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教育史上,说到“老三届”,许多人都不知是那三届。“老三届”指的是六六届、六七届和六八届初、高中在校生及毕业生。这三届中学生,六六届已基部学完初、高中课程;是准毕业生,而六七届已学完初、高中两年课程;六八届只不过是学完初一、高一课程而已。</p><p class="ql-block"> “老三届”在wG这三年,是社会上最活跃的青年。在六八年,在伟人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纷纷报名“上山下乡”,在当地热烈的锣鼓声欢送下,浩浩荡荡奔赴祖国的边彊和军垦农场以及乡村“广阔天地“。然后便是络绎不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而六九年中学复课之后,七二届、七三届、七四届初、高中毕业生又称“新三届“。七二届高中毕业生是复课之后,两年高中时间溜生最多的一届,象我们学校,这一届在高一期初有两个班一百多人,到毕业时只剩四十多人;而我们七三届,则在校期中不到三年半时间;七四届则有四年半。</p><p class="ql-block"> “新三届”中的七三、七四届中有相当一部份同学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恰逢wG轰轰烈烈,大中学生全国各地“串连”搞运动,因此并没学习多少时间在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是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或参加生产队农业生产劳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七三届,是史上最特殊的一届高中毕业生。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还不到三年半时间,毕业在元月,毕业证书如奖状。我们这一届同学,当中小学教师和参加工作的人最多,而且基本是行业、单位里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如今看来,三年多的中学生活虽短,却是教育改革最深刻的时期,使我们留下记忆满满;毕业离开母校以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每个人的人生都经历一番沉浮与历练,在各自的岗位上成就自已的事业,如今都已退休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前后这三届【72,73,74届高中毕业生】,66年要上中学时,恰遇“文化大革命”停课,小学毕业以后只好回家帮父母做家务、种田挣工分。直到1969年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中小学所有的老师到各家各户去动员学生回校复课,所有的中学才又恢复生机。</p><p class="ql-block"> 停课三年又复课,一下子又从“农民“到学生,大家开始都很不习惯,还不到半学期,溜生减员不少,说走就走,没有犹豫和告别。</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七三届高中毕业生,可以说是史上唯一一届最特殊的毕业生。从六九年九月份入学读初一到七三年元月高中毕业,还不到三年半时间。毕业在春节前,毕业证书如奖状。毕业证书的校名是“官桥中学”,盖在上面的公章是“安溪县第二中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之所以学习时间那么短,这要从复课复学的生源结构说起:六九年入学时,我们七三届和七四届原本是同一年段,都是66届~69届小学毕业生,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从文化素质来说,悬殊都很大。初一上学期一结束,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意见,把年纪较大的和一部份学业较优秀的学生编两个班进入初二学习,其他同学则编成五个班仍按计划读初一。</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样编排,所以我们这一届上学期读初一课程,下学期就读初一下学期课程和初二年上学期课程。本来秋季是新学年开始,可我们却是学习下学期课程。高中也以此类推,因此我们这一届高中毕业便在七三年元月,成了我国教育历史上唯一一届在春季毕业的一届。而且也是唯一一届初中、高中读不到三年半的一届“速成”毕业生。 </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在中学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多,如若扣除每年的寒暑假三个月,每学期一周农忙假,每周半天劳动课,还有高中阶段近两个月的“学工“实践,其实真正在校读书的时间也才两年多!</p><p class="ql-block"> 在中学这三年多时间里,我们边读书边实践,把书本知识溶入社会实践跟生产实践中,比如数学,数学老师带我们到水库边上给我们讲库容计算没库坝设计计算,还有“南渠”测量及落差设计,农村田地丈量分割计算等;语文则结合时局形势写论文、调查报告,节日出板报歌颂祖国等。化学、农基课,则结合农业生产实践有的放矢。若说素质教育,我们在中学那几年的教育倒可称真正的素质教育。</p><p class="ql-block"> 如今看来,三年多的中学学习生活虽很短暂,但却是教育改革最深刻的几年。无论是教我们的老师还是同学,每T八都留下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毕业离开母校以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在教育“青黄不接”的年代,有超三分之一的同学到中小学任教,并成为各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有的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深造,在各行各业,每个人的人生都经历一番沉浮与历练,在各自的岗位上成就自已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如今都已步入古稀之年,许多人都在为子女做后勤保障工作,有些人的孙辈己长大不需要跟进了,便老两口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