亮甲山的名字是源于公元七世纪,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途中因雨受阻,在营盘驻营,并于屯南一带山岗晾晒盔甲,故得地名亮甲山。由于长期风化侵蚀,亮甲山形成一个大土包,北陡南缓,当地人称为“大疙瘩”。日伪时期,日军在这里修筑了钢筋水泥地堡。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利用独特的地形,重修了暗堡、交通壕,形成了沟堡相接,易守难攻的防御据点。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暂编第22师一部在这里据守。1948年10月12日,第3纵队8师24团3营攻打亮甲山,至13日攻克,为总攻锦州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3营7连3排被命名为“硬骨头排”,荣获“亮马山上打得硬”奖旗一面。</p><p class="ql-block">亮甲山战斗遗址现保存较好。近年,在山顶加修了一座亭子,以方便市民观光游览。2005年4月,列为锦州市辽沈战役12处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锦州城南高地(罕王殿山、南山)</p><p class="ql-block">锦州城三面环山,两条河流穿城而过,是辽西走廊战略军事要地。南面的松山及西南的杏山,是锦南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南的一列长形高地,呈东北_西南走向,其中最高点是海拨约256米的罕王殿山。日伪统治时期,日军曾在山上修筑工事达一年之久。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又加修工事,筑有钢筋水泥碉堡49个,并建有仓库,罕王殿山西北部工事最为坚固。</p><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主任范汉杰驻守锦州后,积极在罕王殿山和杏山一带构筑坚固工事,派兵防守,以固锦州。1948年10月9日_12日,东北野战军第7、第9纵攻占城南高地,扫除了锦州城南的屏障。</p><p class="ql-block">现城南高地向南的山坡上,仍然保留着国民党军构筑碉堡的残迹。2016年,锦州市建设南山公园,面积达567.35公顷,成为集园林、景观、休闲、文化、运动为一体的生态运动公园。昔日旧战场,形成“山、水、城”一体的美丽城市。</p> <p class="ql-block">紫荆山</p><p class="ql-block">紫荆山位于锦州城东约10公里处,由大紫荆山和小紫荆山等高地组成,为南北走向,东坡缓,是锦州东面的一处制高点,也是锦州东部的屏障。据锦州府志记载:“紫荆山位于城东,高约三里,周围四十里,尊严高大,郡之主山,以产紫荆色花故名”。</p><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将这里作为锦州城防外围的守备要点,山上筑有部分野战工事和永备性工事,由新8军暂54师一部防守。1948年10月4日,8纵队23师69团一部向大紫荆山发起了攻击,经过2小时激战,攻占主峰阵地。23师68团一部奉命夺取小紫荆山,全歼守军130余名。小紫荆山阵地一度失守,10月10日,第8纵队重新部署战斗,再次夺回小紫荆山。</p><p class="ql-block">紫荆朝旭曾为锦州八景之一。现今,紫荆山顶仍立有紫荆朝旭碑。</p> <p class="ql-block">北大营</p><p class="ql-block">北大营位于锦州市太和区营盘乡金家屯南,是民国时期张作霖为训练部队在锦州修建的兵营,因位于市区东北方向故称北大营。</p><p class="ql-block">北大营周围地形开阔,地势平坦,近似正方形,西傍岗坡,东临百股河、小紫荆山,南控北宁铁路和公路,北控锦(州)义(县)铁路,占地约255亩。由于多年驻军,北大营四周建有围墙,高墙之外有电网,电网之外有堑壕,堑壕深约3米,宽约6米,又将百股河水引入堑壕内。高墙四周建有炮楼、射击口,内部工事坚固,并有多种防御设施。整座大营设施齐备,保障了正常的军事训练。</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在北大营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紫荆山和东大梁两大据点,居高临下,控制北大营。军营内由暂54师3团1营驻守,是国民党军城东的重要据点之一。1948年10月12日,第8纵队24师70团一部攻取北大营,歼敌100余人,扫清攻城障碍。战后,70团3营7连荣获师授予的“顽强歼敌”奖旗一面。</p><p class="ql-block">现为驻锦某部营房。</p> <p class="ql-block">东大梁</p><p class="ql-block">东大梁位于锦州城北松坡路东北方向的“六百户”地区,因早年锦州铁路局在这里建造了600户居民房,称这里为“六百户”。</p><p class="ql-block">东大梁呈慢坡型,是城北长型高地最东端的高地,可瞰视城东的大部分地区。辽沈战役时,是锦州国民党军的防守重点,国民党军新8军暂54师1团1营防守。