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天小孙子放学,都要来家里吃午饭,看着他吃的津津有味,总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吃不饱的情景。 </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所有的物资供给都是定量或是凭票凭本供应的,特别是粮食和食用油,是按月按人还要按工种核定,如果家里孩子多的,定量一般都不够吃。那时每天早上吃的,都是一大碗玉米面熬的糊糊,一个玉米面和少量白面掺和在一起蒸的馒头,外加一盘自家腌制的酸咸菜。吃的时候感觉都是吃饱了,可是到了第二节课间操时,肚子就饿的咕咕叫了,由于没有油水,所以肚子就饿得快。好在学校离家不远,马上跑回去找点吃的,可是很多时候也只能再喝半碗糊糊,吃点咸菜。由于当时定量供应的白面少玉米面多,大人们都是想方设法的将玉米面做成各种面食,锅贴和发糕就是当时流行的做法,这些锅贴和发糕,刚出锅的时候还挺软,但是凉了以后就特别的硬,吃在嘴里就像是沙子一样满嘴都是,还挂嗓子眼。后来大人们,又将玉米面压成一根根圆型的面条,拌上青菜吃,但是这样的面条吃了很难消化,大家都把这种面条形象的叫做“钢丝面”。既便这样,还得靠土豆白菜搭配着吃,才能保证吃饱肚子。那时家家都是烧柴火和煤炭的土炉子,将土豆埋在炉灰中,利用炉灰的热温将土豆烤熟,特别是开春后的土豆,沙沙甜甜的很好吃。 </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白面一般都是要留到特殊情况才吃的。家里的人生病了,来客人了才会拿出来做着吃。小时候最盼望家里有亲戚来,因为有人来,母亲就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赶面条或是蒸馒头,与玉米面的粗硬相比,白面的细软顺滑的感觉至今都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最盼望的事还要属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当年所有的布,都是通过发的布票定量供应,所以平时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小了,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再给老三穿,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衣服一般都是过年才能穿上。当时家里有缝纫机,穿的衣服都是父亲自己动手裁剪缝制的,父亲心灵手巧,照着裁剪图就能做出各种样子的衣服,就连上学背的书包,也是父亲用黄色的细帆布做的。那时能穿上一件新衣服,背上一个新书包,或是吃一次肉,都能开心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给小孙子讲,过去吃不饱,没有肉吃时,小孙子马上会说去买吗。有些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想像的。</p><p class="ql-block"> 做为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也正是有了这不一样的经历,才更加珍惜现在生活中的一切。虽然现在吃穿不愁生活好了,但当年的艰难生活,让我们这一代人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思有时,只有不忘过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今天的生活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