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近代人物志.(二)

完美主义

<p class="ql-block">田林升</p><p class="ql-block">田林升(?~1934) 泡泉村人。少年家贫,当过雇工。兄弟分居后,迁住泡泉后川。他是个做庄稼的能手,常年在山沟开荒种地,放牧牛羊,逐渐富裕起来,粮食满仓,牛羊成群,土窑挂石面,盖起新瓦房,并先后在道口庙、白家山、西原村等处广置田产,因此,人称“田财主”。</p><p class="ql-block">田林升虽有钱有粮,但仍吃的粗米淡饭,穿的粗布衣裳。一年四季起早贪黑,苦干不止。地方绅士、官府衙役看不起他,有的还故意找他的岔子。一次,他在县城街道被两个衙役无理纠缠,企图勒索他的钱财。他一发狠,从此便设私学,教儿子念书。</p><p class="ql-block">田林升不但让自已的儿子念书,还要穷人的孩子都念书。民国3年(1914),他拿出300两纹银和3石小麦,捐给8社(龙湾、上庄等8村),由9坪社德高望重的梁凤舞先生负责,在上庄庙严福寺和下庄晋公庙建起两所义校,先后造就了很多人才。</p><p class="ql-block">民国17年(1928),秋田薄收,小麦未能下种,民心惶惶。但田林升的儿子仍逼佃户交租。田林升知道后,立即制止,并到白家山对各佃户说: “换土这个富家羔子不知穷人难,背过我向你们逼租,你们没有粮就不要交租了,我不能叫你们饿肚子,阴历过年时再给你们装些麦子。”他乐善好施,救济有困难的亲友较多。年馑过后,白家山佃户给田林升送了“惠及乡里”的木匾,马庄村的燕济川也送了“仗义疏财”的木匾。</p><p class="ql-block">田林升于民国23年(1934)去世,下葬时,道口庙学校送了“嘉惠四邻”的牌匾,8社两处义学38名学生联名送了“功同树人”的金字大匾。</p><p class="ql-block">张志孝</p><p class="ql-block">张志孝(1909~1935)北潘庄人。1932年到洛川给地主扛长工。次年,参加陕甘红军游击队,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队长、支队长。</p><p class="ql-block">1935年夏,部队在宜川白水川开展游击活动。300余名土匪倾巢而出,埋伏在密林要道。当侦察员报告发现敌情时,他当机立断,指挥部队绕过敌人埋伏,从小道插入敌后,向匪巢蟒头山扑去,仅10多分钟战斗,就攻下敌巢,消灭匪徒10多人,缴获10多支步枪和一些弹药、粮食等物资。当企图,伏击的敌人发觉巢穴被攻占时,立即进行反扑,张志孝又指挥部队,居高临下,英勇战斗,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同年冬,张志孝调到陕甘红军独立营任政委,在宜川云岩附近一次战斗中,带领400多名指战员,全歼恶霸地主武装红枪会百余人,铲除了临镇至云岩一带的大祸害。年底,国民党某部从延安一带进犯苏区。张志孝又带领独立营,突然袭击,击退其一个团部和一个营,把敌人截成两半,消灭敌人两个排,获步枪数十支、机枪两挺、子弹万余发。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因寡不敌众,部队撤到云岩东侧高地。张志孝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观察地形,不幸身负重伤,被送入延长临镇红军后方野战医院,经抢救无效牺牲,时年27岁。</p><p class="ql-block">冯玺玉</p><p class="ql-block">冯玺玉(1911~1935)又名树立,上官庄人。其父养浩,曾留学日本,为地方开明绅士。</p><p class="ql-block">冯玺玉于民国17年(1928)入初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8年(1929),入北平燕冀高级中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北平学生发动的卧轨斗争,并赴南京示威请愿,遭逮捕。释放后又返回北平,加入了国际组织反帝国主义同盟。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关心新文学运动,阅读鲁迅、郭沫若的著作,向报社投稿。1931年,因与地下党人通信被查获,以共产党嫌疑被捕。始终坚贞不屈,因查无实据开释。