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四、贺涛世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涛祖籍武强北代,书香门第,文化世家,自其太祖父贺仁声始,代代科第。其太祖父贺仁声,字诚斋,乾隆24年举人;曾祖父贺云举,嘉庆5年进士,官至江宁督粮同知;祖父贺式周,道光副贡,选泸州通判。父贺锡璜(1825~1913),字苏生,幼嗜书,同治3年(1864)举人,官故城训导,在任26年,有惠政,故城百姓为之立功德碑以志纪念。贺锡璜享受到这样的殊荣,肯定是做了顺民心,合民意的好事,史料记载却极惜笔墨,仅“有惠政”三个字,有何惠政?不得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锡璜久在故城任职,与当地官绅、诸生商民关系极好,加上在老家北代屡遭族人欺负,因田产纠纷不断。贺锡璜一气之下,处理掉田产,率妻、子(长子贺涛次子贺沅),移居故城郑家口,在郑口置办家业定居下来,贺锡璜成为贺家第一代故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氏家族虽代代科第,但官小职微,"名业无闻",既没有出现地位显赫的高官,也没有出现影响一代学风的学术巨匠。只是移居故城后,才出现了贺涛,贺培新这样的文坛大家,引世人所瞩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涛(1849~1912),字松坡,贺锡璜长子,晚清著名桐城派古文大家,著名藏书家,被誉为北方文坛翘楚。自幼随父移居故城,在故城成长、崛起, 成为影响深远的大家巨匠。贺涛早年肆业于莲池书院,清光绪12年(1886年☆∵)进士。 曾主讲冀州信都书院,调冀州学正,刑部主事。清光绪20年(1894年),莲池书院停办,在原址办保定文学馆,贺涛任馆长。晚清重臣陈启泰、徐世昌争延贺涛到家中检校古籍,与徐世昌结为挚友。贺氏藏书传承了几百年,岁有所增,所藏甚富,甲于畿南。贺涛继承了这一传统,亦好购书,益精研典籍,广聚古今之书。光绪初年,得宋本《诗人玉屑》,及明刻精椠甚多。贺涛建藏书楼名"寿真堂",亲撰《寿真堂记》,称累世藏书700余种,7万余卷。光绪30年(1906年),贺涛将武强原籍藏书葆真检点,皆经典珍藏,由武强北代运抵故城郑家口,共十余箧。贺涛是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古文承家学,与弟贺沅以文字相砥砺。 贺涛文宗桐城派,师承吴汝纶、张裕钊。文章旨趣高远,文笔畅达精炼,挥洒自如。为文重辞章,长于议论,富有气势。多用人物语言来组织文字,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而且具有跌宕起伏之妙。有《贺先生文集》四卷,《读史札记》三卷刊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涛生于武强北代,卒于郑家口,即葬于故城尹里村,新购之茔地。翌年,贺锡璜89岁高龄仙逝。贺葆真将葬于原籍的祖母、叔母及早逝的哥哥移灵故城,与祖父合葬,故城风俗为"圆坟"。2015年春天,笔者在同《衡水晚报》副刊部赵云旺主任寻访江江河时,曾一同寻访贺家遗迹。尹里村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展展的麦田,贺家墓地早已不见踪影。当年富甲一方的富豪大户,引领一代学风的古文大师,统统化作黄土,掩埋在历史的深处。有几个人还知道贺涛何许人也?贺培新何许人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涛有三子,长子贺葆初、次子贺葆真、三子贺葆良。长子早亡,三子患精神疾病,贺葆真成为贺氏家族承上启下,传承事业、家业的砥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葆真,字性存,他没有走先辈的古文之路, 而致力于实业兴家,获得巨大成功。贺葆真没有留下文学作品,不经意间留下了一部《贺葆真曰记》,又称《收愚斋日记》,近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日记》时间跨度大(37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用白话文记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故城贺家亦官亦商,成为“小天津卫”的豪门大户,富甲一方。贺家在北京、郑口置产、创业,贺葆真都亲力亲为。《贺葆真日记》中详细记载了郑口创业、发展的情况。1904年,“福昌号估衣铺开市,即在居家之左";同年,“于郑家口吾家之北购小宅一所”;仅隔数天,“又购宅一所于本街,在上月所购宅之南,接壤其地,五亩余,价六百七十千”;1905年冬,“于郑家口连购地宅三所”;1909年,"购二蹚街李氏店铺,价八百余千"。从中可以看出贺氏买卖发展之迅速,生意之红火,资金之雄厚。繁荣的"小天津卫"催生了贺氏富豪,故城县的首富大户,这样的地主阶级成分,在土改运动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被斗争、清算,土地、房产、店铺被没收、充公,那是理所当然的。二道街北首建有贺氏豪宅,有名的“贺学xiao”就办在贺家大院。日伪时期,贺家大院成为日本人的"红部",1945年5月,郑口解放后,故城县人民政府就在贺家大院办公。