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于心,贯于行,大单元、大概念不一样的双向奔赴

心`情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8日—30日,由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教授及其团队主讲的《2023年山东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研会》在线上和线下双向召开。这次会议的最大不同不仅有理论的讲座更重要的有名师现场讨论实践,实现了新课标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虽然会的时间和期末考试监考时间产生了冲突,但也在监考的空余学习了不少新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会议开始由张华教授对结合当下的新课标做了关于《让学生创适着长大——论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p><p class="ql-block">张教授首先从人工智能时代的3个需求对课堂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时代要求:</p> <p class="ql-block">张华教授从两次课标入手阐述了不同时代课标的不同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p> <p class="ql-block">课堂教学的转变只要是传统教学程序的改变,主要变化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探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来创作零作业的假期,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自由。</p><p class="ql-block">张教授强调知识的本质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人的理解,学生掌握的是事实,理解的是概念。如何做到概念理解?从素养本位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四大主体 :大观念课程:让课程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大任务教学:让教学和评价植根探究任务;大情境学习:让学科学习回到真实情境;大单元教学:让课程教学走向单元整体设计。</p><p class="ql-block">素单本位课程改革的五大观念:1、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2、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3.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4、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5、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p> <p class="ql-block">什么事大概念?如何完成大概念教学?张教授利用自身的例子解释了如何创建共同体,又用各教育家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尤其提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p> <p class="ql-block">6月29日下午2:00精彩继续。一下午的讲座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如何提取大概念(大概念的撰写)2、如何设计表现性任务及评价量表。</p><p class="ql-block">第一个任务让不同学科的老师在现场进行大概念的提取,现场气氛热烈,各位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领为大概念的撰写增砖添瓦。让人感受到了没有专家的讲座有的是专家的现场指导,真正实现了与教育大咖面对面。每个组都把大任务分解成子任务,让设计的任务中包含任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静止的画面动态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随后各组教研员分享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成果有了,如何让学生把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表现出来呢?郭老师利用两个典型的案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点播,给其他老师提供了真实的例子——真是表现型任务的设计,经过激烈的讨论英语组的老师展示了他们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生成了,如何对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评价?郭老师根据教育家的SOLO理论理论理解提出了评价量规的设计:整体型量规、分析性量规……</p> <p class="ql-block">6月30号下午,张华教授通过清朝割辫子的事例再次强调了将传统知识新式化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要学会新的行走方式,要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教研、创造性的教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