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为什么会被称为“七绝圣手”,品完这十首诗你也会大赞一声

慎独勤勉

<p class="ql-block">提起王昌龄,有人说他是“七绝圣手”,有人说他是“诗家天子”当然有人说不是“诗家天子”是“诗家夫子”写错了,因为没有人敢用天子的名头,那是要杀头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昌龄为什么能在唐朝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尤其是七绝这种体裁上被视为顶尖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这个人呢很奇特,说他是边塞诗人呢,他又从未去过边塞;说他诗名盛极一时呢,他又只是当了一辈子小官,而且“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说明他也不是一个当官的料,或者说好听一点,就是官运较差,一生都遇小人。</p><p class="ql-block"> 这和苏轼差不多,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只是他既没有苏轼当的官大,也没有苏轼的影响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苏轼的运气好,有那么一个好弟弟。最终,他在返乡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史书记载是他为闾丘晓所忌,估计是他可能不巧掌握了此人的什么把柄,那人为了自保,就杀了他。有人解释说是嫉妒,个人认为谈不上,一个当了一辈小官的人,一个比他高了N级的刺史嫉妒他什么?虽然后来宰相张镐杀了闾丘晓为他报了仇,但总的来说,他这一生也还是挺不如意的。</p> <p class="ql-block">王昌龄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其诗境慷慨豪迈,雄浑开阔,自成一格,被誉为唐诗“风骨”的代表。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把他的作品列为“神品”,认为可与李白争胜。</p><p class="ql-block">各位客官,本人一生爱好书法,尤其是古朴烂漫的秦篆,沉溺古典文学,现在精选了王昌龄的十首七绝,与你一起分享,并请对拙作提出批评意见,谢谢!</p> <p class="ql-block">01、《出塞》</p><p class="ql-block">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 class="ql-block">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 class="ql-block"> 明代学者对此诗的评价是唐诗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盖过李杜王、小李杜、元白诸人的作品要有多好才能有这样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秦时明月汉时关。起手不凡,秦汉是历史,是时空,千年前的明月和千年前的关隘,现在依然存在,这种时空交差与融合,把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叠加在一起,让整首诗的意境顿时变得弘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历史到现实的人,千百年来无数保家卫国的勇士们出征却不能归来,这是诗人的叹息。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名将能镇守的话,那国家的边境也会得到安宁。</p><p class="ql-block"> 诗人在此诗中一点没有小我,有的只是把民族,把时代,把百姓融在一起,这种历史感,时代感,对人民的悲悯感,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合力打造出一篇气势浑厚,气魄宏伟的名作。</p> <p class="ql-block">02《从军行七首·其四》</p><p class="ql-block">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p><p class="ql-block">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人人都渴望着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在塞外辽阔的战场,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茫茫大漠,这样的时空大背景是多么地雄浑磅礴,抒发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p><p class="ql-block">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才是军人该有的血性,一句读罢让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这两句诗不仅在那个时代,在接下来的千年,都一直激励着无数的国人为了国家而征战沙场的奋勇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样让人心跟着一起澎湃的诗怎么能让人不为它赞一个?</p> <p class="ql-block">03《闺怨》</p><p class="ql-block">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p><p class="ql-block">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p><p class="ql-block">这首《闺怨》和另外一首比起如何?“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不是有不同的韵味。那一首是被鸟儿惊醒了梦,从而引发对征人的思念之情,比较单纯。而王昌龄的这一首则情绪复杂。他懂边关男人的情绪,也懂在家独守空闺女人的心。</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个闺中少妇精心妆扮之后登上了高楼。然而,当她看到路边杨柳青青的时候,突然就惆怅起来。自己这么梳妆打扮又是给谁看呢?好后悔让丈夫为了建功立业为了封侯而去边疆从军。</p><p class="ql-block"> 本来是开开心心的登高赏景,结果却是引得一腔幽怨。</p><p class="ql-block"> 短短四句却有一段情绪的转折,而这个微妙情绪的变化让人觉得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能让人念念不忘,一直品味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显然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04、《芙蓉楼送辛渐》</p><p class="ql-block">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p><p class="ql-block">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也是王昌龄名作了。甚至现代女作家谢婉莹把“冰心”二字取来当自己的笔名。写这首诗的时候,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好友辛渐与他相聚之后将北上洛阳。</p><p class="ql-block">他也希望自己能和好友一道回到家乡,但是不能。只能托友人把自己对他们的思念带到。但是诗人很巧妙地没有直说自己对亲友的思念,相反,却说如果亲友们问起自己,那么就告诉他们自己的心还是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自己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诗的美妙就在这里,并不直说,而是用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来曲意地展示背后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唐诗比宋诗好的原因,宋诗多直白讲理了。有点乏味了。不够时间品味。</p> <p class="ql-block">05《采莲曲》</p><p class="ql-block">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p><p class="ql-block">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首诗是不是顿时会想起崔护的《题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只是这里是人面荷花相映红,荷叶罗裙一色裁。