后原建筑拆除,建成了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从此,贺氏在郑口的遗迹彻底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葆真文化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刻书和藏书。《武强贺氏藏书刻书述略》一书中有详述。贺葆真继承父亲的藏书之志,专于藏书和古目录学。因其父贺涛师从著名学者、藏书家吴汝纶,贺葆真便大量搜罗吴汝纶点评诸书,很是丰富。贺葆真常年为徐世昌幕宾,为徐世昌打理内务,整理图书,帮徐世冒编书并出版等。徐世昌藏书处名曰"书髓楼",藏书数量很是可观。贺葆真为其编"书髓楼藏书目"8卷,著录经部400部,史部1000部,子部800部,集部5000部,共计7000余部。间有稿本,明刻本,主要为清人诗文集。专录清人别集书目约2700种。贺葆真编辑的书目全部手抄本潇洒俊逸灵动优雅的行书,彰显出贺葆真高深的书法造诣,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是十分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书目编成之际,徐世昌赋诗一首,字里行间表达出对贺葆真的赞赏与感激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淡泊终怀无与俦,</span></p><p class="ql-block">烦君为我典书楼。</p><p class="ql-block">眼中白黑分知守,</p><p class="ql-block">案上丹黄费校仇。</p><p class="ql-block">签帙纵横十万卷,</p><p class="ql-block">古今熔铸几千秋。</p><p class="ql-block">裒然编目成书后,</p><p class="ql-block">海上虹光照斗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葆良患有精神疾病,却生了两个聪明的儿子~贺翊新、贺培新,日后兄弟俩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名人,享有盛誉。是贺葆真一手将两个侄子抚养成人,培养成才,使兄弟二人成为贺氏第四代中的最杰出者,贺葆真功不可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伯父贺葆真带贺翊新、贺培新来北京读中学,上大学,兄弟俩也十分争气,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翊新(生卒年月不详),北京大学毕业,颇具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他没有走前辈古文家的道路,而成为一名管理者,展其所长。故城"贺学xiao)后期就是由他管理。后来,由于京津另有重任,事务繁忙,他就把"贺学xiao)的管理,交由一位王先生承担。贺翊新曾任北京大同中学校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他率先垂范,事必躬亲,学识渊博,求真务实,任职之处,口碑甚佳。在社会新旧交替,动荡变革之际,他选择了跟随上司赴台湾。在台重操旧业,1949年,1957年,两度出任台北市立建国男子高级中学校长,1967年卸任,这在建国中学历史上绝无仅有。建国中学简称"建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中,有"台湾第一高中"之美誉,校友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而且都有不俗的贡献。马英九、朱立伦(台北市长)、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白先勇(台著名作家)、杨德昌(台著名导演)等都是“建中”校友。贺翊新把北大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带到了建国中学,为“建中”注入了精神源头~“北大精神","北大精神"成为“建中”的精神归宿。贺翊新是“建中”自由学风的奠基人,他倡导的自由严谨的学风一直在"建中"传承着,使其成为"建中"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校长之一。他卸任时,全校师生在红楼(主教学楼)门柱上刻下了四字铭文~"自由严谨",永远铭记老校长对学校做出的杰出贡献,这在"建中"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贺培新(1903~1952),字孔才,笔名贺泳,斋名天游斋、潭西书屋。中国现代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收藏家、诗人、古文家,是故城贺氏第四代中最杰出者。贺培新幼承祖训,潜心攻治古文辞,打下了坚实的古文辞基础。贺培新在北京完成学业以后,拜吴北江(字闿生吴汝纶之子)为师学习文学,成为吴氏文学社骁将。同门学生有于省吾、吴兆瑛、潘伯鹰、曾克端、齐燕铭等,皆一时文坛俊彦。 少年时,贺培新即嗜书法、篆刻。在北京拜著名书法家秦树声先生为师,习书法, 拜著名金石大师、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为师,攻国画、篆刻。贺培新天资聪颖,悟性高,加上他超人的勤奋,书法、绘画、篆刻技艺提高神速。