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七十年代,偶然在中央电台的广播里第一次听到一段叫单弦《一盆饭》的唱段,内容说的是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曲调欢快、内容情景交融,由中央广播说唱团马增蕙演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候电台里、银幕上播放的几乎全是八个样板戏,单弦《一盆饭》的出现,像一朵瑰丽的小花破土而出,又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抛下一块石子,在人间炸裂开来。它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单弦这个北方曲种,不仅旋律唱腔委婉动听、鼓词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个段子从始至终使用的是小人辰辙,着实接地气。而且马增蕙老师那清脆宏亮的嗓音叫我喜欢、让我着迷。感觉又好奇又新鲜,顿时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从小就喜欢文艺,对于八个样板戏的内容早已谙熟于心,对每段唱腔、每段台词都背得滚瓜乱熟。戏中什么青衣、老旦、花脸、老生等唱段都信手拈来、倒背如流。恰逢这时电台里出现了单弦《一盆饭》。强烈的求知欲让我天天守在话匣子旁边,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待我把这段《一盆饭》完全学会以后,自己还编加了一些恰如其分的动作,使其更加完整。开始参加了小型宣传队的演出,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第一次登上大舞台前门大众剧场,我刚唱完第一句“八达岭下一山村,这个山村名叫向阳屯儿……”这时,台下竟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当时把我吓坏了,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下面该唱什么词也忘了,幸亏弦师提醒我,才让我顺利的完成了演出。鞠躬下台时又是一阵山崩地裂的掌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取得如此之好的剧场效果,下得舞台来,高兴的我连蹦带跳地往后台跑,舞台监督紧赶慢赶从后面追上我,一把将我拉回舞台谢幕。原来因为掌声太热烈,下面的演员没法上场,后来让舞台监督把我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我这才知道,一个节目受到欢迎还要返场谢幕才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就是这段《一盆饭》多次的演出,使我逐渐在局部地区有了小小的名气,海政文工团和二炮文工团都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最终我带着这段《一盆饭》,离开了工厂,踏进了基建工程兵七支队文艺宣传队的大门,就是因为这段《一盆饭》,改写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段由著名演员杜澎创作编写的《一盆饭》,成为了新时期的单弦代表作,被选入了中小学教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我由基建工程兵七支队宣传队調入文工团。团领导为重点培养我,以便今后更好地为部队服务,出资把我送到中央广播说唱团,由马增蕙老师亲自传授专业曲艺表演知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我终于有机会见到《一盆饭》的演唱者本人,而且对我一对一施教,激动心情自不必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老师教我首先从单弦的传统曲目《鞭打芦花》入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单弦《鞭打芦花》是历史上二十四孝之一的一段故事,讲得是闵子骞长期遭受继母所孽待,但为了整个家庭的安定和谐,他一直默默忍受。直到继母为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上好丝绵,而给继子闵子骞的棉衣里絮的只是芦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件事被父亲发觉后勃然大怒要休掉继母,闵子骞跪地苦苦哀求,为弟留母、代父化贤,让继母悔恨不已、自此回心向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段故事惊天地、泣鬼神,千百年来激励后人行孝扬善,是充满正能量的好作品,时至今日也可用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教学中,马老师对我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变得异常严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严格教学,每一句每一段都力求把握好尺寸,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演唱中的迟、疾、顿、挫,亲自示范表演。对其中的人物刻画,细心雕琢,表演尽力要做到出神入化与唱段中人物融为一体,让我受益匪浅、铭记终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老师的精心教学下,我在业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功更加扎实,在舞台表演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鞭打芦花》是马老师亲自对我口传心授的一个段子,也是我从艺以来学的最扎实的传统段子。因为下的功夫最深、投入的感情最多、对内容中的人物理解的最透彻,所以每每演到情到之处,都会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以后的多年时间里,我和马老师有很多同台演出的场合,不管我是主持节目、还是唱歌、唱奉调、演小品,只要轮到马老师上台,我都要守候一旁,凝神静气、细心观看学习老师在演唱中的人物塑造、唱腔设计、语气处理的艺术精髓。可以说我一直就是马老师的忠实粉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如果一个演员功底不足,在舞台上放不开、两眼不会传神、没有底气,有一种术语叫压不住场,或者叫压不住台。永远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演员。作为演员除了后天的努力,天赋也是很重要的一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增蕙老师在这方面可谓是众人的表率,每每上得台来,那种体态、大方、沉稳,诺大的舞台虽然只是一个人在表演,却似有千军万马把整个舞台撑得满满的。一张嘴那浑厚、明亮的嗓音,立时给人一种“群芳压倒众人惊”的感觉。舞台上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绝对是曲艺大家的风范。那种深厚的艺术功底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模仿、比拟、学得来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她的面前,我这个平时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演员,立刻变得细微渺小、什么都不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一直都为老师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折服。我不止一次的从内心向外呼出“此音只须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老师性格开朗、直爽、洒脱、幽默,是女性演员中不多见的一位。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侃侃而谈,思路清晰、才思敏捷、夹杂着喜、怒、笑、骂、插科打诨、不拘小节。让人觉得和她聊天是一件很开心、很享受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马增蕙老师是天津人,出生于著名的曲艺世家。父亲马连登、姐姐马增芬、弟弟马岐,均是曲艺界响当当的人物。老伴儿是广播合唱团的演员、儿子谢东是一位优秀的通俗歌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