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贡茶院】——问茶山水竹林间

(陆建华)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方翡,香茗”记载,我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世界上最早的茶树发源地就在我国云南——思茅。</span></p><p class="ql-block"> 在茶的世界里,不仅有乌龙、绿茶、红茶等世界闻名的品种,也有陈年老茶、大红袍等稀有品种。每一个品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和功效。</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主要生长在气喉温润、土壤肥美、光照适宜、空气清新、雾气蒸腾的名山秀水之间,它吸天地之灵气,收万物之精华,在优越的生态条件下完成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代谢过程,使其富含近500种营养保健成分,成为人类最佳的纯天然营养保健饮品。</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源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p><p class="ql-block"> 茶艺也称茶道,茶艺是与道家文化分不开的,汉代名臣张良制造药茶——黑茶薄片,后称“渠江皇家薄片茶”,是黑茶的起源,开创了茶与道结合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种类繁多,栽种管理精细,花色品种齐全,名优茶品种就有600多个,这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的。</p><p class="ql-block"> 难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对故乡茶情有独钟,他在品尝过“天华谷尖”后曾写诗赞曰:“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中国有如此繁多而色香味俱全的名品,还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渊源,又怎能不清芬独赏呢!</p> <p class="ql-block">  顾渚山位于长兴西北部,东临太湖,西依天目山,气候温和,山上的泥土属乌沙土,这种泥土的特点在于厚实而肥沃,适宜种茶,而且出产的茶品质优异,色紫而形如笋,又因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到“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而得名“紫笋茶〞。</p> <p class="ql-block">  顾渚茶文化景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唐代茶文化圣地,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还上贡自唐代皇帝到清代皇帝享用的紫笋茶和金沙泉。</p><p class="ql-block"> 大唐贡茶院山势虽不高峻,但三面环绕,高低错落,极具世外桃花源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制作紫笋茶的“皇家茶厂〞,兴盛时期,采茶役工多达3万,工匠1000多名,烘焙茶叶的场所到达了100余间,贡额达18400多斤,它规模之大,历史之早,在世界的茶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  贡茶院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丰碑,孕育了一种别具意味的茶文化,创造了由茶而形成的文化品味。 </p><p class="ql-block"> 唐时,产自长兴的香茗“紫笋茶”,取代产自四川的茶,上贡朝廷;其时,便有了一整套日趋完善的制茶工艺,形成了自长兴金山通向宜兴阳羡的“贡茶古道”。</p> <p class="ql-block">  公元770年建造的三十几间草舍,无法适应三万采茶农夫、千余制茶工匠的运作,贡茶院一再扩建,贡额也不断增加,紫笋茶初贡五百斤,到公元785年,增至万斤,公元846年,完成了18400斤的高额贡茶,足见当时大唐贡茶院发展之快。</p> <p class="ql-block">  因采茶只在清明前后,千余茶工匠在采茶后,便离开贡茶院,因此李词又将山下桔祥寺的匾牌移到贡茶院,由寺僧管理,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又习惯上把大唐贡茶院称为桔祥寺。</p><p class="ql-block"> 唐会昌年间,灭佛运动兴起,朝廷规定州以下不准留有佛寺,贡茶院因而被焚毁。桔祥寺也遭浩劫,杜牧来水口时,贡茶院已是一片荒凉。到了元代,贡茶院仍保存,但改为磨茶院,贡末茶两千斤、牙茶九十斤。</p> <p class="ql-block">  在春末夏初之际,我们一群好友相约来到了浙江长兴。</p><p class="ql-block"> 顾渚山钟灵毓秀,穿过青唐街,即可看见大唐贡茶院的大门,整个贡茶院为仿唐建筑,坐落在群山环抱处,被苍翠茂密的竹林所围绕,尤其是紫笋贡茶更是声名远播,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这里访山品茶,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个历史典故。</p> <p class="ql-block">  顾渚山海拔355米,三面环山,东临太湖,常年云雾缭绕,氤氲弥漫,漫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极适茶叶生长。整座大唐贡茶院顺山势而建,与周边大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由陆羽阁、吉祥寺、东廊、西廊四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苍翠竹林小道往北走,大唐贡茶院,远眺是恢弘古朴,古色古香,林木幽深,修竹苍翠,让人感觉仿佛错身于千年前的时光,当看到一块石牌,上面刻“留香”二字,使我想起李清照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的诗句。