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几天在读著名作家王蒙的《天地人生》。第一章生死,其中王蒙先生列举了好多古代的先贤们在生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想深刻,发人深省,给人以力量。</p><p class="ql-block">”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川之上叹息的这句话,概括了人对于生命的初始的感受,因此他认为更要积极进取的生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劝勉世人珍惜时间,讲仁义,有气度,勤奋进,要比不仁义,没有气度,不奋进的人要快乐,因此乐而忘忧。</p><p class="ql-block">而孟子的说法就更显得英雄主义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跟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及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都阐述了死要有所价值。</p><p class="ql-block">老子的说法是:“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的这个说法太深奥了,揣摩半天也没懂什么叫道。“大道至简”,我想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过犹不及吧。</p><p class="ql-block">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庄子。他老人家通透,以人为本,其中这句话我特别的喜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说,大自然承载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为了生活而劳苦,让我们老了以后有所安逸,让我们从死亡中得到休息。道法自然,顺理成章,生死衔接一体,生自死来,死还生前,自能节哀顺变。哇,死,如此轻松简单。</p><p class="ql-block"> 读完了以后,感觉内心对死亡的那份恐惧感似乎消除了很多。 不知到了真快要死的时候,能否做到坦然,目前还不能验证(哈哈哈)。如今很多的大型医院里都有一个临终关怀这样的一个科室。这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向前迈了一大步,值得庆幸哈。我想庄子老先生如果活在当下的话,他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心理疏导师,他一定会让濒临死亡的人们走得从容,安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