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载祠(横渠书院)简介</p><p class="ql-block">张载祠(横渠书院),原名崇寿院,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年少读书、晚年设馆兴教之地。</p><p class="ql-block">元代元贞元年(1295),元成宗皇帝下令在原崇寿院旧址建祠以纪念张载,初名为"张子特祠"(又称张载祠)。元泰定三年(1326),地方政府斥资于祠前建书院,并命名为横渠书院,其后一直呈"后祠堂前书院"格局。</p><p class="ql-block">张载祠(横渠书院)占地18.8亩,现存建筑物有山门、讲学堂、大殿、正蒙殿、横渠讲堂、碑廊等。</p><p class="ql-block">院内至今保留6棵千年古柏及50余幢石刻。大殿展陈清代康熙皇帝御笔"学达性天"牌匾,这是张载祠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张载简介</p><p class="ql-block">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祖籍河南开封,后侨居此地。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关学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为"北宋五子"之一。</p><p class="ql-block">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以来的儒家思想,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纲、以《礼》为本、以孔孟为法,创新创变了儒家思想,开创建立了以"性与天道"和"礼德教化"为主体的理学宗派﹣﹣关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现象都是由"气"而产生,主张"理在气中",所以其学说被称为"气本论"或"气学",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发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后世称为"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境界高远,一直被历代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西安,在与周恩来总理谈话时盛赞张载:"横渠先生所创唯物主义,比法国的笛卡尔早了五百多年,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张横渠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步入张载祠,是一条长长的廊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苍松翠柏站立在廊道两旁</p> <p class="ql-block">侧柏的树龄达千年</p> <p class="ql-block">有的古树已经撑起了拐棍</p> <p class="ql-block">此古柏为张载手植柏</p> <p class="ql-block">张载手植柏,树高9.3米,树围3.6米,树形奇特,树干盘若蛟龙,被国家林业部定为中华名树。</p><p class="ql-block">1556年1月23日,关中大地震,树干部分严重受损,历经千载,依然顽强生长,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张载祠大殿</p> <p class="ql-block">张载所言“横渠四句”,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这是于右任草书“横渠四句”。</p> <p class="ql-block">《东铭》全文112字,主要阐述《中庸》的“诚意”思想,说明人之所以有所进步,在于诚其本心。其理与孟子“求义”相近,其用意与荀子“劝学”相近。《东铭》剖析了部分子弟在言听视动中所表现出的恶习,含蓄地指出,之所以有这些恶习,根本原因是他们自欺欺人,没有做到“至诚”。督促子弟要在“言”、“动”等小处下功夫,明确分辨并省察、改过有心之故与无心之误,正心诚意,迁善改过,以正立身之本。</p> <p class="ql-block">《西铭》全文253字,阐述了张载“民胞物与”的伟大社会理想和一个理想人格应有的道德言行与人生观念。程颢赞誉:“《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p><p class="ql-block">《西铭》《东铭》不只是学规、族规等训诫之辞,它突破了家族概念和范围,将其提升到了人类修养的目标这一高度。尤其是《西铭》中涵盖了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以及伦理、道德境界,其中“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爱思想、平等意识与和谐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