书法初临魏晋碑帖,从乃师风格, 每日 临池,寒暑易节从未间断,真草隶篆,诸体皆通。十年磨砺成就了一代书法家,笔锋所至,挥洒自如,纵横捭阖,豪放中现雅致,雄健中藏俊逸,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书界所推崇,时至今日,贺培新之书法作品,仍然是收藏的热门。贺培新所书对联、平轴、纸本水墨等都是收藏家的珍品。其篆刻技艺更胜一筹。从白石先生学习不到两年,其作品就神似乃师,显示出独有的天赋。贺培新篆刻的《闽侯曾克端履川印》、《涵负屡主所作诗文字》两副巨印,构思新颖,刀法纯熟,充分彰显出贺培新印作之恢宏雄放,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令人赞叹不已。白石先生认为,贺培新是一位难得的青年才俊,前途无量。1925年5月,齐白石《题贺培新印集》诗一首:"消愁诗酒兴偏赊,浊世风流出旧家。更怪雕镌成绝技,少年名姓动京华"。对贺培新赞誉有加。两年后,白石先生再为贺培新印作题诗:"贺生刀笔胜昆吾,裁玉如泥事业殊。小技那应从白石,无情何不慕南狐。孔才仁弟将蓝出青,丙寅、丁卯两年所刋印共得六本,余为评定后,复为题记之。兄齐璜时同居京华"。白石先生坦承贺培新篆刻技艺已超越了自己,水平在已之上。贺培新既得先生真传,先生不愿其长相随,以免束缚手脚,应独立创作,大展其才。贺培新对老师的心意,心领神会。自此除拜年、祝寿外,不登齐府。贺培新独立创作,愈加勤奋,常常治印于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他悉心学习吴昌硕、赵之谦二位先生的技法,取其所长,为己所用,技艺大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艺术创作愈加得心应手,刀法出神入化,技艺炉火纯青。一块块顽石在他灵巧的手中化作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赞叹不已。他也成为篆刻艺术大师而载入中国现代文化史册。《迂轩印存》是他的代表作,是他多年艰辛探索的硕果,是他心血的结晶,亦是中国篆刻艺术珍品。贺培新历任北平市政府秘书、北平市古物评鉴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国学系副教授、河北省通志馆编纂、国史馆编纂。旧京学校文化学术团体人士,报社编辑人士多为其学生,台湾著名篆刻家王北岳先生即其得意门生。1933年,在积水潭畔建藏书室,收藏珍贵文物、图书、字画,传承贺家藏书事业。贺培新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古文家,是桐城派作家的最后一抹夕阳,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很大,地位很高。1946年,抗战胜利后,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领衔北平各界恭颂《国民政府主席蒋公六十寿序》,就是贺培新之手笔。正是这篇《寿序》成为他日后被打成"反革命"重要"罪证"。1949年4月,北平解放,他同广大进步知识分子一样,欢庆胜利。先捐献,后南下,投身革命。将家藏200余年的珍贵图书17000余册,珍贵文物5300余件,分别捐献给北京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些图书中不乏善本、孤本、手抄本等稀世珍藏。如元刻本《唐音》、《朱子大全》,明刻本 《元文类》、《郢史》、《唐文粹》、《周礼》、《大学衍义》、《尹和靖文集》、《百川学海》等孤本,十分珍贵。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特通令嘉奖,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贺孔才先生文物捐献展"。人民政府也委以重任,1950年,文化部聘贺培新为文化部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展其所长。.正当他满腔热情的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奉献力量的时候,没有料到自己会在"镇反"运动中蒙受厄难。贺培新曾任天津《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又曾为蒋介石写过《寿序》,公安部门认为,贺培新必然与国民党有联系,还曾荐多人到《民国日报》,公安部门怀疑贺培新与香港《民国日报》通消息,这些莫须有的“罪名"使贺培新精神崩溃,1952年12月,投北海结束了宝贵的生命。1991年3月,国家文物局为贺培新平反昭雪,推倒一切强加在贺培新头上的污蔑不实之词,还这位有金石般品格的金石家以清白,贺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无比欣慰!贺培新主要著作有《天游室文编》、《潭西书屋诗钞》、《说印》等,他还撰有《武强贺氏寿真堂藏书目》一册,手抄本,潇洒俊逸,秀丽隽永的行楷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这是书法家留给后人的艺术珍品。20230826@一</span></p> <p class="ql-block">贺培新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賀培新书法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