&nbsp;</p> <p class="ql-block">  走进顾渚山旅游景区,好似走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正因为有这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长兴的紫笋茶产业也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截止2007年底,共有紫笋茶面积3.5余万亩,基地30个,年产紫笋名茶420吨,总产值1.33亿元。</p><p class="ql-block"> 长兴每年接待数十批来自日本、韩国、斯里兰卡、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到长兴考察,每次都给来客留下深刻的印象。&nbsp;</p> <p class="ql-block">  ⾃古以来,茶与⼈们的⽣活息息相关,如今,品茶已然成为⼀种绿⾊、优雅的⽣活⽅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青睐。</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盛于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功夫茶。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  1200多年前,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被后人奉为“茶圣”的陆羽隐居在此三十多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座山上开辟茶园,研究茶学,潜心研究并撰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其提倡“品茗三绝〞——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盛产的紫笋茶和金沙泉,经陆羽和湖州刺史裴清的推举而成为唐代与历朝天子的贡茶,续贡长达876年。</p> <p class="ql-block">  陆羽公元733年出生于湖北天门寺,他是一名孤儿,3岁时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14岁时李齐物出守竟陵,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把他送到学堂读书,也曾亲自教授于他,李齐物是第一个发现陆羽才华的“伯乐〞。</p><p class="ql-block"> 22岁时陆羽开场出游义阳、巴山等地,品尝各地香茗;24岁时,因安禄山叛唐爆发安史之乱,陆羽随难民沿长江南下,来到湖州结识了诗僧皎然,两人成了忘年之交;29岁时,陆羽在长兴顾渚完成《茶经》初稿,48岁时,在皎然和尚的帮助下,《茶经》修改定稿,被广为传抄;49岁时,被皇帝封为“太子文学〞,后又被封为“太常寺太祝〞陆羽是个不喜欢官场,而喜欢做一个闲云野鹤的人。</p><p class="ql-block"> 由于思念湖州,在他67岁时,回到青塘别业安度晚年,贞元末年〔公元804年〕陆羽悄然逝去,终年72岁。</p> <p class="ql-block">  唐代茶圣陆羽在此撰写完成了闻名世界的《茶经》和盛产唐代贡品——紫笋茶、金沙泉水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p><p class="ql-block"> 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国附近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p> <p class="ql-block">  《茶经》有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山、茶之略和茶之图十个局部,这里展示的是茶之煮、茶之事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陆羽是“茶学〞的创始人,而他创导的“煮茶法〞,是中国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所以陆羽被称之为茶圣,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陆羽阁,匾额上面的三个大字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的会长刘枫先生亲自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陆羽阁分三层,第一层主要展示了大唐贡茶院的历史演变过程,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770年,开场由桔祥寺管理,改建后的贡茶院分为两厢三进。</p><p class="ql-block"> 自唐朝,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多朝,曾屡次修缮,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唐代中期以前关于中国茶事活动的经历总结。它对茶叶历史、产地、功能、栽培、采制、煎熬、饮用的知识技术作了全面的阐述,它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国际茶文化界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陆羽铜像,铜吨。它是由我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的会长钱邵武先生和他的儿子共同设计完成的。铜像的反面是由十六根铜柱组成,上面所刻写的就是《陆羽文学自传》的选段,铜像的正面就是《茶经》中的茶之源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大唐贡茶院的全貌,可以看到秀山环抱四周,风光非常秀丽。