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白塔寺

王道生

<p class="ql-block">近日,游览了地处阜成门外大街的妙应白塔寺。</p><p class="ql-block">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於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的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响,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上文是从网上下载的白塔资料。</p><p class="ql-block">由于白塔处于建筑群里,只能从几个侧面拍。和网上牛人拍的相差甚远,只是自娱自乐。</p> <p class="ql-block">白塔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于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p><p class="ql-block">上图是阿尼哥的塑像。</p><p class="ql-block">阿尼哥,尼泊尔著名工艺家,1260年来到中国。他入仕元朝40余年,致力于中尼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他将尼泊尔艺术介绍到中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西天梵相"艺术流派。他一生完成了3座大塔、9座寺院,铸造、绘塑作品不计其数,其艺术成就成为中尼两国交往史上最精彩的篇章。白塔是阿尼哥艺术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尼友谊的象征。700年来,阿尼哥与白塔一起,作为元大都的记忆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这位中尼文化使者,2001年,尼泊尔阿尼哥协会向北京白塔寺管理处捐赠了阿尼哥铜像,续写着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我去妙应寺,正赶上文化周活动。下图是一位尼泊尔青年工匠现场制作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据首都博物馆千年宝藏盛世重光专题展介绍:</p><p class="ql-block">塔是一种纪念性的佛教建巩物,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原为供奉释迦牟尼佛的遗骸(舍利),后来演变为一切高僧大德遗骸的供奉。佛教传入后,塔的崇拜随即在我国传播开来,两千余年来兴建不辍,所建之塔数以万计。这些佛塔和僧塔无论外在形制还是内部供藏都与印度不同。融合了我国建筑、雕塑和丧葬等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佛教大约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传入北京,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辽代以后北京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都城,北京佛教在历代帝王的崇重下得到了极大发展,兴寺建塔之风长盛不衰。据统计,北京地区现存的各种佛塔和僧塔达五百余座。这些古塔以不同的风貌展现了古都北京绚丽多彩的神奇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