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六月,在西瑶一个叫马头崎的地方发现一座倒塌的石塔,因其规模宏大和罕见,瞬间在临武文史界引起一场轰动!</p><p class="ql-block">石塔是文史研究会飞哥最早发现的,碰巧我知道他说的马头崎这个地方,于是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当天下午下班就驱车前往。不到二十分钟车程就找到了石塔废墟位置。</p><p class="ql-block">古石塔离水头圩来往临武城古道一百米的距离,只见一片约三百平方米的一个平台整齐的种满了碗口粗的杉树,周边用被凿过的石块砌成八角形的挡墙环抱。平台中间凸立几块石礅,六角形塔基座清晰可辦,塔身对角直经有近3米,周边散落遍地精致的条石,有的飞檐翘角,有的镶刻花边;每块石条目测足有七八百斤重。靠北向就是个敞开的地宫门,宫内宽敞,可容十余人直立,只见宫墙正面中间有一隔层,貌似摆放灵牌或佛像样的神龛。地宫门外掉落有一块较大的条石匾额刻着古青砖大小的“圆光……”几字,旁边被一块刻有如意祥云图形的浮雕石块镶嵌着,因石条太重,人力无法撼动,“圆光”后面几个字就无法深究了。</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一艾姓村民介绍石塔当时有四到五米高,毁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被一易姓生产队队长组织拆了大部份石塔的石料建了拦水坝!后期又覆盖了一层混凝土,现在巳看不到迹象了!村民说石塔旁边以前还有一座青砖古庵叫沙罗庵,荒废了很多年了,九十岁的老人都只是见过残梁断壁,没有人见过有出家的和尚或尼姑。</p><p class="ql-block">经过走访终于在距石塔百余米的一民宅门前发现两块刻有文字的条石摆在一蜡树下,村民用作石凳,纳凉闲坐。</p><p class="ql-block">经仔细辨认其来历终于初显端倪。碑刻显示这石塔原来是一座用于安放舍利子、高僧遗骨遗骸、佛经及法器等的寿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一块石碑是清乾隆五年由其发弟龙应忠撰,发侄艾正信书的其生平和寿塔的简介;另一块是由当时一位袁姓邑庠廪生撰的“三昧”颂其功德。</span></p><p class="ql-block">初步判断,寿塔供奉的是一位水头圩上大水村艾姓的出家人,此人云游四海,居无定所,如行云流水般,故世人称其为云水上人。尧兰塘村(现今西瑶乡大塘村)村“下守”的凌云庵也是他经常云游讲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先人有幸,临武有幸。不几日,宜章龙泉寺一位大德高僧获悉,自筹资金决定对古塔进行重建和发掘。正待开工时却遭当地村民极力反对阻工,重修计划差点流产,大师和众文史专家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让村民放弃阻工,大家才放了一口气,重修得以继续。</p><p class="ql-block">大师白天组织人员清理现场,晚上查阅资料,贯注全神的为寿塔重建忙忙碌碌。石条塔身枸件一件件的整理,发掘,码放。过程中时有碑文浮雕出现。经过大师一丝不苟的对每面碑文进行了拓印后仔细甄别研读;层层剥茧,不断刷新还原着寿塔的真相。还在石塔左上角距沙罗庵三百米处又发现一座沙罗庵僧人墓,烈日酷暑下甚是艰辛,真是功德无量。邑人飞哥,王锦也是倾力相助!我携友人也备了西瓜,饮水聊表薄力。石塔眼看基座成形,众文史爱好者一片欣然!</p><p class="ql-block">然而,事与愿违,相关部门一纸文书下来,正在如火如荼的发掘和重修过程戛然而止,大师遭遇当头棒喝,貌似说他没有资质。可是有资质的人谁会有他这份热心,谁又会像他一样领会禅意呢。唉!文物保护任重道远呀!</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重建工作被迫搁浅,人员撤离。现场物料七零八落,一片狼籍。石塔重归旁落。未来又将蛛网尘封,杂草重生,淹没在灌木丛中自生自灭,实在是遗憾呀!</p> <p class="ql-block">据巜临武县志》记载,临武古时的最有声望僧人慧朗和尚“丙寅回临,修理凤岩诸名胜,邑令黎川材赐其刻石壁“容光必照”……乾隆壬午,朗复回临,阅两月,坐化,年六十九,葬于今临武城南武城山塔中”,以此推测古城南武城山(现今气象局位置)的南塔也是寿塔的存在。个人理解文中之意应是有塔在先,后才慧朗和尚葬于塔中。</p><p class="ql-block">慧朗和尚坐化于乾隆二十七年,生前于临武城郊皇觉寺修行。云水上人修行于沙罗庵,寿塔建于乾隆五年,寿塔一般为禅人生前自己为祝祷而建的,因此乾隆五年后云水上人还在世的。沙罗庵与皇觉寺相距仅十几公里,两位高僧是同一时期同一县邑的人,同是佛教同道中人,他俩一定是有交往的。或是师徒关系,仰或是师兄弟关系,个中渊源还有待进一步发掘。</p><p class="ql-block">现在葬慧朗高僧的南塔巳片瓦不存了。马头崎云水上人的寿塔就是临武唯一一座并未完全破坏的古寿塔遗址了!如此规模的寿塔可能整个郴州乃至整个湘南地区也极其少见!</p><p class="ql-block">云水上人虽未在史书有记载,但能留下如此规格寿塔和被当地人拥戴称颂也算是一位得道高僧了,也是值得世人敬仰的。</p><p class="ql-block">“楚南部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千年古邑,用什么去支撑?缺的就是古文化,古遗址。</p><p class="ql-block">马渡崎古石塔塔高五至六米,塔身三米,地宫宽大,布局规整,做工精致,如此规模,既使不是特别德高望重,名垂千古的名僧寿塔,就可以否定其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吗,就可以否定其对研究古临武的宗教,政治,人文等的价值吗。也不应该继续任其散落乡野呀,或文化部门挂牌保护或与绿谷公园联合进行保护性恢复开发!应该尽快修复,修复好后将是临武的一张名片,绿谷公园一大景点,将造福一方,化导一方。希望相关部门能以此为契机,引起重视,增加临武古邑文化的厚重感,提高全民对文物保护意识,让千年古邑能实至名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