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正阳县城内的黄叔度墓

文汝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仲华​文/图</p><p class="ql-block"> 黄叔度墓位于正阳县城西北隅的“黄叔度纪念馆”院内。墓冢高2米、周长26.3米、东西长8米、南北长8米。墓南向,前有古墓碑两快,东侧为唐碑,西侧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的碑。</p><p class="ql-block"> 唐碑上,有唐代知名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为墓主人题写的碑,上书“汉黄叔度墓”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均系“颜体”楷书,浑厚雄健,刚劲笃实,历千百年而笔锋峻厉,墨韵犹存,实为不可多得的颜体题镌之大字碑,这种“汉墓唐碑”为世间少见。</p><p class="ql-block"> 而此碑毗邻西侧竟还立有一块墓碑,系清乾隆十七年碑刻,正中题镌“汉黄征君墓”五个大字,为会稽后学南渠沈浯题写,均为楷书,其字大小如唐碑。一座坟茔前,竟分别立有“唐碑”、“清碑”,不能不让人称奇。</p><p class="ql-block"> 黄叔度墓是河南省现存东汉时期保存完整的古墓葬之一,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式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人情风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黄叔度家世贫贱,父亲是为牛治病的牛医。黄叔度家里虽然贫穷,但他学习起来却十分刻苦勤奋,经常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四书五经、诸子美文。14岁时,他在慎阳客店遇到颍川名人荀淑,两人相互施礼,交谈终日。荀淑被黄叔度高深的言谈和优雅的气质所打动,久久不忍离去,临别时握着他的手说:“君年虽幼,却真可为我师表哩!”</p><p class="ql-block"> 自比仲尼、大禹的汝南郡才子戴良才高气傲,见了黄叔度后自愧不如,对他的母亲说:“我在哪方面都差叔度太远了!”泰山郡守周子居与同僚谈论时说:“我们这些人隔一段时间不见黄叔度,利欲熏心的思想又要萌生。”平舆人陈蕃到三公府任职时感叹道:“假如黄叔度在,我不敢先佩相印!”</p><p class="ql-block"> 《世说新语·德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郭林宗到汝南先造访袁奉高,见过面,又急忙登车离去。而拜访黄叔度时,两人“话逢知己千言少”,谈得天昏地黑。别人问他什么原因,郭说:“黄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澄之不可能使其更清,搅之也不可能使其更浊。他的器量渊深广大,很难测量啊!”</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黄叔度气势恢弘的君子风格,是周子居、郭泰等人深深折服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从内心崇拜,而且把黄叔度视若“人镜”,自觉以黄叔度为榜样,“吾日三省吾身”,照去自身心灵上的杂尘,像黄叔度那样洁身立世、清白做人。</p><p class="ql-block"> 黄叔度孝廉后还被公府征召,但被他拒绝了。最后实在无法推脱友人的劝说,到京城两个多月他就告辞回归,过起了闭门谢客、以书为友的生活,因此,他也被后世誉为“征君”。</p><p class="ql-block"> 1963年,位于县城文化巷正阳一小对面的黄叔度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黄叔度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正阳县委、县政府在原址上兴建了黄叔度文化游园,聘请河南省故建筑保护研究所对黄叔度墓进行了规划设计,修建了“黄叔度纪念馆”,现建有纪念堂、享堂各一座,仿汉代门阙一对和时空走廊等供后人瞻仰。同时,该县在县城步行街中段建有以黄叔度生前学习生活场景为题的壁画长廊,生动再现了黄叔度高洁、清流之神韵风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写的黄叔度墓碑</p> <p class="ql-block">黄叔度墓前的唐碑和清碑</p> <p class="ql-block">黄叔度墓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