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我买了一套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写的《激荡四十年》,并一口气读完。这套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是《激荡三十年》(上、下册),一部是《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它以编年的方式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企业发生发展的经历,相当于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和全景图。由于书中所描述的四十年,全部是我经历过了的,因此,读起来十分亲切,也十分感慨。</p> <p class="ql-block"> 书中把私企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3,农村能人草创时期(又叫“没有规则的骚动期”);1984-1991,工厂管理启蒙时期(又叫“被释放的精灵”);1992-1997,品牌营销狂飙时期(又叫“民族品牌进行曲”);1998-2008,资本外延扩张时期(又叫“在暴风雨中前进”)。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诞生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伟大企业家,同时,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批“先行者”成为了排雷前进的“先烈”,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国民营经济(私营企业)已经从涓涓细流壮大成为了大江大河,已经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其奔涌向前了。设想,如果没有四十年前芜湖年广九、温州“八大王”那样的破茧者,哪里会有如今民营经济的满园春色。任正非说过“华为的市场是打出来的”。这句话也适用于整个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无论处于什么阶段的民营企业,老老实实按政策法规办事,只能任人宰割的命,唯有突破政策的藩篱,才能打出来一片新天地。草创阶段是如此,到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依然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我尤其怀念民营企业的草创时代(1978-1992),那个年代新旧势力的对抗腥风血雨,“严打经济领域犯罪”的专项斗争,使多少私企老板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经历了那个时代而后生的私企老板,无不为那个时代的步步惊心而刻骨铭心。幸运的是,那时的中国通过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已经冲破了“左”的思想桎梏,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那些阻扰私营经济发展的举措,后来被证明只是发展大潮中的“涟漪”、早春而月的“倒春寒”,已经阻挡不了蓬勃发展的大势了。</p><p class="ql-block"> 我尤其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是冲破顽固堡垒的领路人,每当社会出现动荡,都是他矫正方向。为了一个“小人物”年广九,他三次发话予以关注。第一次1982年,年广九的“傻子瓜子”顾工超过10人,突破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剥削”顾工定义的上限,思想僵化的理论界对年广九的工厂是否存在剥削争论不已,是小平同志一句“看一看”的讲话平息了这场争论;第二次是在1984年的一次谈话中再次提到年广九,为他经营的“傻子瓜子”撑腰;第三次,1992年春天的“南巡讲话”中又一次提到“傻子瓜子”,他说“动了傻子瓜子人们会说政策变了,会得不偿失。”小平同志可能不知道,这时年广九因为查而无实的“经济犯罪”已经被羁押两年多,是他的讲话一个月后才被释放出来。小平同志对“傻子瓜子”的呵护,体现了他对于处于幼小时期的私营经济的呵护。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更有利于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开创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看,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当时这种精心呵护,就不会有民营经济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书,我还看到,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由过去的“草莽英雄”,嬗变成为了“精英荟萃”。四十年前,人们对私营企业主的评价多带有贬义,什么“煮茶叶蛋的”,什么“穿草鞋的”,什么“游击队”打败“正规军”等等;对民营企业的产品也颇有微词,一言以蔽之“假冒伪劣”。四十年后的民营企业,当家的无不是大学本科以上文凭的“精英阶层”,华为、阿里、腾讯等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经济的脊梁,任正非、马云、马化腾已经成为人人敬仰的“英豪”。看到这些巨变,真是有点“换了人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本书,我还有以下几点体会:</p><p class="ql-block"> 第一,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压是压不住的。“野火烧不尽”,“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第二,民营企业要听党的话,跟政策走。在中国,民营企业只有听党的话,跟政策走,才会不至于走偏方向。当然,也不能盲目紧跟,躺在政策上吃政策饭,以至于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 第三,民营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的迭代,不是靠资本的传承,而是凭知识积累下的创新突破。马云、马化腾、刘强东、张一鸣等都是这方面的标志性人物。“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民营企业的星辰大海在人才积累,在技术积累,在创新性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