</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道因⽽⾃古就有清淳独到的艺术造诣,既有此悠久的饮茶历史,⼜有这等雄厚⽽普及的饮茶基础, 这里展示了六个广为流传的茶事典故:分别是陆羽荐茶、急程快递、清明茶宴、竹山联句、雪域问茶和历经沧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吉祥寺”与“陆羽阁”南北相对,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吉祥寺标志着“贡茶”与“佛茶”的合一,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茶禅一味”的理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廊主要展示贡茶制作、品茗三绝、贡茶知识、宫廷茶艺表演等内容,反映了贡茶的历史渊源。</span>西廊由名人典故、二十八刺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摩崖石刻”组成,这些至今还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诠释了“紫笋贡茶”曾经的辉煌,在这里</span>通过对茶文化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禅茶⼀味,⾃古茶⼈就将品茶与修禅结合起来,讲求品饮悟道的⽂化情韵;</p> <p class="ql-block">  其实,名人大家与顾渚山和紫笋茶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他们或者对顾渚山水大加赞誉,或者对紫笋茶的开展起着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了解、研究这段茶文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有力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历代僧人都有通过“吃茶”而“悟禅”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茶圣陆羽在《茶经》第一部分“茶之源”就告诉我们:“茶,南方之嘉木也。”由采茶,制茶,到吃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什么是禅呢?禅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简言之,就是僧人们通过一定的外在行为的修炼,揭示内在“本真我”的过程。我们也可知道修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使我们知道“吃茶”与“修禅”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正如人们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处是相通”。&nbsp;</p> <p class="ql-block">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禅一味。头道茶浓酽,一如烂漫少年,年华织锦,却又青涩纯真。二道茶香醇,一如锦绣盛年,清澈透明,甘甜在心。三道茶寡淡,一如人生暮年,世事洞明,清静淡远。</p><p class="ql-block"> 茶中滋味,轻啜慢品,把茶问心。<span style="font-size: 18px;">茶起茶落,起起落落都是人生。茶浓茶淡,浓浓淡淡都是心境。</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喝茶,除了舒缓情绪,还有助于消化、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等功效。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被人们誉为“健康饮品”。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大唐贡茶院的西廊处,沿着阶梯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一间仿唐代风格的茶室,许多游客可以在这里盘腿而坐,一边感受茶文化的悠远静雅,一边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乐趣,细细品味紫笋贡茶,有一种别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惬意的事,莫过于三两知己好友,清風长日,窗下对饮,又或者什么都不做,在茶香袅袅间,默默地想着心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意会和懂得。 </p><p class="ql-block"> 午后一角落,肆意缱绻,案桌上清茶一壶,茶香溢满整条长廊。喝茶,品茶,享受茶的世界,让我们远离喧嚣和嘈杂,回归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自然。问茶山水间,与君饮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一份知己的情,淡淡的友情暖人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有茶的日子,只要有片刻的宁静,有一种惬意,这里地处密集的的竹林间,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一个人静心,是最好的修心,<span style="font-size: 18px;">蕴隐于茶水中;有一种共鸣,产生于沉浮间;有一种静雅。</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在茶的世界里,有着各种传说和故事,如“草木知季节,人事明如昨”,“空谷幽兰,采之食之,素以为贵”,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对生命的关怀和深刻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喝茶喝的是一份心境。