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荣公祠(四)

三槐堂

<p class="ql-block"> 也许,所谓掌墨师的封正,原本就是子虚乌有。它不过是八面山王氏子孙,对老院子毁于火灾,祠堂毁于人祸,家族没落哀败的一种说辞,一种合理的解释罢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面向祖先灵牌,站立在原祠堂大厅的位置,脑海中又浮现出60余年前,我曾经在这个地方学养蚕,学唱歌,吃九斗碗,看着别人破“四旧”,听会议的件件往事来。曾经是多么的热闹、和谐;眼前是何等的凄清、荒凉!真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的心里,不禁冒出以下句子来:</p><p class="ql-block"> 宪荣公祠何辉煌,</p><p class="ql-block"> 眼前只剩半堵墙。</p><p class="ql-block"> 祖先灵牌台上立,</p><p class="ql-block"> 阶下野草漫厅堂。</p><p class="ql-block"> 一种悲戚之感袭来,我的心里阵阵隐痛。蓦然间,我想起了几句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曾经是车水马龙的朱雀桥,眼前确长满了野草,开着零星的野花,当年热闹繁华的乌衣巷,如今也是繁荣不再,夕阳草树,住着几户平凡人家;在王导,谢安家筑巢的春燕也只有在普通百姓的房檐下安家。数以万计的秦汉宫殿,都化作了泥土。千百年来,盛极而衰的事例,实在太多,就象滾滚东流的长江水一样,源源不断。如此看来,区区宪荣公祠,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值得可惜,值得悲戚的呢?也许,这种沧桑巨变,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正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如此想来,我的心里就释然了许多,敞亮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这时,有人招呼吃午饭了。就在祖先灵牌前面的一片草地上,参加清明会的男女老少坐了七八桌。项老爷说:“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有的几年才能回一趟家。能来的就这些,再过几年,只怕办不起清明会了”,于是,喝酒吃菜。歺桌仍是几十年前的陈旧的原木方桌,凳子也是原来的长条木凳,每桌一大碗酒,依序轮流喝起走。这是沿袭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喝法。我突然觉得,这清明会的伙食,未免差了些,竟不如我小时候吃的九斗碗。那时的砣子肉,一人一砣,塞进嘴里,肥油直流,满嘴喷香;那时的咸烧白,是要用菜叶包了,带回家去熬了油炒菜的,......这些招牌菜,居然一个都没有,只有凉拌粉丝,蒜苗熬锅肉,熊掌豆腐等七八个家常菜,味道也是十足的土!我最爱的水酥肉汤,也不是儿时的味道,有的菜,我竟然不敢动筷子,我很是失落!好不容易回趟老家,竟偿不到儿时的味道。坐在我旁边的兄弟说,今天的伙食,一人10元,我已经全包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哦,10元钱,你能够吃什么呢!后来,我才知道,为了节约,没有请乡厨,村里的几个后生在自家屋里办的午歺。这也确实难为这些后生了!</p><p class="ql-block"> 午歺后,跟着小时候的伙伴牛儿棒,在村里四处走走,看看村子的变化。我发现,好几户人家都关门闭户,悄无声息,门前长满杂草。牛儿棒说,这些人都在外地打工。原来是妈老汉在家守屋看小孩。老人走了,小孩也带到打工的地方去上学了,屋子就空起了。我又想起了四斤娃的楼房,于是,脑子里冒出几句诗来:</p><p class="ql-block"> 小院三五家,</p><p class="ql-block"> 寂寞无主人。</p><p class="ql-block"> 男人结新欢,</p><p class="ql-block"> 女人嫁邻村。</p><p class="ql-block"> 几多小儿郎,</p><p class="ql-block"> 背井别家门。