</p><p class="ql-block">冯玺玉1932年去西安,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陕西省委委员,兼管宣传工作,在学生中进行讲演等活动,又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到三原一带视察工作。其间,曾以“迪川”为笔名,给报社写过不少稿件。还编写了独幕剧 《陈独秀哭狱》。</p><p class="ql-block">1933年春,冯玺玉去渭南组织赤卫队。7月,由于省委书记袁岳栋、杜衡等人被捕叛变,造成省委的大破坏。冯玺玉返西安汇报工作时,发现有特务跟踪。他灵机一动,行至炭市街5号其姐夫杨少鹏门前,进前门,出后门,摆脱盯梢,逃出西安,潜入北平。又以坚甲、史幼、超铮、立娃等笔名,给北平、上海一些报刊投稿,文章有《陕西农村昨日今日和明日》、</p><p class="ql-block">《关中妇女生活面面观》、《普罗文学的特征和任务》等。后经左翼作家联盟成员草川介绍,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p><p class="ql-block">1934年秋,冯玺玉奉命回陕甘苏区。到延安后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时苏区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亟待改善。旧课本废除了,新课本又没有。冯玺玉便亲自动手,编写课本,绘制插图。教师缺乏,冯玺玉亲自深入农村物色师资,进行培训。群众对儿童上学有顾虑,他又亲自登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动员儿童入学。经过艰苦努力,桥扶峪、阎家沟、下寺湾、王家坪以至区乡政权尚未建立的杏子沟门等地,都先后办起了列宁小学。</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任红军24骑兵师政委时,偕同杨森师长率部,出洛川,经临镇越宜川、黄龙至韩城、郃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震慑反动势力,产生了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1935年,冯玺玉惨死于第三次左倾路线推行的肃反工作扩大化中,时年25岁</p><p class="ql-block">张勉斋</p><p class="ql-block">张勉斋(1895~1936)原名全才,学名之纲,张家庄人。出身农家, 家道小康。北京大学毕业后,返西安。当时傅桐创办西北大学,张勉斋任交际员,不久辞职,去省立一中教英语,并与李兰亭、张辑五、严殿光、胡性安等人创办敬业中学,任教务长兼授英语。</p><p class="ql-block">民国15年(1926),军阀刘振华围困西安,张勉斋返韩城与苏资深、樊厚甫、杨一鹤等共议创办韩城中学,张勉斋为校长,事事躬亲,日夜操劳,因经费困难,教师均为半薪。张勉斋既为校长,又授课程,每月仅得四五十元薄酬。</p><p class="ql-block">为使女子亦能获得受教育机会,在创办韩城中学同时,张勉斋又与杨一鹤等商议,于民国16年(1927) 7月创办私立崇德女子小学。后改为公立,更名韩城县立两级女子小学。</p><p class="ql-block">民国18年(1929)冬,吉鸿昌来韩城认宗,下榻韩城中学,张勉斋在接待中陈述了韩城中学创办经过及现状。吉鸿昌慷慨解囊,捐银500两(一说1000两)。</p><p class="ql-block">民国20年(1931)秋,张勉斋因病辞职,去西安疗养。后受聘于省立高中及郃阳中学。22年(1933)秋,冯墨林笃意敦请,张勉斋再返韩城中学任教。25年(1936)春逝一世,年仅42岁。</p><p class="ql-block">吉同钧</p><p class="ql-block">吉同钧(1854~1936)字石笙,号顽石,赳赳寨人。37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为奉天、四川各司正主稿,判案平允,提升秋审处坐办,兼外律例馆事务。因其精于法学,遇事善断,深为两任尚书倚重,凡疑狱大案均委吉同钧审定。蒙(古)王激变,被迫自尽者甚众,株连亦数百人,其案数月难决。吉同钧前往查办,连讯三次,即真相大白。只处决了为首者4人,余皆释放。后奉命任总纂修订法律。吉同钧精研历代律典,删繁汰冗,编成《现行律》1部。