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石的故事》——我家与哈三中的三代情缘 作者陈频佳(68届高三二班)

PINJIACHEN(陈频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与共和国同龄,现年74岁,部队退休。1962至1968年在哈三中读初、高中。是68届高三二班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父亲和他的儿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和他的儿女都是三中人。</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族与哈三中结有百年的情缘,祖孙三代都是三中人。</p> <p class="ql-block">  这个情缘要从父亲参加三中教学大楼的奠基典礼说起。</p> <p class="ql-block">  那还是先从1903年说起,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而迅速崛起的哈尔滨城市已日见雏形,也是由于中东铁路公司进驻了哈尔滨,东铁公司除大批俄国职员外,还有许多华籍职员也进入了哈尔滨这座城市。为解决华籍职工子女入学受教育问题,中东铁路公司于1923年10月创办了中东铁路普育学校(即哈三中前身)。</p> <p class="ql-block">  那时,做法律工作的爷爷在中东铁路局的“大石头房子”上班,家宅先在夹树街,后来搬到海城街那片中东铁路职员的“黄房子”。父亲小学就在普育学校上学。</p> <p class="ql-block">  普育学校成立时,初名为中东铁路路立普育学校,由督办王景春创建,校址在南岗原莫斯科商场第二号房(现省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成立之初的普育学校只有小学部和幼儿园部,稍后才有初中部。主任董琴宣,有教职员3 人,两个班,幼儿51 名。招小学学生110人,男生80人,女生30人。我父亲就是当时招生的80名男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待到1925年,中东铁路督办王景春决定,在霁虹桥东南侧,果戈里大街415号的地带,开始建设普育学校的新校舍。</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与工地上的彩旗飘飘交相辉映。在哈尔滨南岗区果戈里大街415号和一曼街(原名山街)交叉处的建筑工地上,非常热闹,这里将要举行中东铁路普育学校新校舍的奠基仪式。</p> <p class="ql-block">  八岁的父亲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莫斯科商场二号房(现黑龙江省博物馆)普育学校的旧址列队出发,到施工现场。孩子们穿着崭新的校服,手持鲜花,兴高采烈地来到彩旗飘扬的会场,列队站在主席台侧面,等待新校舍破土动工的奠基典礼开始。</p> <p class="ql-block"> 在主席台前面6米处,竖立一个长条形的花岗岩的奠基石,系着红绸,十分醒目。奠基石寄托着人们对学校未来的期盼,也给父亲他们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当主持人宣布奠基仪式开始时,只听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在欢呼,孩子们在跳跃,父亲和同学们作为普育学校第一届学生,见证了这个奠基典礼的盛况!见证了三中教学楼诞生的重要历史时刻,一座新普育学校的雄伟建筑将要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  参加奠基仪式的各界人士,有关部门的长官,普育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他们依次有序地走向奠基石,手握铁锹,开始给奠基石培土,父亲和他的同学们也庄重地走上前为奠基石培了土。</p> <p class="ql-block"> 奠基石为孩子们敲响了希望的钟声,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放飞蓝天任其自由翱翔。在奠基石的激励下,孩子们将不负少年梦,要在这所新校舍中扬帆起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从普育学校毕业升入初中</span></p> <p class="ql-block">  而后,父亲又于1928年,见证了普育学校新校舍的建成。 虽然后来,父亲初中是在同样是百年学校的哈一中就读,但是,每天上下学都会看到哈三中那幢巍峨华美的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到河北保定育德学校读高中,从那里考上燕京大学,在燕大参加革命组织,毕业后,奔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八路军129师的革命战士,投身到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我们的父母又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风雨兼程回到了黑龙江,投身到土地改革的暴风骤雨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考取了燕京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在燕大读书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从燕京大学毕业。</span></p> <p class="ql-block">  巧合的是,当他们在11月中旬到达哈尔滨报到待分配的地点,就是这哈三中的教学大楼,他们还在三中二楼礼堂打过地铺休整待命。</p><p class="ql-block"> 那时驻守在哈三中的是由李兆麟将军组建的哈尔滨保安大队。对外还挂着第四军管区的牌子。作为红色中转站,哈三中接收并中转了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长途跋涉来到黑龙江的八路军129师大批干部战士。我想,那时当父亲重新踏进三中的校舍,一定会向母亲介绍他的母校,特别是他曾参加的三中大楼的奠基典礼。父亲就是以这种形式,再一次和他的母校进行了密切的接触,再一次见证了普育学校 ——哈三中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  这段父亲参加三中新校舍奠基典礼和见证三中新校舍落成,以及父母和三中大楼亲密接触的故事,是在我考上三中初中部以后,听父亲给我讲的。</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62年我考取了哈三中(当时校名还叫二中)。开学后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考入二中之后》。一天,父亲看到了我写的这篇作文,就对我说,在三中校门正面右侧的黑土下,埋有一块奠基石,你可以去看一看。