神定气闲,心情淡然,方能觉出茶的香,茶的醇,茶的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贡茶院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丰碑,孕育了一种别具意味的茶文化,创造了由茶而形成的文化品味。</p><p class="ql-block"> 为了继续弘扬茶文化,长兴政府耗资近一亿元,历时三年,在原贡茶院的遗址上重建了贡茶院,新建的贡茶院占地110亩,由陆羽阁、桔祥寺和东西两个长廊等局部组成。</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p> <p class="ql-block">  “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饮茶是很讲究环境氛围的,有“窗谒之座幽为首”之说。若在傍山临川、茂林修竹之中构一斗室,室内设以琴台,挂以书画,配以精美茶具,再摆上几盆幽兰或其它花卉,便是绝好的品茶环境。</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邀上三五知己,品茗、赏景、赋诗,会使人产主一种恬静愉悦、超然物外的感觉,便会进入一种“尘心洗净兴难尽,一片蝉声树影斜”的乐而忘归的境界。&nbsp;</p> <p class="ql-block">  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p> <p class="ql-block">  一片叶从吸收天地精华甘露到被采摘到制作是不离地和不清洗的。从喝到第一口时,是特别感动的,流动的茶水,流动的心,流动在喝茶的你我之间。&nbsp;</p><p class="ql-block"> 釆茶要领:忌用指甲掐,要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肚。采摘标准要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长度不超过20毫米,千万不要采摘过长,这会影响茶的口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来到茶园,只见一垄垄半人高的茶树依山而行,墨绿的茶枝上泛着点点新绿,稚嫩可人,我们兴奋地将一个个嫩芽掐下装入箩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看到茶农们两手上下翻飞,左右开弓,一颗颗嫩芽如雪花般纷纷跳入茶篓,&nbs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轻快悠闲的场景中,不一会儿,我们就感到采茶是那么累人,许多人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性放下竹篓,开始了闲聊,三三两两仰卧在一棵树下草地上,倾听山间鸟鸣虫啾,尽情享受山野气息。</span>正所谓“谁知杯中茶,片片皆辛苦”啊!</p> <p class="ql-block">  饮茶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p> <p class="ql-block">  唐寅有一幅名画,叫《事茗图》,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是溪流潺潺,林木苍翠,云雾弥漫,山前茅屋数间,一人伏案苦读。边舍中,有一小童在扇火煮茶。</p><p class="ql-block"> 舍外,小溪之上横卧木桥,一老者策杖来访,身后跟着一个抱琴的书童。画面清逸俊雅,画风飘逸,充满动感。再看旁边的题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很显然,画中的老者,是应邀而来。</p> <p class="ql-block">  一盏暖心的茶,一抹清幽的绿,让人在纷扰的尘世里安静下来。一盏茶,浓了略显苦涩,淡了便是无味。浓淡相宜的一杯,总能让人回味无穷。细品茶的清韵,那一份悠然,那一份风雅,一缕沁心的香,回味绵长,淡而生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品茗三绝”…“紫笋茶、金沙泉、宜兴壶”。自古以来,品茗者的追求是精茶、真水。所谓“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意即精茶和真水的融合才是饮茶者的最高享受。</p><p class="ql-block"> ⽼⼦在《道德经》中,精辟地论述了“⽔”的⾼尚品质——“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意为最⾼层次的善就像⽔⼀样,⽔滋养万物⽽不争其功,情愿处在低下的地⽅,所以它最接近于“道”。</p> <p class="ql-block">  ”我国有56个民族、品饮茶艺各不柑同,最为流行的是清饮式,如功夫茶艺,径山茶艺、掺茶茶艺等;其次是调饮式,如擂茅茶艺、酥油茶艺、奶油茶艺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艺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就拿清饮式来说,品茶的真趔需从茶之品、茶之味、茶之韵、茶之德、茶之美中去体会。</p> <p class="ql-block">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其中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p><p class="ql-block"> 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起源久远,与宗教结缘。</span>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有了好茶,还要有好的水质、好的器具和好的冲泡方法,才能沏出色香味俱全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茶来。</p><p class="ql-block"> 泡茶用水一般宜用软水,如洁净的泉水、雪水、天落水、溪水等。