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聊天

嘴大吃八方

<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25号中午与老同学老友徐健阳小聚了一下,本来早就约下见面的,因天热就推迟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八月下旬了她就要回杭州继续帮女儿的忙照顾她外孙女,或许要有段时间不能见面了,约好了的另外几个老同学恰好不得空,也就单独与徐健阳在一起吃了顿便饭。</p><p class="ql-block">因有好几年未见面了,那话题理所当然的从家长里短聊起了。</p><p class="ql-block">席间她聊起她女儿、她外孙女,当然也聊起她的老母亲。</p><p class="ql-block">徐健阳老妈今年已九十三岁了,与我母亲是同龄人,生于一九二八年,而我母亲大人已经仙逝将近20年了,享年仅七十三,感慨啊!</p><p class="ql-block">她老妈现在身体依然健康,能自行从六楼抓着扶手慢慢的走下来,在小区里散散步,与邻居们聊聊天,韶韶一些街坊事宜和社区消息。</p><p class="ql-block">她老妈多年来坚持自己去超市、菜场购买生活用品与荤素菜肴。</p><p class="ql-block">徐女士说老妈在她印象中年轻时非常不耐疼痛,妈妈中年时从单位下班回来,一到家,把拎包放在桌子上,时常会坐在椅子上″哎呦、哎哟"地呻吟一下,叹着气说“息一会,息一会!”说自己哪儿哪儿又不舒服了,她对小毛小病特重视、累了就早早上床休息了,有点小不舒服都及时看医生,很注重劳逸结合。 </p><p class="ql-block">徐健阳介绍他老爸在这点与她老妈截然相反,她老爸可能是军人出身,坚强不怕疼痛,印象中从没有见过他在家中说过这儿疼那儿痛的,印象中的老爸身体好的很,从不去看医生,从未住过医院。</p><p class="ql-block">但最后却是病倒在单位,由同事送去医院医治,就再也没有从医院里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徐健阳讲,她老爸是新四军的老干部当年就享受到厅级待遇,看病住院都是全免费的,应该入住高级病房的。</p><p class="ql-block">她老爸就是因麻痹大意小病拖成大病,到他入院时已是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造成六十九岁英年早逝,给家人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 </p><p class="ql-block">徐女士讲她老爸八五年病逝后,儿女们也各自有了小家庭,老妈就一人单过了。老妈她不愿意与儿女同住,觉得一个人轻松自在,也觉得自己能照顾好自己,老妈的本事大着呢。</p><p class="ql-block">儿女们当然也常回娘家去探望她,也只是偶然人气旺盛地热闹几小时,她从不强求儿女们定期定时地来看望她,随儿女们的心愿。</p><p class="ql-block">老妈一人生活还不愿意用保姆和钟点工,这决不是钱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徐女士告诉我,她老妈是离休老干部,离休金含各式补贴现在己涨到每月一万大几呢,刚离退时的退休金都比一般人多高了许多。</p><p class="ql-block">她一直自己一人照料自己,觉得自己采买烧煮、洗衣做饭、银行存取款自已都能处理,同事老战友往来都能应酬的好,里里外外都能行嘛。一直到近一年多,才有了已退休住她附近的小儿子常去帮她采买和拾掇,但大部分家中家务烧煮收拾还是她自己来。</p><p class="ql-block">徐女士说她老妈特别爱说话,特别好韶,正应了那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p><p class="ql-block">她还喜欢指导别人生活,从人生道路到家庭琐事,尤其是对她老家的娘家子侄孙辈,当然老家的小辈们也因她是家族中唯一在世的长辈、老祖宗,都洗耳恭听,不敢违抗的。</p><p class="ql-block">徐女士讲老妈近几年来越发嘴碎了,也许是因为耳聋耳背的原因,老妈只管自己一个人唠唠叨叨,也不理会旁人听不听,你想插嘴根本接不上话,老妈只管唠叨也不听你说什么。</p><p class="ql-block">若有疑问接话,她还不高兴,只好随她说吧。</p><p class="ql-block">老妈自九五年起住进政府安置的一个六层楼的条式房子里,上下还要爬楼梯,至今还能每日下楼走走,老妈说人要接地气,一定要常下楼走走,接触社区的邻居。</p><p class="ql-block">徐女士还说她老妈胃口一直都很好,多年来吃饭都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食欲,尽量只吃七成饱。她不挑口,荤素都吃。</p><p class="ql-block">老妈讲,好吃的食物也别多吃常吃,不喜欢吃的也品尝点、少吃点吧。