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于防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但是一种人生态度,同样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思是劝解我们世人: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才能逐渐提升自身的修养、能力、眼界、格局,而不应该在工作学习中取得一点点的成绩就开始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而瞧不起周围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也警示我们世人:每当有这个苗头出现的时候,最好问问自己,我们的成就有孔子大吗?如果没有,那还是虚心的学习吧。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虽然很苦,但却买不了吃亏上当,只会让我们更加的完善自己,到时候不用故意炫耀,别人也会越来越尊敬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特别警示:要求我们做人一定要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激励奋发图强。若能放下身段架子,多反思自己,并能诚心诚意地不断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圣贤老师们询问请教;多交结真诚善良、重情重义重的正人君子们,就能在人生中收获满满,学史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于这段话,还有一段非常励志的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孔子一次外游,到一处村镇小道,见一七岁稚子立于道中央。见马车驶来也丝毫没有退让之意,出于好奇下车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问:“你这顽童,见到马车为何不绕道?” 孩童答:“自古只有车马绕道城池的道理,哪有听过拆了城池让道车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又问:“城池在哪里?”孩童指着地上刚用石头堆砌完整的堡垒说道:“偌大的城池你看不见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又问:“那城池总该有让马车经过的大门吧?”孩童仿佛恍然大悟道:“我竟忘了小人走小门,大人应有大门才能通行。”遂在虚空画了一个大门,恭敬的对孔子说:“先生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童项橐智怼孔子</p><p class="ql-block">这个让孔子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孩子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祖上的第三代子孙项橐,项羽是第十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向恃才傲物的孔子也是被项橐煞有介事的“骚操作”给整懵了,一时玩心大起,于是自觉的走进了项橐的“城门”,笑眯着眼睛说道:“老夫见你这稚子有点意思,不如我们来比试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岂料项橐却不干了:“小子修筑城墙甚是忙碌,就不陪先生玩闹了。”这可把一向被众星捧月的孔子给整郁闷了,于是再问道:“你可知我是谁?”项橐却不慌不忙答道:“你是谁关我何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继续问:“怎样你才愿意和我比试”?项橐环顾四周略感无趣,于是说道:“既是比试,赢了可有糖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乡村小道哪里有集市,倒是孔子见这稚子如此有趣,不禁生出收徒的心思。于是稍作思量后孔子说:“我们各自提问作答,输了的一方就认对方做师父如何。”项橐一听,自己还没收过徒弟,于是便应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看着这顽童甚是狂妄,于是孔子也没有手下留情,问道:“人存于世,皆因天上星辰地上五谷,那我且问你,天上有星辰几许,地上有五谷几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以为项橐会乖乖认怂拜孔子为师,哪料项橐只是眉间微皱,瞬间答道:“你这老头,难道不知'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的道理?那我且问你,你可知道自己眼睛上方的眉毛有多少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这一问倒是将孔子问的有些语塞。此时孔子的弟子有些看不下去,走下马车指着田边耕地的农人问项橐道:“你看这农人每天都在用锄头耕地,他可知道自己一天用这锄头锄了多少次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橐白了一眼孔子的学生道:“先生每日乘坐马车行驶,可知这马蹄子一天上下落了多少次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项橐灵机一动继续反问孔子道:“先生可知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能鸣叫,松柏为什么能冬夏常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一听,这个简单,不假思索就答道:“鹅和鸭的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鸿雁是因为有长颈,所以能鸣叫,松柏内心坚定,所以能冬夏常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橐听完后假装惋惜的直摇头,“先生您答错了,先生您要拜我为师了。”孔子一听也是一愣,十分好奇的问道,“错在何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橐正襟危坐故作沉着学着孔子的样子说道:“鱼鳖的脚掌不是方形的,却能浮在水面上;蛤蟆亦能鸣叫,却没有大雁那般的长颈;</p><p class="ql-block">空心的竹子也是冬夏常青,难道它也是因为内心坚定吗?”是啊,竹子连心都没有,何谈内心坚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囊一番反驳,说的孔子哑口无言。正在此时却见一路白衣送葬的人家担着口黑色大棺,吹着喇叭唱着歌谣经此走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见披麻戴孝的儿女只是一路唱着歌谣却未曾见其落泪嚎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向仁义孝道至上的孔子十分气愤,正欲上前教导,项橐却将孔子拦下,问道:“先生为何动怒?”孔子愤愤答道:“父母新丧还能如此从容歌唱,是为不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橐却质问孔子道:“先生可听清他们吟唱的歌谣作何解?”孔子一听更怒了:“难道世上还有什么歌谣比得上父母离世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橐此时不禁有些鄙夷这位所谓的“圣人”,于是有些不悦的说道:“先生枉为人师,连事情的真相都未曾听清,就不分青红皂白准备斥责别人。 他们歌谣的内容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询问项橐可知其中意。项橐答道:“肥猪出圈就是女儿嫁人了,野马上羁就是儿子娶亲了,金银入柜就是老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后欣然逝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孔子对眼前这个七岁稚子更多了些许惊讶,于是伸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项橐不急不慢的说:“对于一个老人而言,儿女各自有了归宿,自己也老有所依无疾而终。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儿女为什么要大哭大闹的让父母走得都不安生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项橐继续说道:“有一些子女生前百般虐待父母,死后却嚎啕大哭以欺世人更欺自己。反倒是生前对父母孝顺体贴的子女,父母走后他们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但一个人真正的哀伤是没有办法表达的,虽内心难过,但却问心无愧,更没有必要哭给世人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本以外项橐只是善于“诡辩”的黄口小儿,却不料其在看透人心,人情,人性,以及洞察时势,通晓世故方面也有如此见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在此地遇见这样一位聪慧无比的孩童,孔子心生感叹的说出了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孔子内心深处是十分认可这个叫项橐的孩童的,他自认为自己七岁的时候,是远远不如项橐的。所以孔子郑重的拜了项橐为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才有了后来《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真正做得到的人较少。人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很难去欣赏他们的优点并且向他们学习,更不要说再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能够及时反省自己。