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寻踪日月潭<br> 据盛巽昌《和叶永烈谈曹聚仁传递毛泽东〈临江仙〉》一文:“叶永烈先生赴台湾访问归来,与我谈及曹聚仁与台湾事时,他说确有此词,他还自台湾所立的曹聚仁档案库中抄录了此词,那是曹聚仁交给蒋介石由毛泽东亲笔手书《临江仙》词时,也为自己留下了此首词的抄件。”其中所述“台湾所立曹聚仁档案库”,未见其他记载,叶永烈本人文章中也没有提及。叶永烈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涉及台湾与曹聚仁有关的地方,只有台湾日月潭的涵碧楼纪念馆。<br> 叶永烈2003年1月访问台湾,回来后在2003年7月1日的《文汇报》上发表《涵碧楼逸事》一文,其中写道:<br> 日月潭旅游局告诉我,涵碧楼有一个专门的纪念馆,收藏蒋介石在涵碧楼的史料。……<br> 在纪念馆里,我的眼睛忽然一亮,因为在那里见到一个熟悉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曹聚仁!……<br> 我在涵碧楼纪念馆的《风云际会涵碧楼——两岸关系滥觞地》说明词中,见到这么一段话:<br> 1956年7月,蒋公亲点香港作家曹聚仁前往北京,周恩来在颐和园与曹见面,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构想。<br> 这说明词清楚表明,选择曹聚仁为“密使”,乃是蒋介石亲点。<br> 日月潭涵碧楼纪念馆的说明词也证实,曹聚仁赴台的准确日期是1965年7月20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与中共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br> 此后,叶永烈多次在著作或讲座中提及相同内容。</h3> <h3>▲“涵碧楼纪念馆”中《风云际会涵碧楼 两岸关系滥觞地》展板。</h3> <h3> 风云涵碧楼<br> 涵碧楼究竟是个什么所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纪念馆?馆内说明文字据何而言,是否可靠?这就要从涵碧楼的历史说起。<br> 1901年,日本木材商人伊藤在现在的日月潭涵碧半岛上建了一幢木屋,命名为“涵碧樓”。<br> 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来台视察,指定涵碧楼为驆住所,並扩建为二层楼的建筑,增加八间贵宾房,包含东、西廂房、餐厅、会议室等设施,从此涵碧楼由一幢富豪人家的度假別墅,一躍而为台湾日据时代的官方招待所。<br> 1949年国民政府来台后,经翻新、改建,涵碧楼成了蒋介石的行馆,作为度假和接待来台访问的外国元首的场所。<br> 1998年,乡林集团董事长赖正镒以新台币2.7亿元的价格买下这幢风云名楼。1999年“921”地震,旧馆几乎完全被夷平。之后,乡林集团力邀建筑大师Kerry Hill设计,以“极简”、“禅风”为建筑设计核心,总投资新台币18.6亿元,改建成高档观光酒店。2002年3月,涵碧楼重新问市,当时每晚房价12300元台币,远超过彼时中国台湾最高档度假饭店房价。<br> 酒店内设“涵碧楼纪念馆”,以纪念涵碧楼的历史。<br> 以此可知,此处纪念馆为“乡林集团”改建酒店时私家设立,并非官方行为。其中涉及曹聚仁的内容仅一段说明词而非第一手史料,而说明词何所据而言不得而知。</h3> <h3>▲涵碧楼旧影</h3> <h3>▲涵碧楼新貌</h3> <h3>▲涵碧楼纪念馆外景</h3> <h3> 扑朔蒋曹会<br> 中新社2009年5月8日报道《大陆出版蒋经国论 涵碧楼流传秘史讲述毛蒋过招》中有这样的记述:<br> “2003年初,大陆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在日月潭旅行途中,在‘涵碧楼纪念馆’展示的《风云聚会涵碧楼:两岸关系滥觞地》文史材料,发现一段不寻常的记载:1965年7月20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聚仁密访北京报告……<br> 叶永烈后来把‘涵碧楼见闻’写成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回响,好像找到了曹聚仁担任密使的珍贵‘史料’。近年,网上文章也竞相转帖,涵碧楼似乎成为两岸密使的‘档案馆’。<br> 不过,当记者向承建纪念馆的‘乡林建设’查询文献依据时,乡林副总经理应致德却说,因当年的承办人已离职,文史资料究竟依据那些档案整理而成,目前已找不到原始的纪录。<br> 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也强调,根据国民党档案及可靠的‘侍卫日志’,他可以肯定的说,1965年7月20日当天蒋介石并不在日月潭,而是在桃园大溪行馆。<br> 不过,邵铭煌说,蒋介石当天不在日月潭,并不代表曹聚仁就不是密使,原因很多,可能是曹聚仁记错日期;或纪念馆‘出口转内销’,东抄西凑,参考未经证实的文章而来的。”<br> 曹聚仁的小儿子曹景行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 <br> “1959年夏,父亲再次到达北京,但毛泽东和周恩来却缠身于庐山无法如期返回,中央决定先让曹聚仁到处走走看看。结果,父亲这次北行前后长达四个月,去了东北,又去武汉看了第一座长江大桥。时间远超先前各次。<br> 这次之后,父亲没有再到北京,但他在两岸间的事情并没有停下,只是方式有些变化。早几年,上海作家叶永烈和台湾一些朋友都告诉我们,台湾日月潭畔的涵碧楼有记载说,曹聚仁1965年某日在那里见过蒋氏父子。只是,我至今还没有弄清楚这一记载源自何处。”<br> 据此,不仅是7月20日,甚至于1965年曹聚仁去没去过台湾都大有疑问,更不要提向蒋转交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临江仙》一词了。</h3> <h3>▲涵碧楼展板——蒋在涵碧楼会见中外宾客</h3> <h3>▲曹聚仁与妻子邓珂云,女儿曹雷、儿子曹景仲、曹景行。</h3> <h3> 真伪辨毛词<br> 综上所述:<br> 一、“涵碧楼纪念馆”为企业所设,非官方行为,馆中资料的真实性并不确定。其中涉曹聚仁的说明词,并非原始史料,不知依据何在。如果叶永烈是从这里抄得毛泽东《临江仙·寄友》,则其真实性存疑。<br> 二、叶永烈生前文章、讲话说到曹聚仁充当密使一事在台“史料”,只提及涵碧楼,并无其他“档案库”之说。用叶自己的话说:“我曾多次前往台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我拜访了国民党的党史研究室,希望从蒋经国的‘大溪档案’中,查阅曹聚仁的相关档案。令我惊讶的是,国民党党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居然不知曹聚仁其人!”这么多年,在台湾和大陆,也未见有人提起台湾还有个“曹聚仁档案库”。<br> 三、如果叶永烈真的抄录到了毛泽东《临江仙·寄友》,以其张扬的性格,不可能不予以披露。如果囿于保密规定而不能发表,难道叶前脚去世,不出几个月,盛巽昌就可以不顾保密规定,擅自发表?另外,既然台湾有这个档案库,叶永烈查得,别人自然也查得,这么多年,两岸这么多对“密使”一事感兴趣的人,怎么不见第二个人去查证、公布?须知,大陆的保密规定可管不到台湾!<br> 结论就是:传毛泽东《临江仙·寄友》一词,大大可疑,恐为伪作!<br> 当然,要想彻底证明真伪,须待档案揭密。<br></h3> <h3>▲伪书毛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