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生》: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王蒙版”读本丨共读

魏勤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这里是宿迁市巾帼读书会,今天由魏清、吴云香为大家分享著名作家王蒙的《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 第二章生死篇 之《仁义、丧葬,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老子的生死观》及《庄子的奇葩生死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仁义、丧葬,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朗读:魏清)</p> <p class="ql-block">  死亡诸事,由活人后辈去料理,一丝不苟,完成丧葬的礼数,作为礼法的一部分,而不是去瞎费劲,致力于研究死亡的秘密与遐想妄义。儒学的务实避虚,也表现在丧葬事务上。 </p><p class="ql-block"> 活人把心思集中于如何活、活的更好更有意义,还要避免面对死亡时有什么懊悔冤枉空虚,视道德精神为终极眷注,为了仁爱与利益义理需要做好每一个细节。</p><p class="ql-block"> 中国儒家,对于生死与对待一切题材与主题的诗歌民谣礼仪一样,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绝不纠缠,亦不虚空,不搞强不知以为之,不夸大其词,滥清无度,不因终死而否定各自千姿百态的一生,不因求生而恐惧咒骂死亡,不幻想永生,不因一死而断定生命是不可承受之轻。在生与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儒家显得稳重、合理,有人生定力与文化定力,注意保持也确能保持其道义上、教育上,对于家国天下的影响上的正确性、非负面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生死观</p><p class="ql-block">(朗读:魏清)</p> <p class="ql-block">  老子的说法是"……吾不知其名,字知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他是说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寂兮寥兮"大道。道是一切的起源与归宿,道是一切的规律与驱动,道是一切的先验与原生,道是万物出生、成长、完成、寂灭的源起与依据,道是不灭的功能与能量的根本。道是万有的基因与源代码。</p><p class="ql-block"> 道到底是什么?答:道本身就是到底;道究竟是什么,道恰恰就是究竟。你的问题就是你的答案,你问"你是谁",问了谁就是谁,你问"我是谁",谁问就是谁。</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没有任何一个概念能准确的表达对道的理解、觉悟、灵感、契合,他找不到道的大名,只能勉强的用一个表字来使用,这个字就是"道",道之大也无穷,极大极伟极无穷,同时它不停的过往流逝,被取代。过往了,流逝了,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遥远的同时,是一切都会以种种形式,种种路数有所回返,有所重现重演,有所复活,有所靠近、存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会从老子的话语中得到觉醒与解脱。我们不会、不应该追求,对人生对宇宙对生死像对待自己的手机银行上的收支账目一样清晰明澈。谁都不是生死大道的会计师与测量师,更不是账户拥有人。</p><p class="ql-block"> 从道的观点来看,生死就是道的体现,生死也是大、逝、远、返的体现,是先天地先万物的终极,是先生命即先于生死的永远与无限。道,就是先于生死,永久生死,就是生死之源头与终结。而道是我们的依附,我们的根据,我们的明白理解,我们的不求甚解的大而有当的安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奇葩生死论</p><p class="ql-block">(朗读:吴云香)</p> <p class="ql-block">  庄子则干脆美化死亡,视生与死为一体,视死亡为向着新的不不同的生命形式、存在形式的过渡变化。叫做"与时俱化",也就是与时俱生,与时俱死,生生不已,死死不已;生的过程就是死的过程,死的过程也就是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庄子谈生死特别是死亡,篇幅不少。他强调,人之有生有死,就像天有昼有夜一样,是自然,是天道,是绝对无法改变的,人不能不可不该去瞎干预。人与天道合一,与自然合一,应该达到无生无死,永与天为一,与道一,与生一,与死亦一的境界。庄子与他这一派的人物,还以生死作为判断人的悟性、智慧性、明觉性、可结交可交流可切磋性的入围衡量标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庄子还有理论,说是人原来就是来自无的,人本来既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死后,等于回了老家,这是与春夏秋冬一样的正常变化,有什么必要哭哭啼啼呢?</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经典名言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他是说,大自然承载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为了生活而劳苦,让我们老了以后有所安逸,让我们从死亡中得到休息,道法自然,理顺成章,生死衔接一体,身自死来,死还生前,自能节哀顺变。 </p><p class="ql-block"> 而出自《礼记》的儒家"节哀顺变"之说,与道家也是通而为一的,目前这四个字已经是追悼吊唁的经典用语。细想一下,见到逝者的亲属,实在没有更好的其他说法。节哀,不是不哀,当然哀,追悼者、吊唁者,停灵时期,以都哀而痛之。但你不可能有办法使逝者起死回生,只能顺应、老老实实的接受人生的也是大自然的这种与人们的愿望并不契合的变化。谁又能与生死较劲呢?</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在《生与死》一文中所说:"每一种灾祸在记忆里留下悲哀,只有最大的灾祸——死亡,不是这样:死亡是把记忆和生命,一股脑儿的毁灭。</p><p class="ql-block">"正像劳累的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p><p class="ql-block">"当我想到我正在学会如何去生活的时候,我已经学会如何去死亡了。"</p><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知生乃知死,与孔子的"未知生,焉之死"互文互补,异曲同工。二人相距两千多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