我有点没听明白,父亲看我懵懂的样子,就把哥哥和弟弟也叫过来说:“来,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父亲就讲了上述的,有关普育学校,奠基典礼,奠基石,和三中大楼落成,以及他和母亲又见三中大楼的他与三中的历史情缘。</p> <p class="ql-block">  然后,父亲满怀感情地说,那块奠基石奠定了三中大楼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牢固的根基是经不住任何考验的,这可是百年大计啊!这回我听懂了,父亲是在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就像盖一座高楼大厦那样,最重要的是打好牢牢的基础,扎下坚实的根基,才经得起风吹雨打!我想这就是奠基石的寓意所在,这也是父亲对我们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2年我考取了哈三中的初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听了父亲讲的奠基石故事后,我哥哥和弟弟也不负父母所望,于1964年,他们也都同时分别考上了哈三中的高中和初中,我们兄妹三人在同一所学校读书,而且是在重点校哈三中读书,这在当年学生中也是为数不多的。</p> <p class="ql-block">  哥哥当年是以全市语文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三中的,他写的作文得了100分,考文题目是:《革命烈士诗抄读后》。考试过后回到家,哥哥给妈妈完整地复述了一遍作文,我记得开头是这样说的:“你要学习写诗吗?就写这样的诗吧!你要学习做人吗?就做这样的人吧!妈妈听了哥哥的复述,称赞道:写得很好!我听了也很高兴。弟弟则是不蔫声不蔫语地,凭着数学语文优秀成绩,脱颖而出,考入三中。他是所在的小学里唯一考入三中的小学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不负父母所望 ,1964年,哥哥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哈三中。父母和哥哥在老宅院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年,弟弟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三中。小哥俩在憧憬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知道三中与我父亲的情缘以后、我们还带着敬仰与好奇,围绕着三中校舍,寻找那块历史的标记——奠基石。殊不知,奠基石早已深深地埋入土地。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将父亲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深深地埋在心里,将这珍贵的记忆牢牢地印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埋在黑土下的奠基石,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奠基石更承载着普育学校以教育为本,教书育人的百年大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5年考高中时,我再次考取了哈三中。</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三人考入了这座父亲曾亲身参加奠基礼,并亲手埋下奠基石的学校。我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带着父辈的希望,在三中邀游知识的海洋,要在这里放飞我们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女也分别考入了三中。一家三辈人,父一辈,子一辈,孙一辈,都曾是三中的学子。我想,这都是奠基石的召唤,才让我们与三中结下了割舍不断的百年情缘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是,历史的板荡,使我们的母校蒙尘,师生受害。在那不堪回首的十年动乱,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和父母对我家与三中的百年情缘,缄口不言,把它深深地留存在我们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对奠基石和奠基典礼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  奠基石是举行奠基典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标志物,代表建筑工程或项目开始建设,带有新鲜生命力和活力的,有象征意义还兼具风水寓意。从古希腊工程到古代中国建筑,人们都把奠基石当作建筑物赖以发芽生长的种子,并承载人们对事业的美好期盼。奠基石已经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信念,人们把美好的期盼都寄托在从奠基石开始的精彩奠基仪式中。</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参加过有关奠基典礼和奠基石的任何庆典活动,但是我想,如果参加了,也一定会像父亲那样把它当做最有意义的经历和动力,深深印在脑海里,永志不忘。因为我觉得奠基典礼即是庄严又神圣并触动心灵的一次洗礼。</p> <p class="ql-block"> 埋在黑土下的奠基石,就像普育新校舍(三中的前身)那栋建筑赖以发芽的种子,奠基石不仅承载着学生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奠基石更承载着普育学校以教育为本,教书育人的百年大计!</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果戈里大街415号的那栋雄伟的大楼,因奠基石奠定了牢牢的根基,经受住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考验,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以巍峨挺拔,大气恢宏的身姿,傲然屹立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p> <p class="ql-block">  在哈三中百年历史中有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奠基石的故事就是一个鼓舞人心,奋发图强,励志向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哈三中校舍这座中西合璧、雄伟壮观的建筑,远不只仅仅是一座仿中式楼房那般简单,从奠基礼开始的初心和奠基石奠定的以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期间沉淀了一百年来一代代三中人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栋建筑堪称是先辈爱国兴学,读书育人,以教育为本精神的折射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厚载</p> <p