冲茶水温要适当,高档茶水温控制在85℃左右,冲泡的茶水比例要恰当,红、绿、黄、白、黑类茶,每克茶用水50~60毫升;青茶每克用水22一25毫升,为便于观赏,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沏茶;其它茶应曾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冲泡时先冲入茶具容水量的三分之一,然后迅速滤去,以清除杂质污物,接着便可将茶具冲满,并用杯盖或壶盖将面上的泡沫括去,冲沏即告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了喝茶,品茶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品茶时,先闻香气,接着是看汤色、尝滋味、看叶底。对绿茶而言,只有香馥、色碧、味醇、韵味绵长、茶香长留齿颊、叶底匀软看,方为上品。茶和水的交融,呈现出不同的味道和风味,这就是品茶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功夫茶全套步骤中最讲究的⼀环,从欣赏茶⾊、茶味、茶⾹到嗅、啜并举,玩味再三,确如⽩居易云:“盛来有佳⾊,咽罢余芳⾹。” </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也说:“从来佳茗似佳⼈。”可见个中之味,余味⽆穷。别看见那些个精于此道,须发皆⽩的⽼“茶迷”,3个指捏1枚四螺般⼤拇指⼤⼩的袖珍⼩茶盅,腾挪于⿐唇之间,或嗅或啜随⼼所欲。且双⽬微闭,如痴如醉,仿佛打坐的道⼈,外界万物全然不觉,让⼈不能不惊讶名茗的神奇功效。</p> <p class="ql-block">  “壶中美玉液,佳品妙真香。</p><p class="ql-block"> ”当您用一只光洁晶莹的玻璃杯泡上一杯高档毛尖绿茶时,您可以透过清澈明亮的茶汤欣赏到杯内初如白云翻滚、雪花自舞;继而芽尖坚顶水面,朵朵茶芽似宝剑悬挂,如刀枪林立;稍后茶芽徐徐下降,如沉鱼落雁、仙女散花,芽形水光相映成趣;最后茶芽落人杯底,如春笋出土、春蕾初绽、兰蕙初发,一片生机勃勃气象。杯底堆绿叠翠,杯中清汤亮丽,真是怡神悅目、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再当您扬开杯盖,望看缕缕银丝般升腾的热气,闻着如栗似兰的清芬幽香,一种愉悦的心绪便会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江南,喝茶不能说喝,品茶不能言饮,一个‘问’字,说的是茶的文化,体现的是人的品位。不仅仅有问茶,还有问山、问水、问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问茶就是问自己,</span>心中要有青山明月,追寻宁静、清雅、和悦之美,问茶表达了人生如茶,静心以对,不争才是境界的为人处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  品茶与喝茶毕竟不同,就像浏览山水与品味山水的欣赏层次不同一样。</p><p class="ql-block"> 古今茶人,面对手中香茗丝毫不敢懈怠,往近了往小了说,有“目品、鼻品、口品”之说,有“品火功、品滋味、品茶韵”之说;有“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之论,有“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之句。</p><p class="ql-block"> 我倒觉得,品茶本是一件轻松事,忙里偷闲,于亭、台、轩、榭间小坐默想,半杯香茶、满口余香,神清气爽后步入画卷般山水,是人生一大福缘。因为,茗茶的“回甘”与对景色的追忆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品茶,</span>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南问茶,讲究一闻二品三回味。</p><p class="ql-block"> 闻,闻之茶香。茶的种类不一。经沸水冲泡,茶针均匀地如花朵般绽放,沿外廊环绕而上,散发出屡屡幽香。这幽香传达给你是山野的清新,历史的悠远,诗词的浪漫,哲理的深沉。</p><p class="ql-block"> 品,品之茶性。茶虽草却有灵性,与那些心浮气躁、狂妄自大、矫揉造作、斤斤计较名利之徒不适,又以附庸风雅为忌。对善待它的人,它送给你温馨与甘醇;对亵渎它的人,它报之于你的是冷漠和苦涩。</p><p class="ql-block"> 三回味,体会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每种茶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茶诗、茶文使人提高乐趣,增加品位,得到美与哲理的启迪,无限感慨油然而生,精神达到一种及至。 </p><p class="ql-block">问茶至此便会轻轻松松,洒洒脱脱,其情、其心、其识、其艺便没有什么可以替代了。</p><p class="ql-block"> 江南问茶,问出了文化,问出了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还真地问出了一点点名堂。</p> <p class="ql-block">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上,映照着一杯热茶,茶香袭人。我轻轻地拿起这杯茶,感受着温度和茶汤的清香,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只要呷上一口便会顿觉满曰清香,并会产生肺腑空灵的感觉:再呷一口便觉疲惫全消、神清气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茶艺的最高境界是人与景、人与物、人与天地、人与大自然的形神结合,达到人、物、情、景的通灵与交融,并进入道家所说的“忘我境界”,这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辉,将掩映在大山里的村庄层林尽染,点缀在竹林之间、茶山深处的或一层或二层的青瓦紫棂的楼阁,清新幽静,玉立亭亭,一幢幢风格别致的“茶园”、“茶苑”,错落有序地排列在眼前。问茶山水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自古问景是竹与茶相伴,这里的竹林很美,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