1948年10月13日,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组织攻打东大梁。战斗从凌晨至黄昏,歼灭国民党军300余人,攻占东大梁,为攻克锦州扫清了障碍。战后,第8纵队24师71团1营被师授予“英勇顽强”奖旗一面,2营被授予“勇猛机动”奖旗一面。锦州人民为纪念牺牲在这里的烈士,在东大梁东侧山脚下,修建了烈士墓,烈士墓纪念碑镌刻“锦州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98年,东大梁烈士墓、纪念碑统一迁至解放锦州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大梁上还可找到当年国民党军碉堡的遗迹,现已不复存在。“六百户”居民房已经改造,建起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现属锦州市凌河区铁新街道六百户社区管理。</p> <p class="ql-block">八家子</p><p class="ql-block">八家子位于锦州城东百股火车站的南面,国民党军在此做了重点防守,直接维系东面城防的安全。西南是另一个重要据点_被服厂。被服厂原为日伪时期修建的麻袋厂,建成后还没开工生产,日军投降。1947年底,改为国民党军政部被服厂。这两处地点是我军攻城前必须扫清的据点。1948年10月13日,第8纵队23师67团攻打八家子,战斗仅2个多小时即攻占了八家子,歼守军500余人。</p><p class="ql-block">八家子战斗遗址为解放东路锦州中学路北区域,现已建起了住宅小区,属锦州市凌河区紫荆街道紫荆社区。</p> <p class="ql-block">南墙全景</p> <p class="ql-block">四 锦州攻城战</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4日11时_15日18时)</p> <p class="ql-block">铁路桥(士英桥)</p><p class="ql-block">铁路桥位于锦州古塔区士英街二段。锦州战役时,是东北野战军北突击集团的主攻地点。铁路桥北是国民党军设立的锦州城防工事,并有一条进出锦州西北方向的道路。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城发起总攻,第2纵队5师尖刀连攻至铁路路基下,向第二道工事发起冲击时,路基西侧铁桥旁一座坚固的地堡里,两挺机枪突然开火,封锁住前进的道路。部队前进受阻,几次冲锋未果,这时2排5班战斗组长梁士英主动要求前去爆破。在火力掩护下,梁士英迅速接近地堡。将爆破筒插入地堡转身刚要离开时,国民党军把爆破筒推了出来,梁士英奋不顾身,用身体顶住爆破筒,随着一声巨响而壮烈牺牲,拨除了部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时年26岁,战后被追认为特等功臣,纵队命名5班为“梁士英班”。锦州解放后,锦州市人民为永远纪念这位英雄,将惠安街命名为“士英街”。在梁士英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广场,供后人瞻仰纪念。</p> <p class="ql-block">天泰和烧锅厂</p><p class="ql-block">天泰和烧锅厂位于锦州市古塔区延安路二段118号,汉口街铁路立交桥的东南角。天泰和烧锅厂建于清末民初,1932年,日本人占领锦州,将这里做为日本兵站。国民党军占领锦州后,将这里设为靠近铁路的一个据点。1948年10月14日,锦州攻坚战打响,第2纵队5师14团奉命向东面的天泰和烧锅厂发起进攻,俘获国民党军500多人,攻占了烧锅据点。如今战斗遗址已不存在。这里曾为锦州毛巾厂、锦州叉车大修厂,现已建成古塔区龙鑫花园住宅小区。</p> <p class="ql-block">国际仓库</p><p class="ql-block">国际仓库位于锦州市古塔区延安路三段。日伪时期,这里是锦州“国际运输株式会社”,为火车站货物转运场,院内有仓库、地下室,当地人称为国际仓库。锦州攻坚战时,这里是国民党军城内的一个据点。1948年10月14日17时,第2纵队5师14团歼灭国际仓库内守军。</p><p class="ql-block">现在战斗遗址所在地是驻军某部仓库,在部队院子里,还存有部分当年的老库房和地下室等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监狱</p><p class="ql-block">监狱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上海路三段76号。始建于1916年,当时称锦县模范监狱,后称奉天第六监狱。1917年维修扩建,1919年完成,隶属奉天省高等检察厅管辖。1933年,改称奉天第九监狱。1937年,伪满洲国改组成立锦州监狱。1942年后,锦州监狱改为“同善堂”,后称“后生辅导院”,由日本人管理。1945年抗战胜利后,“后生辅导院”被国民党接收,改称为辽宁省第九监狱。</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4日,攻城部队突破城防,进入纵深战斗。