</p><p class="ql-block"> 清明会结束了,我的心确久久不能平静。据说,从前,清明会是热闹非常的。每年清朝节,同一宗族的成百上千的大人老小,从四面八方汇集宪荣公祠,齐聚一堂。焚香祭祖,三拜九叩,或用祠堂公产收入褒奖优秀,扶危济困;或在祠堂里当祖先面惩戒不肖和不孝......。遗憾的是我没能亲身经历。我所经历的唯一的一次清明会,却又是那样的清冷,那样的简陋,那样的乏味!可以预料,即使这样清冷、简陋、乏味的清明会,今后也可能不会再有了!因为,“宪荣公祠”的遗迹,终将会被雨打风吹去的!常言道,树倒猢狲散。我理解,宪荣公祠这棵大树毁了,同族子孙也如猢狲般散去了!几代之后,宪荣公祠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模糊,消失掉,大水冲了龙王庙的事情,大概率将会时有发生的。......</p><p class="ql-block"> </p> 宪荣先祖 <p class="ql-block">  宪荣公是我的十世先祖,生于清康熙19年7月6日,名叫王昌联,字尔芳,号宪荣,湖南永州府人氏,家住永州府开善乡隆庆里碧塘稪。</p><p class="ql-block"> 他的父亲叫王国相,爷爷叫王大为,曾祖父叫王化敬。他的十二世祖叫王华,于大明洪武元年,由山东遣戍湖南永州府任职,军民兼理,大概是明朝初年的永州府军政最高长官。这支王姓源远流长,其始祖为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晋,后分化为太原王氏和瑯琊王氏。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祐(传言他系王羲之第20代孙),深得宋太祖赵匡胤器重,拟升为宰相。后因派往家乡大名府办案,调查结果令皇上不甚满意,于是升任宰相一事作罢,改派知襄州。王祐在赴襄州上任前,在自家庭院手植槐树三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传说,古时皇宫外庭,一边植槐树数株,一边植棘树数株。三公官员在槐树一边候朝,九卿官员在棘树一边候朝。显然,王祐未升宰相,有些情绪。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北宋宰相。王祐一脉王姓,建祠修谱,名为三槐王氏,堂号为“三槐堂”,乃王氏一大分支。北宋大文豪苏轼,作有《三槐堂铭》一文,是应王旦之孙王巩之请而作。三槐王即为太原王(一说瑯琊王)一支。</p><p class="ql-block"> 话说康熙年间,宪荣公一大家十余人口,仅有薄田八亩,茅屋几间,生活艰难拮据,难以为继。于是,全家商定,派瑞联二公两家,先期前往四川,谋求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康熙47年9月,深秋时节,兄弟二人遵父命,携家口,依依不舍,泪眼朦胧,背井离乡,告别父母兄弟邻里乡亲,前往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四川,谋求新的生活。这一年,宪荣先祖28岁。前路漫漫,前途渺茫,联公大人,肩负五岁幼儿,身背百斤行囊,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沐雨栉风,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最可叹者,楊氏祖妣,有刚有柔,以一人而兼双身,风尘仆仆,不畏山川之险,何惧跋涉之苦!时有禄祖大人,于月则十,于日为五,清气成形于楚邸,崧嶽降晨于舟中。河水沐体,河伯护持,风霜𣎴浸,母子太平,此生人之異事也!至于阅巫山,渡三峡,历夔门,两岸猿声,啼酸他乡之客,轻舟万重,波惊失路之人!由楚入川,溯江而上,历时月余,山川跋涉之艰,曷可胜道,风尘劳攘之况,历数难终。兄弟二人,挈妇将雏,始寄居资阳地界载余,空乏其身。</p><p class="ql-block"> 后迁简东仁乡五甲地名滑浸沟高屋基,佃耕数年,犁云锄雨,戴月披星,略有余金,又贩盐为业,上买金简,下卖乐邑,辛苦奔驰,筋骨劳矣。幸农商两利,内外勤俭,积金有余,货财置焉。经过夫妻二人近二十年艰苦奋斗,由困而享,渐入佳境。雍正五年,始买滴水岩蒋姓之业。这一年,宪荣先祖47岁,由楚入川19年整。后事业渐大,财源颇盛,日积月累,雍正八年,继买八面山田土一顷二十七亩,这年,宪荣先祖50岁。