戊戌维新时,设法律学堂、律学馆,吉同钧任主教,6年之中,毕业学生3000人,在京外各级审判厅任职者达半数。他博览欧美各国法律,荟萃古今,编成《大清律讲义》,清政府颁行各省,海内研习法学者,无不知其名。后又有《现行律讲义》、《秋审条款讲义》、《审判要略》、《西曹公犊》等书相继问世。</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朝审,主稿某因双亲年老,欲调职京外,未遂愿,情绪悒郁。吉同钧体谅其情,自承主稿议事,不料被降级,贬职于光禄寺。吉同钧处之泰然,毫无懊悔之意。不久,清廷更官制,改法部,吉同钧以精通法学又被重用,授审录司员外郎,荐升郎中;京察一等,记名道府,并以参议存记;赏加二品衔。此后,凡修订法律,法官考试,.推检,吉同钧均以钦差襄校官头衔参与。</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同钧著有《随扈记程》、《南游记程》、《东行记程》等游记及《乐素堂文集》、《诗集》刊行。晚年给韩城中学捐花园1所。</p><p class="ql-block">卫仁山</p><p class="ql-block">卫仁山(1886~1936)下白矾村人,20多岁在桥南村开小杂货铺,侍母至孝,敬长睦邻,对村院中的鳏、寡、孤、独者时常救济。</p><p class="ql-block">民国8年(1919)前后,军阀肆虐,民不聊生。卫仁山代大兄(时任团正)率领五合团壮丁,协同北区团总党天成,戡乱有功,被任为县保卫团团总。后随田维部出关在河南陕军岳西峰部任营长。因陕军失败,他率部投靠杨永泰部任团长。后改编,辞职回家。</p><p class="ql-block">民国21年(1932)底,卫仁山得知卸任的县长白子玉因有贪污问题,乘车溜走,便骑马追赶,到南关一把揪住白子玉,夺走手枪,警告道:把手续交清再走。随即召集县属单位开会,清算白子玉的手续,追交赃款。</p><p class="ql-block">民国22年(1933),卫仁山被选为联保主任,在家里办公、开会,上级派员催粮要款,茶饭招待,均由他家负担,从不向群众摊派。</p><p class="ql-block">民国23年(1934)冬,省财政厅派李某带侍从4名,来韩城提取“白地烟款”(即大烟青苗税),住庆春楼饭馆,大吃大喝,威风凛凛,县长、绅士纷纷拜谒。第三天在县政府召开各联保主任会议,李某讲:“国库拮据,先征白地烟款,每亩10元,限10天提交省库,不得有误。”与会者无人敢启齿。卫仁山以好言解说,李某拍案斥责,卫仁山亦以拳击案,据理争论。县长忙将双方拖走,第二天天未明,李某等逃走。</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卫仁山任军运代办所主任。时驻军单位多,纪律差。一次,某部连长要供应草料物资,因手续不合法,代办所拒付。该连长率领土兵包围代办所,以武力要挟。卫仁山见此,怒不可遏,从腰间拔出手枪摔在桌上大声说:“见你们师长去1”连长慑于声威,只好带队伍溜去。此后,驻军产生歹意,借请卫仁山到阳山庄团部宴会之机,以药酒毒害,卫仁山中毒身亡,时年52岁。</p><p class="ql-block">冯仰华</p><p class="ql-block">冯仰华((1866~1937)字瑞生,号紫云观山人,富村人。清末最后一榜举人,例受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时废科举,后又辛亥鼎革,遂以教书为业。曾执教于龙门书院、县立高等小学。民国18年(1929)与张静山等人创办韩城县立乙种蚕业学校,两任校长,后任劝学所所长、孔教会会长等职。地方名流苏资深、王捷三、杨静波等都是他的学生。</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杨虎城在党家村与党天成民团交战失利,拟南撤出境。冯仰华闻讯致书团正高士龙,申明原委,请其放行,虎城遂安全南去。中共韩城地下党负责人薛某,被县保卫团捕押,冯仰华给有关人士写信,请予释放。</p><p class="ql-block">民国18年(1929),吉鸿昌部驻韩城。时值荒年,民不聊生。冯仰华致函吉鸿昌,请疏散驻扎,以减轻城区百姓负担。民国19年(1930),杨虎城回陕任省主席,翌年即寄资冯仰华以表谢意,并委其为陕西省政府咨议。富村与南、北周村位于澽水之滨,旧有九堰渠,可灌田900余亩,后渐圯废,历经修复,终不彻底。冯仰华偶议重修此渠,并亲撰水规民约,立碑以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