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老桥闲聊(娱老桥)

难看吴头

<p class="ql-block">  嘉兴以前河网密布,到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曾经的南门头,现在叫梅湾街,开发改造前,就有各式各样的老桥,贯穿于南门各个角落,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澄海桥、娱老桥,杨家桥、醋坊桥等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一)娱老桥</p> <p class="ql-block">  上图照片为娱老桥。(此照片为杜镜宣先生拍摄,版权为杜老师所有)。</p> <p class="ql-block">  娱老桥位于南门丝行街底东端,横跨通济河,为东西走向的单孔有栏石板桥。桥虽狭窄,在那年那月,却是附近乡镇农民进城的交通要道,必经之路,人来客往,极为闹猛。</p><p class="ql-block"> 关于娱老桥名的来历说法,南门乡贤、嘉兴文史研究专家黄国华先生曾考证:娱老桥,桥名别致,考“娱老”一词,据辞源解释:出于《汉书》“疏克有终,散金娱老,指疏广、疏受告老回乡后,在此散金设宴,欢宴故旧,自娱晚年”。至于捐资造桥者何人,因无凿刻及记载,查无考。能用“娱老”,想来也是一位南门一二品官衔,告老返乡所建。除外,不敢用上“娱老”两字冠以桥名。</p> <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相信有不少人会把“娱乐”中的“娱”字调侃为“吴”,但当你走在老南门,现梅湾街一带,有人讲述南门头历史,提到“Wu老桥”时,千万不可笑话人家读白字,否则反而被人嘲笑“没文化”了。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问黄国华老师,他曾查阅资料,写到过:“光绪《嘉兴府志》载:吴老桥,在县南二里一十步。柳《志》,一名娱老”。此处提及的吴老桥,便是娱老桥。</p><p class="ql-block"> 当然娱老桥地处城乡结合部,旧时渔家进城在桥头设摊做卖买,形成鱼市,百姓俗称此桥为“鱼浪桥”。</p> <p class="ql-block">  娱老桥桥堍丝行街一侧是我同学黄水龙的家。因为家庭人员多,房子小,便利用河边优势,向外延伸搭了个水上小楼阁,解决住房需求。改革开放初期,靠着便利的市口,开了家“娱老桥馄饨店”,由于人员来往多,生意自然不错。而桥的另一端有南湖供销社的农资商店、宿舍等,周围稍远点,几个方向分别为现在还保留的“译界楷模”朱生豪与“一代水工”汪胡桢的故居。可惜的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导师、数学家钱宝琮先生的家已荡然无存。娱老桥区域人杰地灵,绝对属于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我在一中求学时,因为食堂大锅饭难吃,常去南门头娱老桥旁的馄饨店改善下伙食,偶尔随同学沈嘉曾一起去他姐姐家蹭顿饭。那时嘉曾的姐姐家就住供销社宿舍,印象中是三、四层高的楼房,离娱老桥不远,据说当年造房就是征用汪胡桢家的老宅园子空地,而供销社农资店后来改造成社区居民医务室,造福百姓,至今黄水龙还念念不忘,惦记着这个方便门诊,那是孩子他妈孕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至于具有小时候味道的老黄家馄饨店最后结局我已不太清楚。但黄水龙同学倒是有所接触与了解,同学们喜欢叫他“黄团长”,这个被人使唤的“团长”,与电影中的军官“团长”形象相比,少了应有的霸道与匪气,倒是有点类似“儿童团长”,为人处事胆小听话,老实又本分。他做过工人,跑过供销,企业改制后,自己创业,凭借聪明才智,学得一手开锁的好技能,被96345特聘,每天开着小毛驴,奔波于禾城各处,为民解忧。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技术,特别受人欢迎。我也找过他几次,分文不取的同学义气价,让我刮目相看,此时的水龙同学仿佛成了汽车兵战士黄雷锋同志了。</p><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娱老桥随着南门头的拆迁而消失。在梅湾街择地建造了座漂亮的新石桥,取名“娱姥桥”,拆老造新,有点意思,总比没有好,也算是借此留作纪念,弥补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