至乾隆初年,又买高滩沟,红白塔,庄子湾,柿子湾,王家坝,团林坝,马家庵,吕家湾,芦稿沟等业共十余处。至乾隆二十年,金简二邑,业创数千余亩,房建六七座,丰年收租五六千担。正所谓“田连阡陌,栋宇辉煌”。当此之际,人怀敦睦,耕读为本,勤俭是尚,家诵诗书,久习文艺,富之教之之风,食足礼兴之象,乡里致三多之庆,几乎于三槐之盛矣!</p><p class="ql-block"> 乾隆32年前,入国子监者六七人,享上寿者数十人。唯不得其名,必得其寿,亦足幸为门庭光。为之春酒,四方来贺。宋邑侯之奖励:“急公尚义”,谢翰林之赞扬,同袭乌衣。其他德寿其荣,三槐叠见,盛代方平,栋宇辉煌,极婺同荣,褒嘉何多也。美哉斯时,乐处熙暤之中,同享荣华之境,人寿年丰,国恩家庆,风淳俗美,人物咸享!何家声之兴隆,盛矣哉!</p><p class="ql-block"> 宪荣先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王仕福、王仕禄、王仕禧、王仕礼、王仕禓、王仕禩、王仕祧。大儿子五岁时随父母由楚入川,二儿子生在入川途中的船上,其余五个儿子,都在四川所生。生小儿子时,时年45岁。七个儿子中,最高寿的是老五王仕禓,最富有的老四王仕礼,最悲剧的是老幺王仕祧。</p><p class="ql-block"> 最高寿的王仕禓,行五,字文圣。生于康熙57年(1719),作过八品小官,卒于嘉庆18年(1814),享寿九十五岁。谱词赞曰:“气象严严,福德齐赅。刚严性赋,礼仪衷怀。教导有法,行为无乖。光前倍地,裕后多财。寿考维祺,百世流辉。”,在老院子的下手,黄连树嘴嘴下边,他的坟墓还保存完好。之外,老二王仕禄,享寿88岁,老三王仕禧,享寿85岁。弟兄七人中,享高寿的有三人,真是难得!生活之优渥可以想见,须知,那是“人生70古来稀”的时代!这比例,即使今天,也是少有的。家谱上说:“享上寿者数十人。”,古之人不余欺也!</p><p class="ql-block"> 最富有的 王仕礼,行四,字文义。生于康熙53年(1715),卒于乾隆46年(1782),享年67岁。谱上说“其尤甚者,四公之谋猷更嘉,几岁置业三四契,太守擬百万之称。”,谱词赞曰:“忠信笃敬,原于性生。待人量大,宽裕柔温。克勤克俭,直哉唯清。缵绪创业,丕振家声。南东其亩,垂裕后昆。人称百万,西蜀扬名。”,笔者乃王仕礼九世孙,其一脉相承为:王仕礼(四房.远祖)-王登锈(三房.太祖)-王朝㳆(三房.烈祖)-王中勋(二房.天祖)-王天应(二房.高祖)-王文洪(三房.曾祖)-王明钱(祖父)。</p><p class="ql-block"> 最悲剧的王仕祧,行七,字文魁。生雍正3年10月3日,殁乾隆15年4月12日,得年26岁。家谱记录:“祧公大人,天资聪敏,文学兼优,有志观光,无寿延年。”,民间传说,乾隆年间,祧公大人到省城参加乡试,入围进士。对于这次乡试,本是国子监生员的他,原本信心十足,志在必得。哪知,发榜之前,主考大人把他叫到面前,问,“王生,你是骑马还是坐轿来考试的?”,祧公大人答,“骑马来的。”。主考大人问,“你的马只有三只脚吗?”,祧公大人猛然醒悟,自己在试卷上写的“馬”字,由于连笔,主考官误以为只写了三点,于是落榜。十年寒窗,换了个名落孙山!无颜见父母兄弟师长同窗,抑郁寡欢,茶饭不思,以至命赴黄泉。谱词曰:“赋性聪敏,立志功名。勤读书史,颇工诗文。青云未步,抑郁仙升。贤才不禄,天丧斯文。幼嗣同殒,祸延妣陈。嗟哉三命,齐赴瑶京。修谱至此,令人呻吟。族属子孙,祭飨永兴。”。读谱至此,令人唏嘘!真是可惜、可痛、可叹、可悲!这真是世所罕见的人间悲剧!如果以此素材搬上银幕,不知会看痛多少观众,流下多少眼泪。我的这位先祖,也太过看中功名了,你家那么富有,不缺吃少穿,一次不中,来日方长嘛,说不定哪次就中了。我辈以为:“功名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使人不明白的是,他的三岁幼儿和妻子,怎么会同时去了呢?最后是“三棺同塚,葬于碾子湾,并立碑以志”。碾子湾就在老井上手。小时候,我还和村里小伙伴推过碾子,为农村建设发展出过力,流过汗。但是,这位先祖的坟茔,却没有一点点印象。</p><p class="ql-block"> 嘉庆年间,“不仅财发,而且人兴,至登字辈,二十八公叠起”,说的是,到第三代,宪荣先祖有孙子28个。第四代,有曾孙87个,第五代,有玄孙400余个。真是人丁兴旺!“至道光年间,凡婚丧嫁娶,无不奢华。”