</p><p class="ql-block">老妈从没有刻意地吃保健品和高档稀罕的山珍海味,常年就是一般的菜市场里买来的荤素自己烧煮的家常菜。</p><p class="ql-block">老妈什么时候吃饭都爱喝汤,汤都要乘温热的吃,经常到吃完饭再喝汤时都要拿去热热再喝。</p><p class="ql-block">夏天也是如此,从不吃寒凉食物,这是她大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p><p class="ql-block">老妈她最大的记掛是她娘家老家那些侄男侄孙。退休后每年清明节扫墓祭祖时,都要去老家的娘家侄子家住上半个月到一个月。她喜欢去娘家,对娘家人特亲切。</p><p class="ql-block">其实老家已没有了她的同辈人了,全是侄子辈孙子辈,还有重孙辈,重重孙子辈,反正回娘家遇到娘家人,她就特高兴。</p><p class="ql-block">老太太乐善好施,因腰包足,每次下乡都要备上好几万元,尤其是对她娘家那些侄男孙女重孙辈的人,无论他们什么红白喜事,老太太知道了都要去老家撒钞票。</p><p class="ql-block">首先每年清明前都要回老家上坟祭祖,道选居住在娘家大侄子家。每次去老家老太太都要给侄子辈每人一千元见面礼,侄媳妇每人五百,孙辈儿每人三百,重孙辈每人两百。然后住在哪家再另外付二千元。</p><p class="ql-block">四年前,老妈去老家过春节,临回南京时听说一隔房的侄子已故,留下一个在大学读书还有半年即将毕业的孙子,因家中经济困难,学费凑齐了,尚缺在校的四个月的生活费。</p><p class="ql-block">老妈知道了,因自己要回南京了,已经把带到老家的几万元都提前分撒光了,她就要那孩子跟她一道来南京。</p><p class="ql-block">到家后老妈在家中直接取出了五千元给那孩子。那孩子说四个月的花费两仟元足够了,只肯拿二仟元,老妈硬是给了他四千元,无偿支持那孩子读完了大学。</p><p class="ql-block">这次听老家的人说,那孩子毕业后进了单位,因能吃苦,开始跑了几年的外勤,现在已进入该公司的机关工作,月收入已达到一万五了。</p><p class="ql-block">当时刚工作,老家人要为这孩子说媒相亲,正好老妈也在乡下,就劝说他家母亲,男孩子还是以事业为重,等几年结婚也不迟。</p><p class="ql-block">老妈说,农村的男孩子先成家有利安心农村务农发展,而城市里的男孩子先尽心尽力工作有成绩再成家,否则成不了大器,城里的男孩子都是大器晚成的。在这件事上老妈看问题还是有远见的。</p><p class="ql-block">徐女士还说了,她老人家仍有老思想,老妈认为应该为儿子孙子解决住房,女儿们的住房应由自己解决。</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中期,因原住房拆迁,在分房时就只考虑到儿子和孙子的住房改善,要了两大套给他们,而自己只住一补差的小房子里,她认为这是本分,应该把儿孙们安顿好。</p><p class="ql-block">徐女士还提到那是十年前的一天,有天她在股市营业厅里,老妈来找她,给了她五百元。告诉她,老妈加工资了,这次加得较多,拿点给女儿分享(当然也是偶尔一次),当时引得周边的股友们一片羡慕。</p><p class="ql-block">我玩笑的劝慰,老妈的这种做法是符合国情和顺应公序良俗的,这父母人老了,都会把那看的见的硬头货,什么房子土地都应该明着给儿子、孙子,那看不到的细软背后送给女儿,也就是钞票,金银手饰品等。徐女士说,没有,老妈才没有想到背后给我们两个女儿。好在我们姊妹俩都退休多年了,退休金也够自已花的了,我姊妹的儿女都有较好工作,收入也很好。只要老妈开心健康就行了。</p><p class="ql-block">过去多子女的大户有钱人家都是重儿子偏女儿的,但我们这代人都是生有独生子女也就没有了这习俗惯例了,没有了这烦恼😩了。</p><p class="ql-block">徐女士与我聊了好多的话题,韶老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我们也都是古稀之人了,徐健阳在杭州的女儿家,因女儿女婿都是大学教师,家中仅有一小外孙女,与我外孙女同岁,现在也升到了小学四年级。平时徐女士帮着照应,但每到寒暑假,她也给自己放假,回到南京老妈家处住上一阵子,看望并陪陪老妈。 </p><p class="ql-block">徐女士真有福气,自己也是古稀老人了,还有老妈喊,还能与老妈同食共饮,同榻共话,真是美极了!</p><p class="ql-block">写上几句,不知可描写出了这老妈的长寿秘籍,可有供你我借鉴学习之处!</p><p class="ql-block"> 杨士毅</p><p class="ql-block"> 2020.8.31</p><p class="ql-block">好人还是先把自已过好,根据自已经济、身体、心情自已随心所欲的干自己喜欢的事,心有所属,心有所信,开心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