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 <p class="ql-block">晋祠必看景点:</p><p class="ql-block">①晋祠三绝……“周柏”、“宋代彩塑仕女像”、“难老泉”;②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p><p class="ql-block">③晋祠三匾……“水镜台”、“三晋名泉”、“难老”;</p><p class="ql-block">④姓王的游客必拜王氏祠堂,天下王氏起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周柏。</p><p class="ql-block">这是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盛,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p> <p class="ql-block">周柏它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高十八米,树身粗大,向南倾斜,被另一株较为年轻古柏所支撑,就像一位老者佝偻的身躯,依靠在一年轻人的身上,这大概就是“老有所依”的来历吧。</p> <p class="ql-block">晋祠里面的圣母殿所供奉的是姜子牙的女儿,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圣母殿里面43尊彩色泥塑神态各异展现北宋现实主义杰作。</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宋代彩塑</p><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姿态个异。</p> <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侍女彩塑</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难老泉</p><p class="ql-block">“难老”二字出自《诗经》……《泮水》篇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与“柳氏坐瓮,饮马抽鞭”</p><p class="ql-block">晋祠庙难老泉旁,有一座二层小楼,叫水母楼,也称水晶宫。楼下正中供奉着一位梳头的美丽少妇。她端坐在水缸上,衣着朴素,青丝半垂,神态自若,更有趣的是头发上还有一把梳子。</p><p class="ql-block">晋祠难老泉有个美丽的传说。言说晋祠附近村落的贤惠民女柳春英,施恩于一位白发老人。此人乃一仙翁,赠柳春英马鞭一条,回家放进瓮里,提鞭瓮即水满。柳春英大喜,遍告乡亲,请其来家挑水。抽鞭不再回瓮,则清泉涓涓流出,片时汪洋恣肆、潺潺不息!“难老泉”由此得名。难老泉水成为晋水之源,灌溉了晋祠万亩良田。村民们在柳春英水瓮处盖起“水母楼”,尊她为“水母娘娘”。从古至今,每逢农历六月十五,在晋祠都会举行盛大庙会,隆重祭祀柳春英这位水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七开的来历</p><p class="ql-block">相传难老泉的水量很大,灌溉着附近村落的农田。有一年因天气大旱,俩个村落的人为了争水,闹的不可开交。县令想了一个办法:每个村落选一个代表来接受县令的考试。在两口滚开的油锅里各放置10枚铜钱,按照每个代表在自己面前的油锅里,徒手捞出铜钱数目的多少来决定水量分配。结果是一个人捞出7枚,另一个捞出3枚。所以就在下面的设置人字形分水坝上一边开7个孔,一边开3个孔。这就是“三七开”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世界立交桥的始祖……鱼沼飞梁。也是晋祠三宝之一。</p><p class="ql-block">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鱼沼:</p><p class="ql-block">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p> <p class="ql-block">飞梁:</p><p class="ql-block">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p><p class="ql-block">因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十字形桥,也是当代立交桥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圣母殿 (宋代)</p><p class="ql-block">飞梁以西就是宏伟壮观的圣母殿。它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p><p class="ql-block">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献殿</p><p class="ql-block">献殿,晋祠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对越匾。</p><p class="ql-block">在晋祠内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公德牌坊!对越坊,它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p> <p class="ql-block">走进晋祠大门 ,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是古代唱戏的戏台。后台为明代建筑,前台是清代后加的。</p><p class="ql-block">水镜台”匾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语出《前汉书 · 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演员一出场,观众一目了然。戏台命名为“水镜台”,是“清如水,明如镜”的意思。</p><p class="ql-block">题晋祠水镜台</p><p class="ql-block">殿阁楼台四面风,远观近视不相同。</p><p class="ql-block">水清如镜含天理,善恶忠奸自辨明。