,人多财足,于是六房族长商议,捐资建设祠堂,以便存放先祖灵牌和后辈子孙春秋祭祀之所。咸丰初年,祠堂建成。及至同治年间,子孙千万,地密人稠,我族适汉中者有人,下贵州者有人,散而之四方者,无不有人。六房族长连年筹议修谱,“上以清源,下以别流,庶几源远流长,泾渭各分。”。同治12年(1873年),《王氏宗谱》告成。“此所谓,万殊终归一本也,凡属苗裔,当思返本复始,数典不忘。虽世远年湮,前人之德泽未艾,人繁族众,后嗣之孝思宜敦。今修家谱,以便世代相传,排行次序,特以前辈之世代例之,并以后人之排行附之。“俾我合族,览此家谱,咸知始祖以来,孰为昭穆,庶本亲亲以尊祖,尊祖以敬宗,敬宗收族以尽人道而无忝所生也乎。”。</p><p class="ql-block"> 家谱既成,始知,始祖王华以下,五代之后,始于永州府建祠修谱,其排行字辈分列如下:</p><p class="ql-block"> 拾廷希化大,国昌仕登朝, </p><p class="ql-block"> 中天文明正,永世德康宁,</p><p class="ql-block"> 万邦维克绍,光毓定显成, </p><p class="ql-block"> 腾芳发祖泽,开启应超伦, </p><p class="ql-block"> 同治年间新修家谱,复增词派曰: </p><p class="ql-block"> 孝义增荣耀,诗书景象新(高)</p><p class="ql-block"> 贤良代有庆,久远裕后昆(继虞尧)。</p><p class="ql-block"> 以上六十字辈, 凡宪荣先祖后裔,为子孙后代取名时,将其中一字,用于王姓之后第二字,后面一字(即第三字)方是姓名的“名”字。按序使用,切忌颠倒顺序或重复使用某一字。子辈只能用父辈的后一字,不能用前一字。希谨记之,慎用之,勿稍违背!估计现在有的已用到“康”“宁”二字辈。</p><p class="ql-block"> 宪荣先祖奋斗于康熙,置业于雍正,辉煌于乾隆,子孙后代延续于嘉庆道光,其间百年有余,五代之内,富有堪夸。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始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终则田连阡陌,栋宇辉煌,实属世间少有!</p><p class="ql-block"> 宪荣先祖于乾隆23年过世,享寿七十有八,葬于环溪河畔的红白塔莲花山上,守望着他的子孙后代。这里山青水秀,是简金交界之处,距八面山老院子约十里之遥。</p><p class="ql-block"> 谱词赞曰“由楚迁蜀,贩盐生涯,克勤克俭,白手兴家,创业垂统,富有堪夸,子孙发达,世享荣华。”。</p><p class="ql-block"> 宪荣先祖在入川不久,居业甫定,积有余金,于康熙54年,返楚接父来川,尽赡养高堂之责,享人间天伦之乐。国相老祖逝于雍正初年,享寿七十岁,葬于千佛寺骑马湾。这里是他的大儿子,宪荣先祖的大哥王昌瑞的领地。</p><p class="ql-block"> 我之写此一文,实有“史海钩沉”之意。家族历史,也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有圣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了让宪荣先祖的子孙后代们,知晓家族源流,了解先祖创造的辉煌业迹,学习先祖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精神品质,懂得家族字辈及使用,尊祖敬宗,尊老爱幼,急公尚义,增强家族荣誉感自豪感,发扬光大家族优良传统!同时反映现代农村农业的变迁。这是我的初心之所在,是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2023.7.2.于简阳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逝世于乾隆23年,葬于红白塔莲花山上的宪荣先祖之墓,墓碑上字迹已是模糊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宪荣先祖夫人之墓碑,夫妻同穴。</p> <p class="ql-block">逝世于嘉庆18年,葬于八面山老院子黄连树嘴下的宪荣先祖五儿王仕禓之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