当时的监狱是国民党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易守难攻。14日23时,第2纵队5师13团2营向监狱发起攻击,歼守军约1000人。</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这里仍作为监狱使用。1995年改称锦州永安监狱。2002年,永安监狱与辽宁省锦州监狱合并,迁至城南,原址现建成天兴新大陆住宅小区。</p> <p class="ql-block">高等法院</p><p class="ql-block">高等法院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上海路二段134号,上海路与人民街交叉路口的西北角。</p><p class="ql-block">高等法院是1936年7月1日日伪政府成立的,辖锦州、承德两地法院。锦州高等法院的办公楼分东半部、中部、西半部三段,历时3年建成。国民党军占领锦州后,这里成为城内的重要据点之一。</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总攻锦州,第2纵队突破城防后,迅速向纵深进攻,从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发起攻势,全歼守军,占领高等法院。</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锦州市人民检察院,后为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锦州市烟草专卖局等办公地点,现为锦州市交通局公路运输管理处。目前遗址保存完好,仍为单位办公使用。</p> <p class="ql-block">电业公司</p><p class="ql-block">电业公司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上海路三段10号,锦州市儿童公园路南。锦州战役时,儿童公园称白云公园,路南是日伪时期电业公司,国民党军184师师部驻扎在这里。1948年10月14日20时,第2纵队5师15团3营进至上海路,包围了电业公司,在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下,国民党军1000多人投降,缴获汽车数十辆。原建筑已拆除,新建居民楼和办公楼,现为两锦电力工程设计处。</p> <p class="ql-block">西墙全景</p> <p class="ql-block">西墙南部</p> <p class="ql-block">青年馆电影院</p><p class="ql-block">青年馆电影院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上海路三段39号,原为锦州茶叶厂,现为锦州市糖业烟酒总公司锦州茶社。</p><p class="ql-block">青年馆电影院前身是1941年日伪时期日本人修建的锦州剧场。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这里成了国民党三青团的娱乐场所,又称“青年馆电影院”。为4层楼房,有地下室。楼墙厚1米多,楼外有一道60公分厚的围墙,南面还有一道短墙。锦州战役时,这里是国民党军在老马路地区重要防御支撑点。</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4日,锦州攻坚战纵深战斗中,老马路一带国民党军据点基本被肃清,青年馆电影院有国民党军一个营防守,凭借坚固工事和火力拼死据守。第7纵队21师61团向据点发起攻击,几次攻击没奏效,最后重量爆破,第一次用炸药150斤,炸坏一部分工事,接着用17箱共600斤炸药另加2根爆破筒将大楼彻底炸毁,300余守军压到瓦砾堆下。</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青年馆大楼被彻底拆除,楼下地下室被封填,后在原址上修建了新楼。</p> <p class="ql-block">市公署</p><p class="ql-block">市公署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中央大街三段18号。锦州战役时,这里是国民党锦州市公署所在地,国民党军以此作为锦州城内的一个据点。市公署为东西两个大院,有国民党军装甲兵一部把守,东院临中央大街有一栋楼房,院内筑有一处地下室,与东墙外地堡相通。1948年10月14日,第2纵队6师17团向市公署发起进攻,一举夺占市公署大楼。</p><p class="ql-block">当年战斗遗址已经不存在。1982年建成了新的办公大楼,锦州市房地产局等几家单位在这里办公。现为锦州市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税捐局</p><p class="ql-block">税捐局位于锦州市中央大街三段3号,是日伪时期的税捐局。国民党军占领时,作为国民党锦州三青团团部,北邻邮管局(老邮政局),东南为国民党军第6兵团司令部,处于国民党军中央防守区内,兵力火力相对集中。