</p> <p class="ql-block">后台上方悬挂着“三晋名泉”横匾,字迹清秀雄劲,是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p> <p class="ql-block">82版西游记中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法时的场景,有一段猴子变成一座小庙,尾巴变成旗杆,就是以这里的原型取的景。</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难老 匾</p><p class="ql-block">“难老”匾是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难老泉亭的匾额,长1.45米 宽0.7米。此匾由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太原人傅山所题,在当时被人尊为“清初第一书家”。</p> <p class="ql-block">难老,晋阳第一泉匾额</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古代先民们便集资铸造金神,祈求"风调雨顺",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金人"。</p> <p class="ql-block">相传,这些铁人在金人台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天长日久,承日月之精华,渐渐有了灵性,不仅会说话,还懂得人情事故,特别是西北隅、东北隅、东南隅三尊铁人,他们都是本地户,站在“老乡”的立场上,故而情投意合,无话不谈。</p> <p class="ql-block">相传这些铁人分为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因受圣母殿的香火气熏陶也有了灵气。因不满庙里老僧对经常克扣他们的供品,遂产生了逃跑的念头。东北隅的老二当先行军,先走一步。他刚走,守庙老僧就知晓了,悄悄拿了戒尺跑出来,把没有来得及逃跑的老大、老三、老四痛打了一顿,造成他们头骨破裂、手臂断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不锈钢铸造工艺:</p><p class="ql-block">相传这尊铁人逃的快,没有遭到毒打,因此全身无有破损,表皮光滑。后来被点化了,再也无法走动。</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尊铁人,是仿造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震慑人心。这一尊,它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虽经历900多年风霜雨雪,至今完好无缺,明亮不锈。经检验,铸铁中含有铬、镍等合金成份,被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最高水平。为是宋代的不锈钢,说明我国北宋时的冶炼铸造水平已达到相当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说老二来到黄河边,见河水滔滔,无法过河,正在犹豫之时,忽见一老船夫撑着一只小船顺水而来。便让老人帮他渡河,并问老人“你的船能载得动我吗?”老人哈哈大笑说:“你又不是晋祠的铁人,还怕载不动吗?”老人话音刚落,铁人便显出了原形,原来老人是河神爷,听说晋祠逃跑了一尊铁人,因此在黄河边等候他,点化他从此坐镇黄河水。</p> <p class="ql-block">这尊其实是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外,其余皆为北宋铸造。现今东北角的铁人(即偷跑的"老二")是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的。该金人造型呆板僵硬,头身比例失调,瑕疵较多,铸造技术较差。</p> <p class="ql-block">86版西游记在晋祠金人台取景片段</p> <p class="ql-block">86版西游记在晋祠金人台取景片段</p> <p class="ql-block">西游记在晋祠金人台中拍摄的片段</p> <p class="ql-block">剪桐封弟:</p><p class="ql-block">叔虞是武王姬发的次子。相传,西周第二代君主成王姬诵与幼弟姬虞(叔虞)出外巡游,由于两人是一奶同胞(其母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之女),故此亲密无间。在出游途中,周成王顺手摘下一片桐叶,略作修剪成玉圭状后递给叔虞,戏称要给叔虞封地。随行的近臣们马上起哄,以“天子无戏言”为由讨封,成王则顺水推舟地册封叔虞采邑“唐”地。这就是周成王“剪叶封桐”的典故。因此处有河流名为晋水,叔虞的唐国就改名为晋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晋国由此发轫。</p> <p class="ql-block">太原王姓始祖</p><p class="ql-block">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周灵王是东周第11代王,周简王之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史载子乔“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时便辅佐灵王治理天下。子乔的儿子宗敬,自幼胸怀大志,曾担任司徒一职,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辞官避居太原。当时的百姓认为他是从王宫里出来的人,便以王作为他的姓氏,后人称宗敬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子乔为系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唐槐群</p> <p class="ql-block">唐槐</p> <p class="ql-block">鬼斧神工大自然,造就了风景奇观。</p><p class="ql-block">心灵手巧能工匠,筑造了传世名篇。</p><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吟诗颂,丰满了辉煌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