class="ql-block"> 在校训“敦品励学,严谨求是”的指引下,三中百年校史,展示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成果,描绘了哈三中一个世纪以来教育报国、立德树人的宏伟画卷,彰显了三中人脚踏实地对奠基初心的坚守、勇立时代潮头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长河滚滚奔流,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哈三中芳华百年,嘉才普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百年的哈三中和与它同一时期建造的霁虹桥隔道相望,目送着从这栋大楼走出的学子们,他们从这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 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坚守,母校三中是哈尔滨地标性的一张名片 ,她在默默地守望着这座城市,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继续述说着哈三中一百年的往事和今生,也在默默地注视着时代风云的变幻。</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我们即将迎来哈三中的百年华诞。这是继100年前,三中新校舍奠基典礼之后,又一次隆重热烈,意义重大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不会忘记更不会改变,记忆也不会陨灭。这百年前和百年后,两次意义重大庆典,让我打开封存的记忆。这个历史,这个记忆,记载着我的父辈及子孙三代人的三中(普育学校)情缘,寄予了我们对母校三中(普育学校)的深情厚意。</p> <p class="ql-block">  60年前,我们从父亲那里得知奠基石的故事,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虽然缄口不言,可是父亲说过的话,仍深深地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母校一百年庆典之际,打开封存的记忆,献给母校和校友们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母校啊,你不会忘记,你怎能忘记,这个为庆祝你诞生的奠基典礼,这块奠基石就是你出生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打开封存的记忆,告慰天堂的父亲,您亲自参加过奠基典礼的母校,她已度过了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今天,将迎来了一百岁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  母校啊,是我们父一辈见证了你的诞生,是我们子一辈见证了你的茁壮成长,是我们孙一辈享受你的荫凉。</p> <p class="ql-block">  你从一棵幼苗长成了参天的大树,回报你的不仅是桃李满天的精英骄子,还有报国为民的栋梁之才层出不止。可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百年大计",吃水不忘挖井人,更要感恩于前辈人打下的坚实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打开封存的记忆,就是要铭记这段不再被遗忘的历史,让它面世于子孙后代,我们今生才没有憾事!</p> <p class="ql-block"> 打开封存的记忆,就是要沿着父辈的足迹,一步一步向前走,一代一代传下去,为了母校——三中的历史,为了父亲,这永生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要讲的《奠基石的故事》,以及一个三中古稀学子由衷的感怀。把它献给三中的百年华诞,诚挚地祝愿亲爱的母校生日快乐!兴盛长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008年,赴饶河西丰公社西丰大队插队四十周年后,三兄妹回乡,他们站在西丰挠力河桥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十年后三兄妹在乌苏里江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饶河口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亲爱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父亲百年诞辰纪念会上 三兄妹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三兄妹,是三个老三届,三个老知青。古稀之年的三兄妹回哈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哈三中,我的母校。还想再多看看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普育学校遗址(哈三中的前身)。现在哈三中老校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打过招呼,我轻轻地走进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是我在校六年多走过无数次的楼梯。从这里通往二楼的礼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楼的礼堂也是我的父母当年在这里听从党召唤待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这个拱形门可以通往操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现在的休闲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一楼靠近一曼街宽阔的走廊,在走廊窗户对面,那关闭着两扇门的教室,分别是高一一班和高一二班。走廊尽头右拐还有高一三班和高一四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我所在的高一二班门前,现在挂的是高二五班的牌子。</span></p> <p class="ql-block">又后记:</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6日,266名老三届校友齐聚哈三中校园,欢庆母校100年华诞。</p> <p class="ql-block">庆祝母校100年华诞我对母校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