税捐局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楼房,墙体厚约70至90公分,四周有两道铁丝网、地堡、交通壕相连接,工事坚固,由国民党军第93军暂编18师1团5连配属1个机枪排防守。1948年10月14日,第2纵队一部依托楼房压制税捐局大楼火力,炮兵实施抵近射击,将楼房炸开缺口,攻占大楼。</p><p class="ql-block">税捐局战斗遗址现已不存在。1967年,这里建成锦州市东方红旅社,现已拆除,原址建成茂业大厦。</p> <p class="ql-block">西墙北部</p> <p class="ql-block">省公署</p><p class="ql-block">省公署位于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四段文治里13号。日伪时期,这里是省公署大楼,也是国民党军第93军暂编22师师部。楼高三层,西南角的角楼高四层。国民党军利用主楼居高临下,建成控制城北的一个制高点。锦州攻坚战中,省公署大楼的北侧方向为第3纵队攻城突破口。1948年10月14日,第3纵队在省公署遇到敌人顽抗,除指定部队组织爆破之外,主力在省公署东侧爬墙突入市区。下午2时,7师19团继续围攻省公署大楼,几次爆破,均未成功。3营8连作为突出连,在连指导员翟文清带领下,实施连续爆破,直到15日凌晨攻占大楼,扫清城北的障碍。战后8连荣记两大功,被授予“顽强攻下省政府”、“军政双胜”的奖旗,指导员翟文清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省公署战斗遗址保存较好,现为空军某部飞行学院办公楼。2005年4月,列为锦州市辽沈战役12处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交通大学</p><p class="ql-block">交通大学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人民街四段2号,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南侧。</p><p class="ql-block">1927年春,民国北京政府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锦州)分校正式成立,这是锦州第一所大学,也是东北第一所国立大学。9月,改称交通部锦县交通大学。1929年3月,改称东北交通大学。1930年,张学良兼任东北交通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建筑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园占地352亩,校大门由四根约12米高的水磨石圆柱,构成了三个拱形圆门,外有约6米高的围墙,校园内有宽阔的操场,校门北为西式带状走廊,院内楼房迭起,平房为西式建筑,西北处有二层宿舍楼,东北处建有图书仪器馆等。时任交通部代理总长常荫槐题写校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交通大学并入东北大学,后移至北平。日军占领沈阳后,张学良将东北政府迁至东北交通大学。1932年1月3日,日军进占锦州,设为日本关东军驻锦州司令部。1945年抗战胜利时,除靠南墙574平方米的平房和校长办公室幸存外,其他建筑全部被日军炸毁。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曾在此开办“锦州大学先修班”,后将这里变成了铁北地区一个守备要点,四周设有围墙,院内设有炮兵阵地,防守较为严密。1948年10月15日,第3纵队攻占交通大学,全部肃清铁路以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部队进入铁南地区。</p><p class="ql-block">东北交通大学现仅存一幢俄式洋房单屋建筑(原校长楼),院内塑有张学良青铜像,设立纪念馆。2005年4月,列为锦州市辽沈战役12处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2015年8月15日,列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遗址。</p> <p class="ql-block">北墙全景</p> <p class="ql-block">神社</p><p class="ql-block">神社位于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五段1号,现为辽沈战役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神社又称神殿或本殿,是日本人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国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1931年至1945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各省各地修建了295座神社,利用宗教来麻痹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锦州神社于1934年7月修建,供奉的是日本天照大神,后又在神社里修建“忠灵塔”和“忠魂碑”。