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孤单,诗词永相伴!雅雅背诗词(三十三)——三曹篇,记录成长,坚持最棒!

绿豆豆

<p class="ql-block">这一期,来说说三曹!</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有名的父子组合有很多,但要说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无疑,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的“三曹组合”是最厉害的。三曹是建安文学的开拓者,尤其是曹操,因为他的影响,“建安风骨”才成为文学史上一抹绚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何为“建安文学”?</p> <p class="ql-block">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p><p class="ql-block">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p> <p class="ql-block">分别来说一说</p> <p class="ql-block">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代枭雄。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p><p class="ql-block">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p> 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冬十月 龟虽寿 <p class="ql-block">《步出夏门行》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p><p class="ql-block">“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也是我们终其一生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前奏和《土不同》之前没有背诵,后面慢慢加上。</p><p class="ql-block"><br></p> 短歌行 <p class="ql-block">《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p><p class="ql-block">求贤若渴的曹操接着又作《求贤令》。</p><p class="ql-block"><br></p> 求贤令 <p class="ql-block">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为《燕歌行》,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p> 燕歌行 杂诗二首 <p class="ql-block">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曹丕这两首杂诗抒写的是他乡游子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等。</p> 七步诗 白马篇 <p class="ql-block">《白马篇》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p> 洛神赋 <p class="ql-block">之前专题做了《洛神赋》的美篇,不再赘述。</p> 梁甫行 <p class="ql-block">《梁甫行》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p> 野田黄雀行 <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他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儒家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曹植一直都是喜交游、重友情的人。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话来,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世人,其内心的悲苦激烈、创巨痛深,不言可知。</p> <p class="ql-block">曹植一生,才高八斗,七步成章,辞采华茂,骨气奇高。终是脾性难改,恃才傲物,贪酒误事,错失帝王,忧郁早逝!可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