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谈情绪管理

王路易

<p class="ql-block">晚上,和师友们坐而论道,一起畅聊《道德经》后三章的感悟,也算为近几个月学习《道德经》画上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活动由车校长主持,在坐的每一位师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也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针对《道德经》结语的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发表了自己粗浅的见解。</p><p class="ql-block">学习道德经,会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争与不争”,以及两者的临界点和爆发点的关键在哪里,那就是能否管理好情绪这一话题。</p><p class="ql-block">达尔文曾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他觉得,情绪是人类种族进化的一种重要证据,这可能也是人类行为能够长期延续的机制。</p><p class="ql-block">由此证明,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产物,我们改变不了情绪,但是不是可以管理或者掌控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呢?</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讲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讲得就是情绪管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所谓“博与不博”,讲得就是一种智慧。事实上,真正智慧的人,就是懂得管理自己情绪的人。</p><p class="ql-block">话又说回来,懂得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他一定不屑于和别人去较劲儿,去争高低,去论输赢。</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读史记,对淮南王刘长记忆特别深,刘长就是一个特别不懂情绪管理的人。</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淮南王刘长力能扛鼎,却骄纵跋扈。刘长的母亲名叫赵姬,生刘长时被刘邦关在狱中。</p><p class="ql-block">赵姬的弟弟赵兼曾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去找吕后帮忙,希望释放姐姐赵姬。可是,吕后那时却心生妒嫉,不肯向刘邦进言,审食其没办法便不再尽力相劝。</p><p class="ql-block">后来,赵姬在狱中生下刘长没多久便自杀了。</p><p class="ql-block">问题来了,刘长长大后,他不生吕后和刘邦的气,却心中一直怨恨审食其没有尽力救自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成年后,刘长在一次前往审食其府上的机会,趁其不备,用铁椎打死了审食其。</p><p class="ql-block">刘长的一生一直都在被情绪牵引,最终走上图谋叛乱的不归路。事泄被拘后,朝臣议以死罪,汉文帝赦免了他,让他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刘长再次被情绪牵引,绝食而死。</p><p class="ql-block">所谓“心平可愈三千疾”,就是良好情绪管理的秘笈。当然,能做到不争,便能“福虽未至,祸已远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