1940年,又修建了紫云公园和向阳公园,将神社前的街路命名为神社路,在神社路两侧还修建了大量的“兴亚式建筑”及日本住宅、别墅区。1946年国民党占领时将神社拆除,改建为“忠烈祠”。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将这里作为城北一个防守工事要点,设有炮兵阵地,直指北大营方向。1948年10月14日,第6纵队17师攻打神社,战斗一度受挫,激战了1个多小时没能攻克,爆破英雄刘万成用爆破筒炸掉了地堡,打开了通路,全歼守军百余人,占领神社。</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1957年11月,在这里修建了辽沈战役烈士陵园,1988年10月,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十兵站总监部</p><p class="ql-block">十兵站总监部位于锦州市凌河区延安路五段11号,东邻铁路局大楼,又称御园。原是日本人修建的道场,俗称锦州铁路厚生会馆。</p><p class="ql-block">道场是日本佛教人员修心养性和习武的场所,锦州道场是专门为柔道设立的,依山修建的一座西式小楼坐西朝东。1939年9月11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锦州巡狩时,曾住于此。溥仪离开后,在山坡的东侧筑建一座高1.5米的石碑,碑上刻有鎏金“御园”字样,碑顶立有锦县(锦州)铁道局局长的铜制头像,御园名字由此而来。“御园”两字在文革时期被毁。锦州攻坚战时,御园是辽西地区国民党军后勤机构,1948年10月15日凌晨,被我军攻点。</p><p class="ql-block">十兵站总监部战斗遗址保存完好,现为锦州铁路宾馆。</p> <p class="ql-block">九十三军军部</p><p class="ql-block">九十三军军部位于古塔区中央大街三段36_2号,即今青山购物中心。</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5日,第3纵队突破城防后,转入巷战,8师攻打国民党军第93军军部大楼。因大楼四周有围墙、地堡,墙外有鹿砦。我炮兵对大楼进行了炮击,使守军动摇,迫使国民党军800余人放下武器,军部大楼被占领。国民党军锦州警备司令部同第93军军部在同一位置。第93军军部大楼原建筑已拆除,现建有大型商厦。</p> <p class="ql-block">中央银行</p><p class="ql-block">中央银行位于锦州市古塔区中央大街三段32号,中央大街与上海路交叉路口西北角。1936年始建时为满洲国中央银行锦州分行。国民党统治时期,为国民党中央银行辽西省分行。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俗称“老银行”。</p><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时,这里曾是国民党军的指挥所。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原设在锦州中纺公司(原八二三O厂)二号楼内,后转至铁路局大楼东南侧的一处日式房内。锦州外围战斗开始后,因电报、电话等通迅设施被炮火毁坏,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不得不到地势较高的神社高地和铁路局大楼楼顶上的观测所指挥。1948年10月12日,范汉杰将指挥所移至中央银行大楼的地下室,10月14日晚撤至邮政管理局大楼地下室,后弃城出逃。第3纵队9师攻占中央银行大楼,俘国民党军70余人。</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中央银行仍为金融机构使用,先后更名为长城银行、东北银行、东北人民银行。1983年为工商银行锦州古塔办事处,1996年改古塔办事处为古塔支行。现为中国工商银行锦州中央大街支行。造址保存较好。2005年4月,列为锦州市辽沈战役12处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邮管局</p><p class="ql-block">邮管局位于锦州市凌河区中央大街三段5号,中央大街上的老邮政局大楼。转角主楼为三层,其余为二层结构,楼基为花岗岩大理石块筑成,在大楼的底部有一个地下室。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九月创办,最初为锦县邮政局。1932年7月26日,被日本人接收,成立锦县(锦州)一等邮便局和锦县(锦州)电报电话局。1937年11月1日,成立锦州邮政管理局,锦县(锦州)邮局改名为锦州中央邮政局,直接受邮政管理局辖属。</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3日,国民党军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把兵团指挥所移到邮管局地下室。