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诗词🇨🇳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

王行幼教

<p class="ql-block"><b>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b>从1921到2023,中国共产党已然走过了102年的旅程。这百余年,他们栉风沐雨,他们筚路蓝缕,他们披荆斩棘。<b>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b>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b>恰逢党的生日,整理一些革命先辈们的诗词,体会他们的壮志与豪情,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担当。</b></p> <br></br><strong>01</strong><strong>责任</strong><strong>“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strong>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风雨飘摇,国家危在旦夕。总有一些人能够把国家兴亡当做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于黑暗中发出微光,将处在阴霾中的人们唤醒,带领他们前进。彼时身处异域,远渡重洋的鲁迅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strong>《自题小像》</strong>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strong>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strong>同样的爱国情绪在当时的青年之间蔓延,当时的周总理也发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大目标,在东渡日本求学之前挥笔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strong>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strong><strong>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没有他们流出的汗水,没有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奉献与担当,就没有我们而今的国泰民安、山河无恙。</strong> <strong>02</strong><strong>担当</strong><strong>“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strong><strong>无数的革命先驱们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充满了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strong>公元1925年,当时正是革命运动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年轻的毛泽东这时候从上海回到湖南准备发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在长沙逗留期间,他重游橘子洲,面对着湘江上动人的秋景,挥毫写下了一首恢弘的词作——《沁园春·长沙》:<strong>《沁园春·长沙》</strong>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strong>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strong>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广阔无垠的大地,究竟谁才能作为它的主人?主宰大地命运沉浮的,既非虚无缥缈的上天,也非骄奢淫逸、残暴不仁的军阀统治者,而是我们这些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势要造出个新天地的革命青年啊!<strong>也正是一个个“敢为天下先”的毛泽东们,把国家的命运跟自己深深的联系到了一起,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担起了救亡图存的责任,才成就了如今壮美秀丽的山河。</strong> <strong>03</strong><strong>信仰</strong><strong>“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strong>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就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图源新华社)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和其他十九位革命者被张作霖秘密绞杀。李大钊第一个登上绞刑架,没有犹豫,更没有畏惧,作了此生最后一次演讲:<strong>“不能因为</strong><strong>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strong><strong>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strong><strong>共产主义在中国</strong><strong>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strong>慷慨赴义那年他年仅38岁,彼时年轻的共产党也才刚刚6岁,95年后,他为之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已是世界第一政党,风华正茂。 (李大钊生前影像 图源新华社)同样的,在一年之后,有一位共产党党员夏明翰不幸被捕,3月20日凌晨,将要押送汉口余记行刑。行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夏明翰慷慨道:“有,给我拿纸来!”反动派还以为他贪生怕死想要再交代什么机密,没想到他挥毫写下了一首大义凛然气吞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strong>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strong>关于信仰,巴金有过一段话是这样解释的:<h3>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h3></br><h3> <p class="ql-block"><b>04无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饮弹从容向天笑,永留浩气在人间”《就义诗》</b>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b>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b>这首诗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在1934年的刑场写下的,写罢这首慷慨激昂的就义诗之后他对特务说:</p><p class="ql-block">“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了也不能倒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椅子搬来之后,吉鸿昌面对着冷冰冰的枪口说道:</p><p class="ql-block">“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刑的特务只好悻悻地走到前去,和他面对面举起了枪。</p><p class="ql-block">陈毅将军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b>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b>雪是暴虐的,松却是坚韧不拔的,宁折不弯的,勇敢无畏的。诗人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后,青松将更显其高洁的本性。<b>我们的党和人民,在经历风霜雨雪的侵袭后,也会更加英姿勃发、愈挫愈勇。</b></p> <strong>05</strong><strong>乐观</strong><strong>“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strong><strong>《清平乐·会昌》</strong>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strong>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strong>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毛主席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红军损失惨重,另外也遭受排挤,内心烦闷。可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却写下了一首饱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作,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在前方。<strong>我踏遍青山,却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是多么好呀!</strong>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作为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心境,对革命的前途始终充满着希望!写罢这首词后不久,毛泽东就离开了会昌,一场空前绝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征将要开始了。<strong>“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strong>102年过去了,中国站了起来,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华夏民族站了起来。这百余年的路,他们已走了许久,接下来的路,该由吾辈来接着走下去了。<h3> 七月,是金黄的收获季节;七月,是满心感动的岁月;七月,是送出赞歌的时节。<strong>江河万里,七月的丰碑耸立不朽,神州大地,百余年的党史辉煌灿烂。</strong>“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