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徐世章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6号,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的砖混结构三层摩登式建筑。楼内设有书房、舞厅、客厅、餐厅等。楼房四周有一庭院式花园,设有假山小亭,四周为透景式花墙,是一处环境幽雅的高级私人住宅。</p><p class="ql-block"> 徐世昌(1855年10月20日—1939年6月6日)是一位活到85岁的政坛常青树。徐世昌二十四岁为准宁县知事,由于字写得特别好,专门治理文牍,在遇到袁世凯后,两人一见倾心。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赞道:“真妙才也!”当时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无钱赴应天府应乡试,袁世凯慷慨赠银百两以为川资,使徐氏昆仲得以成行,并同时中举。戊戌变法时,徐世昌、袁世凯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维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袁世凯却听信了“军师”徐世昌之言:“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西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袁世凯深以为然,遂向荣禄告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徐世昌、袁世凯很现实地选择了趋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红了顶戴花翎,从此深受后党恩宠,平步青云。诚然,即使当时徐赞成支持新党,亦是以卵击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又有几人?不过袁世凯之恶在于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十分险恶卑劣,故当时有民谣骂袁世凯曰:“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国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袁世凯因难逃其责,幕后高参徐世昌亦难辞其咎。</p><p class="ql-block"> 1882年与弟徐世光同中举人,与袁世凯结为了终生好友,先后任商部左丞、兵部左侍郎、东山省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1911年为内阁协理大臣,成为清政府第二号人物。袁世凯当总统,颁授勋令,“勋一位”仅一人就是徐世昌。1914年2月又派人到青岛第三次敦请,他终于重回北京当了国务卿(相当于总理)。徐世昌善于拉关系、交朋友,又绝不骄矜,不以党派示人;他既能符合潮流,大办新政;亦不疏远旧派、权要,可谓兼收并蓄,广结广交,左右逢源,上下畅通,从而为日后重掌枢要铺平道路,徐世昌因此而赢得“水晶狐狸”的雅号。</p><p class="ql-block">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野心急剧膨胀,蓄谋恢复帝制,使袁氏子孙代代为帝。徐世昌却认为帝制实不为可,不得民心;但看着袁世凯兴致勃勃的劲头,只得缄口不言,作壁上观;并辞去国务卿一职,以便将来可以局外人之身分收拾残局,留下转圜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民国七年(1918年),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一向两面讨好的徐世昌遂作为“理想人选”,当上了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当总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内战,为此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无甚效果,无非拖延时间,民国十一年(1922年)终于爆发了直奉大战。得胜的直系并不感谢徐世昌“一边倒”的支持,在曹锟一再逼宫之下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总统府,迁居英租界,既结束了他五年的总统生涯,也从此结束了他从政40余年的历程。从此徐世昌到天津过起了寓公生活,1939年6月,85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真可谓:</p><p class="ql-block">数点梅花亡国泪;</p><p class="ql-block">两朝开济老臣心。</p><p class="ql-block">有人在他八十岁寿辰时,送去一幅祝寿联:</p><p class="ql-block">是遗老不是逸民,居东海滨,渴想斯人来日下; </p><p class="ql-block">为隐士亦为政客,祝南山寿,会看残菊傲霜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