14日,攻锦部队突入市区,国民党军败局已定。当睌,范汉杰、卢浚泉带领大小官员、家属、侍从约40余人,由邮管局地下室向城东南角突围,16日在锦州至高桥的路上,范汉杰等被第9纵队战士俘获。</p><p class="ql-block">现建筑原址保存较好,锦州市邮政管理局作办公用房使用。</p> <p class="ql-block">中纺公司</p><p class="ql-block">中纺公司位于锦州市凌河区榴花北里48号,原锦州国营八二三O厂。锦州战役时,这里是国民党军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15日,日本东洋棉花株式会社投资1000万日元,在锦州紫明区樱花街动工兴建纺织工厂,占地930亩,1939年5月16日竣工生产,定名为“东棉纺织株式会社”,简称“东棉”(锦州纺织厂前身)。是日伪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大型纺织厂,职工3000余人。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将纺织厂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东北分公司锦州纺织厂,简称“中纺公司”。锦州外围战斗开始后,指挥所移到铁路局附近。国民党军新8军暂编54师师部及部队在这里防守,院内还设有炮兵阵地。1948年10月14日午夜,第6纵队7师一部通过铁路,直插中纺公司,在第8纵队一部配合下,功克中纺公司,歼守军千余人。</p><p class="ql-block">中纺公司战斗遗址现已不存在。据当年的老人回忆,厂区内共有十栋小楼,范汉杰的指挥所也曾设在这里,厂区内只有一座八角形的小楼即指挥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瓦斯会社</p><p class="ql-block">瓦斯会社位于锦州市凌河区上海路六段,西邻贵州街,东靠广州街,曾为锦州市煤气公司。</p><p class="ql-block">1935年,日本人投资360万元(伪币),占地24000平方米,开始筹建南满瓦斯株式会社锦州支店。1938年5月,在锦州紫明区红梅街三番地破土动工。1938年12月投产送气。国民党军占领锦州后,改为“锦州瓦斯厂”,1946年7月,工厂复工生产,一年后停产。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在此建成防御工事,守军约一个团。总攻锦州时,第8纵队的突破口就选在瓦斯会社东北角城防处,国民党守军顽强抵抗,使我军第一次突破没能成功。10月14日黄昏,8纵队利用暮色掩护,进行了第二次突破,各部密切配合,歼灭大部分守军,攻占了瓦斯会社据点。</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在瓦斯会社战斗遗址处修建锦州市煤气公司,现已停产,厂区原址处建设瑞士家园住宅小区。</p> <p class="ql-block">锦州车站机关区</p><p class="ql-block">锦州车站机关区位于锦州火车站的东北方向,锦州市凌河区重庆路六段5号,锦州火车站机关是日伪时期的名称,1939年3月1日修建,主要负责铁路部门火车头的驾驶、存放、综合整备、整体检修等工作。国民党军占领时期,一直沿用。</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4日,攻锦战斗开始,当晚城内相继被解放军突破,国民党93军暂18师为第6兵团预备队,由这里退守到邮管局东侧。14日下午,范汉杰来到邮管局地下室,决定突围,后在逃跑途中被我军俘获。</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车站机关区改为机务段,一直使用至今,现为沈阳铁路局锦州机务段。</p> <p class="ql-block">铁路局大楼</p><p class="ql-block">铁路局大楼位于锦州市凌河区和平路五段4号,是始建于1935年的一幢日伪锦州铁路局大楼。三层砖混结构,呈“王”字形,由于整体建筑较大,又地处锦州火车站东侧的高地上,国民党军进驻锦州后,将大楼四周用沙包垒成临时性的掩体工事,由国民党军锦州指挥所特务团把守,成为设在铁路南的重要据点之一。</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锦州攻坚战斗开始前,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移到此地附近,由于战事激烈,通迅设施被毁,铁路局大楼楼顶成为范汉杰观察所,后指挥所移至中央大街邮管局地下室。10月14日24时,第3纵队和第6纵队17师围攻铁路局,发起两次攻击均未奏效,在突破东北角后,对大楼形成包围,各部发起攻击,歼灭守军600余人。</p><p class="ql-block">铁路局大楼战斗遗址现保存较好。1950年对大楼进行了修复,保持了原貌,先后为锦州铁路局、沈阳铁路局锦州铁路分局办公楼。现为沈阳铁路局锦州车务段办公用楼。</p> <p class="ql-block">第六兵团部</p><p class="ql-block">第六兵团部位于锦州市凌河区解放路四段。