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11日下午,离开茶棚滩村,在第一个路口左拐,便是太行丹泉小镇大型牌坊,也是源泉村入口,这是我第二次走进丹泉小镇——源泉村。丹泉小镇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这次的目的地就是村里的烈士亭。</p> <p class="ql-block">源泉村因泉得名,泉水出自烈士亭后的玉皇庙处,汩汩细流,永不枯竭,素有“黎城第一泉、上党无二水”的美誉,被称为“太行小江南”。在玉皇庙出水口上方的峭壁上,有一叠突出的巨石,名曰“玉泉漱石”,是黎城县古八景之一。历史上,源泉村为晋冀经贸流通的八镇之一,有着三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在近代,源泉村更是浓缩了新中国的抗战史和革命史,村中保留有源泉太行造纸厂(造币厂)旧址,是新中国金融行业的起源地之一,有第一届青总儿童会议旧址,还有八路军源泉化学厂(太行青年学校)、鞋袜厂、华北财政学校等红色旧址。</p> <p class="ql-block">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巍峨的玉泉山下,烈士亭巍然矗立清澈的泉台之上。站在烈士亭前,阴沉的天气压抑着沉重的心情,仰望纪念亭,俯瞰脚下清冽的泉水,默默地为烈士们鞠躬祈祷。</p><p class="ql-block">独自一人沿泉台石桥步入烈士亭。烈士亭呈三角形,共三层,上面两层飞檐挑角,为古建筑风格,下面一层为现代建筑的牌坊式。烈士亭正门上雕有一颗鲜艳灿烂的红色五角星,下方是“烈士亭”三个大字,字体遒劲大方,端庄刚毅。亭正面有3个门,中门题额“革命战士”,东门题额“国粹”,西门题额“民光”。亭内置有4块石碑,碑刻分别为:九烈士纪念碑、烈士简历、烈士碑记、源泉烈士碑记。亭内正中立有一丈余高的塔形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九位烈士光荣牺牲纪念碑”11个苍劲大字。</p><p class="ql-block">穿过烈士亭就是玉皇庙,九位烈士的悲壮历史就发生在这里。1944年,全国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武器装备亟待扩充,八路军军工部决定在源泉村进行扩建化学厂,生产厂房设在玉皇庙,全厂有干部职工500多人。为了保密,当时对外称“太行青年学校”。源泉化学厂主要批量生产无烟火药,并冒着随时爆炸的危险,运用“土法”,试制成功了军用烈性TNT炸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1月10日,由于受生产条件制约,一声巨响酿成了敌后军工史上最大的安全事故,出事车间灰飞烟灭,以玉皇阁为中心的古建筑群全部化为灰烬,水阁凉亭、古石桥的精美石雕粉身碎骨。一场事故,炸毁了源泉村几百年的古文明,但源泉村淳朴的人民没有怨言,而是日夜奋战在善后一线,挖设备,救伤员,葬烈士,清废墟,安排士兵生活。事故发生后,化学厂被迫迁至武安县和村重建。当年冬天,又转迁至左权县隘峪口村,改建为晋冀鲁豫军工七厂。其中,原炸药厂部分职工重返源泉旧址,作为军工七厂的一个分厂再次组织生产。1947年6月迁离前,以“十八集团军总部军工部化学厂”名义为生产建设中牺牲的9名烈士立碑建亭,留作纪念。70多年过去了,烈士亭无声矗立在玉泉山脚,源泉河头,成为那段历史的不朽见证。</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4667部队施工团进驻源泉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战备施工,后交付人民海军使用至今。源泉村先后驻军长达六十余年,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p><p class="ql-block">如今,依然矗立的烈士亭成为源泉村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烈士亭前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一座毛主席汉白玉石像庄严肃立,街道内水车、木质栈道伴随着溪流蜿蜒前行,村前的丹泉商业街即将落成。不久的将来,随着涉县茅岭底水库的建成,源泉村必将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红色文化,完善的商业设施,成为晋冀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曹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