美丽的采莲女在荷花丛中,绿罗裙红娇颜与荷叶荷花融为一体,人花难辨,只有听到歌声响起才发现原来在这片荷塘里是有人来的。</p><p class="ql-block"> 少女与大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让人产生无限地遐想,整个画面优美而宁静,让人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06《送魏二》</p><p class="ql-block">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p><p class="ql-block">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是实写送别时的场景。后面两句又用到一个技巧,不是写自己对友人的想念之情,而是换位友人,想象友人在潇湘之上,在秋风秋雨的客船之上,难以入眠。就算是勉强入睡,那猿啼之声也会一声一声地进入梦乡。看似虚拟友人远去之后旅夜的场景,实则写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想念。如果没有想念,又如何会去想他现在该如何呢?</p><p class="ql-block"> 前面是实,后面是虚,但这个虚让你也感觉到它就是真实的,这惆怅的情思,像江水波滔像猿声一样,一声声不绝于耳,入梦缠绵。</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诗让你进入到这样一个意境中去,沉静于此,似乎心上有一丝什么,但却又说不清的东西。这时,你就知道这“七绝圣手”绝不是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07《送柴侍御》</p><p class="ql-block">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p><p class="ql-block">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的朋友感觉真是多啊。可就是这么多朋友的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搭建起一个有利的人脉网。可能这就和苏轼一个德性,只和喜欢的人一起玩。不喜欢的人,爱谁谁。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官的,就算是做官也是被贬的命。</p><p class="ql-block"> 他的送别诗伤感的时候也很少。这点倒是和王勃很相似。</p><p class="ql-block"> 读这首送别诗,完全没有离伤,相反还有别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气概之宏大,心胸之宽广,不愧是写边塞诗人牛人。看惯了无边的大漠,宽广的草原,才有更广阔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08、《长信怨》</p><p class="ql-block">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p><p class="ql-block">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p><p class="ql-block"> 宫怨诗是唐诗中一个很常见的题材,写的人多,但真正能写好的人少。</p><p class="ql-block"> 诗题是长信怨,通篇没有一个怨字,但读完之却感到深深的宫怨之情。天亮了,拿着扫帚去打扫金殿上的灰尘,为什么会有,是因为长时间少人来。百无聊赖之时,拿着团扇四下徘徊。抬头看见昭阳殿飞过来几只寒鸦,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想那寒鸦还可以带着昭阳殿的日影,而自己纵然拥有美丽的容颜却不能去那里见一见皇帝。美丽玉颜却要羡慕丑陋寒鸦,这种强烈的对比,可见宫人们是多么的孤独和凄苦,她们的苦闷和幽怨在这一瞬间就笼罩了整个皇宫。</p> <p class="ql-block">09、《春宫曲》</p><p class="ql-block">昨夜风开露井桃,</p><p class="ql-block">未央前殿月轮高。</p><p class="ql-block">平阳歌舞新承宠,</p><p class="ql-block">帘外春寒赐锦袍。</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这首诗就是写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的过程。第一句写得比较含蓄,第二句交待了时间,第三句说明了宠幸的事情,第四句说宠幸后发生的事情。感觉很平常的一首诗,就是一个叙事,没有什么特别的。</p><p class="ql-block"> 但这么一个平常事真的值得诗人写一首诗来说吗?</p><p class="ql-block"> 多想一层就会发现,有一个新字是不一样的。其他所有的字都寻常,唯有这一个新字,表明了态度。</p><p class="ql-block"> 有新人受宠,就有旧人失宠。受宠的人有多风光,失宠的人就有多失意。</p><p class="ql-block">再深想一层,他真的说的是卫子夫受宠的事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是朝廷中一些新的官员受宠,而另一些官员失宠的事呢?</p><p class="ql-block">再深想一层,他真的说的是朝廷之事吗?</p><p class="ql-block"> 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记得旧人哭。这就是人生。每个人都曾经站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过,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相同的舞台,不同的命运。唯有落幕那一刻才知晓。</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首看似平常的小诗,可能会深到几层,足以让人品味良久。</p><p class="ql-block"> 写出这样诗歌的人不是圣手,谁才是圣手?</p> <p class="ql-block">10《龙标野宴》</p><p class="ql-block">沅溪夏晚足凉风,</p><p class="ql-block">春酒相携就竹丛。</p><p class="ql-block">莫道弦歌愁远谪,</p><p class="ql-block">青山明月不曾空。</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真是容易到处交朋友的,被贬到龙标又交上了一帮好朋友。可能是他从来都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较低,不高高在上,亲和力强,所以很容易就交到朋友。在龙标虽然没有了老朋友,但是有了新朋友。和朋友一起去野餐,在一个有着习习凉风的夏夜。这样的人生就是美好的,感觉他和刘禹锡有一丁点相似,只是刘二十二更痞一些,更乐观一些。</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欢聚、畅饮,歌舞这些不会让远谪的人感到愁苦,因为青山和明月一直在那里,他们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只要它们在那里,人生就不会太差。在每个地方都能交到新朋友,这样的人生也不会太差。只是人生命运难料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十首七绝,你会发现,七绝圣手绝不是浪得虚名。这十首七绝,首首都是珍品,足以值得背诵珍藏。</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周秀良,字认之 ,别署长安墨客,山西临猗人,1960年生,大学文化,长期从事书法教学工作,擅长楷书、行书、篆书、篆刻。   </p><p class="ql-block">周秀良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先学李斯、李阳冰,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用工犹深,后研习清朝篆书大家邓石如、吴让之、吴大徵、赵铁山等,在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周秀良的篆书,追求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突出篆书的中和之美与对比之美、对称之美与变化之美、装饰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美学境界,书风端庄典雅、隽美从容、雅俗共赏、,深得各界人士青睐</p><p class="ql-block">附作品原件,</p><p class="ql-block">【作品尺寸】100+5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