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7日的清晨8时许,我与丈夫怀着崇敬的心情自驾中型越野车向井冈山进发了。我们来到了位于井冈山市茨坪镇,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仰望着用玻璃钢雕塑的、以红军军号为主体的巨型雕塑,雕塑高8.1米,基座10.27米,寓意了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从此在胜利的号角声中,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胜利的号角”雕塑的建成也将极大提升井冈红色文化形象和品位,促进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让来山区考察的人进一步感受井冈山文化,让井冈山革命精神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八角楼位于茅坪村,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老百姓习惯把这房子叫做八角楼。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苦年代,由于敌人对井冈山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生活十分困难。毛泽东在这里经常办公到深夜,天气十分寒冷,他就把床上的毯子披在肩上御寒。工作时,他为了节约,只点一根灯芯,这根灯芯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万里前程……,</p> <p class="ql-block">为了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毛泽东主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的理论研究,挥笔写下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达4·8万多人,而能找到姓名的只有15744名烈士,还有3万多名烈士的姓名无法查实。井冈山最惨烈也是最辉煌的战斗就是黄洋界战斗。当时,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底,敌人乘毛泽东率部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井冈山守山兵力空虚之际,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妄图乘虚而入,一举攻克黄洋界。当时我军守山军民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人的进犯,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的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用仅有的一门刚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挥笔写下了震撼世界的史诗《西江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盾。</p> <p class="ql-block">望着“胜利的号角”与毛主席《井冈山的斗争》两尊雕像,我们不禁为毛主席的高瞻远瞻所震撼,血染的井冈红旗,走过数十个春夏秋冬,我们永远与快乐和幸福拥抱,慢煮时光,将先烈的遗志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稿于2023年6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