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载体与客体之关系

璞玉書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张明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对中国画界定了个范畴,即创作者人为主体,生活中画家创作之原型为客体,画在纸上的可见之物为载体,创作者通过画面要表现的思想内容等等为本体,人们长期以来争论最多是载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是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先生说过,世界上有两个画画高峰,即西画与中国画,西画重视再现,中国画重视表现,这只是客体与载体之关系而言的,就本休而言是相通的,如画一棵松树,画得完全一样,即只有了客体,学画好即有了载体,这是不可能的,照相机照出来的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欣赏像与不像对于中国画而言,是初级之初级阶段,中国画重在营造一种境界,意境,表现人之思想,学识精神灵魂与宗教等一些主观的,此后论及一言难尽意。</p><p class="ql-block"> 关于客体与载体之关系,历来论述很多,至齐白石先生说了“似与不似”之间。至此,关于中国画之客体与载体之关系,在中国画界便以此为盖棺定论了,我只是想提出点滴意见,不知白石先生当年在表白什么,就此句而言是病句,学过数学的人可以做个集合,如果将中国画之客体与载体来分,第一个集合是似,第二个集合是不似,第二个集合等于是,世界上除了是就是不是,没有第三个概念了,白石先生的“似与不似”,就什么都没有了,也许这个话说的很模糊,大家都想想,如果用中文的方法看便不清楚了。所以后来黄宾虹先生提出了“在不是与绝是之间”,他这个是用数据学方法总结出来的,就是说画面上的物体与生活中的物体画得完全不同,是不对的,画面上的物体画得与生活中的物体完全一样,也是不对的,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就是说你画面上的物体与生活中的物体有一部分一样,有一部分不一样,这样才是对的。正如白石先生所言,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p><p class="ql-block"> 所以中国画上之所画之像与生活中之物的关系,在是与不是之间,就是一个字“ 似”。</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