1943年底,日伪锦州市公署新办公楼在这里落成,但还未入驻使用,东北即光复。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第六兵团司令部设在此处。</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4日,锦州攻坚战开始后,第六兵团司令部移到中央大街邮政局大楼地下室。由于地处市中心位置,成为锦州市内国民党军守备的重要防御工事。10月15日,攻城部队对第6兵团部形成合围,国民党军凭借工事顽强抵抗。战至15日拂晓,将守军全歼。</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第6兵团部旧址设为辽西军区机关,1956年6月,辽宁省军区机关迁到沈阳,后为某野战军机关进驻。</p> <p class="ql-block">吉庆街六号</p><p class="ql-block">吉庆街六号位于锦州市凌河区上海路三段7号。日本侵占锦州后,1936年3月在这里建立了满洲电业株式会社锦县支店,后改成锦州支店、锦州支社,并在附近修建了许多日式住宅,居住的大都是日伪军政要员。1945年11月,国民党军进占锦州,接管锦州电业局,1946年11月改成锦州电力分局,这里的住宅变成国民党军警官员们的官邸,吉庆街六号是国民党军新8军暂编55师少将师长安守仁的住宅兼师指挥所。攻锦战斗打响后,由于当时的形势,加之解放军敌工组织的长期工作,他在这里召集全师团以上干部和师直属独立营、连长开会,商讨对策出路,决定起义。东北野战军总部令其所属官兵放下武器投诚。</p><p class="ql-block">解放锦州后,吉庆街六号改为锦州电力管理局。1963年,改成锦州供电所、锦州供电局。1987年8月,成立锦州凌河供电局,后改称凌河供电分公司至今。</p> <p class="ql-block">锦州老城</p><p class="ql-block">锦州老城位于锦州城区西南侧,南侧为小凌河。老城始建于辽代,土石结构夯土墙,城设四门,城的平面略似梯形。日伪时期,拆除了城东、北、西三面大段城墙和东南角城墙上的魁星楼及城内鼓楼,只保留东、西两城门及所有炮台。</p><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国民党军进占锦州后,将老城加修成重要的防御工事,主要街区、巷口等交通要道均设有暗堡、铁丝网等工事障碍物。1948年10月14日,锦州攻坚战,攻城部队讯速突破城垣,新市区守军基本肃清,老城尚有万余人固守。第7纵队和第2纵队一部向老城发起攻击。激战至15日18时,全歼老城残军。历时31小时的锦州城攻坚战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锦州解放后,锦州老城已经面貌大变。1950年,老城东、西两座城门、四角炮台拆除。城中的古塔得到很好保护,修建了古塔公园。城东南角修复了一段老城墙,墙上镶嵌着“锦州”字样,保留锦州老城的久远记忆。</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室内实景1</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室内实景2</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室内实景3</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室内实景4</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室内实景5</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室内实景6</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攻坚战斗</p><p class="ql-block">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我第三纵队担负攻打锦州任务。十月一日,我纵首克义县,打开了锦州门户。十月十二日,肃清锦州外围战斗打响。锦州城北一公里高地上的配水池系钢筋水泥建筑,国民党军以其为核心,修筑了二三十座地堡和明暗火力点,并密布堑壕、地雷、铁丝网,由一个加强营八百余人把守,敌自诩是“第二个凡尔登”。配水池与东侧亮甲山高地遥相呼应,形似锦城两扇大门,是我攻锦必争之地。是日八时许,我七师二十团一营对配水池实施强行突击。守敌依仗有利地形,拼死与我撕杀,气焰十分嚣张。十五时许,敌又增调一个营兵力,在飞机、装甲车掩护下向我反冲击,战斗异常惨烈。十七时三十分,该团三营投入战斗,激战至十八时,全歼守敌,占领了配水池,为攻取锦州开辟了道路。此战,该团官兵浴血奋战,伤之巨大,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 陆军第四十集团军</p><p class="ql-block">公元二OO三年十月立l</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配水池战斗遗址陈列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