人们总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谦虚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句话还有一段非常出名的历史典故【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因为朝政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谦虚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拆我的台,故意找茬,千方百计的想法侮辱我,让我在大臣面前颜面扫地,实在让人忍无可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瞬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意思是:“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尚书》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是乃天道”。为什么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呢?就是骄满的人他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自己做得比别人强,比别人聪明智慧,他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心。就像一个桌子上有一杯水,但是这杯水已经是满的了,你再想往里面倒东西,是倒不进去的,它就会溢出来了。那么骄满的人在修学上很难成就就是因为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一般的通行本上,这句话讲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这个《治要》里边讲“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这个我三人就是三个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除了我之外,另外还有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有的注解解释为言行的行,有的解释为行走的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普通的说法,除我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不善的人,这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从善人身上我们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我们避免他的恶,所以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讲法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是善人,有的是恶人。我们如果善学的话,无论是好人、坏人、善人、恶人都是我们可以提升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不是轻视他、瞧不起他、嘲笑他,而是反过来反省自己,看我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所以我们看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很多善知识,其中有的人是贪、嗔、痴非常严重的人:比如说贪心很重的,还有嗔恚心很重的,这些人都是他的老师。他向他们学习,就是是为了避免他们的恶,不受他们的污染,那么这个才是善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个善学的人,每天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可以提升的地方。在这里行”不是解释为行走的“行”,而是解释为言行的“行”,也就是说三人的言行没有贤愚之分,那么所谓的善和不善都是随事所见,有的时候他作善,有的时候他也作恶,那么这就是一个人的善和不善而言,所以实际没有绝对的善人和恶人,每个人都可能有善行,有的时候也有恶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也启示我们世人:论事不论人。我们看到他善的行为就学习他、向他效仿;不善的行为就反省自己,避免这样恶的行为。通俗的来讲:每一个人都是有善和不善的行为,我们都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他的善而避免他的恶,所以人生中没有固定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因为人不会全好,也不会全不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善行就学他的善、赞叹他的善,人有恶行就要反省自己,避免他的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还警示我们世人:在现实中对于善者我们要随着他学,对于不善的人我们千万不要盲目的就想去影响改正别人。为什么呢?因为朋友够得上交情才能够去改正,“交浅不可言深”。像《论语》上就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朋友之间要建立的信任的关系,然后看到他的过失才劝告他,如果两个人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建立,你就去劝谏他,他还认为你是诽谤他,不能够接受,还和他结下了怨仇。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一心想当老师,想改正人思想的念头是非常不理智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修学,做学问重要的是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是看不到世间的过失、不明白世间的过失,而是即使看到了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污染了自己的清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把功力、心思、精力放在改正自己的过失上,所以看到别人过失怎么样呢?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因为别人的过失是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现在的人通常都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呢?就是因为眼睛盯到了别人的过失,口里讲的是别人的过失,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反省自己呢?我们人生的精力时间就是那么多,所以总是去看别人的过失、讲别人的过失就没有时间反省自己了。所以凡人、圣贤区分就在于:会不会学,善不善于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也有人说,在我们的人生中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胸前,而把写着自己的过失的这个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怎么看都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可是一低头就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正确的做法是把这两个包袱掉一个个儿,这样才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过失,而能及时的加于改正。</p> <p class="ql-bloc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三人也可以同指自己一人:自己是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p><p class="ql-block">三必有我师。除自己之外,那两个是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善人启发我,他的善心善行我有没有?有,永远保持,发扬光大;没有,要发心,要向他学习。那个恶人也给我做示现,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识,哪来的过失?过在自己。善心善行发不出来是自己的过,恶心恶行改不过来,是自己的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人,我们向他学习;恶人,我们改过自新。人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别人是我们一面镜子。看到别人过失立刻想到我有没有,造作过失的这个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识,我的善友,为什么?我看到的时候能够反省,我能得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飞是我们的老师,值得我们尊敬;秦桧也是我们的老师,也值得我们尊敬。岳飞教导后人尽忠报国;秦桧教人不要当汉奸。大家看到那个样子,不敢谋害忠臣,教育我们做人不要做坏事,做坏事像他那个下场。他们两个都是民族的老师。这就是善恶皆善,没有不善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桧这个教化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岳飞,岳飞教人尽忠报国,人家只是尊敬,真正尽忠报国的人并不多;秦桧教人不敢做坏事,人家看那个样子真的起了警觉心。两个都是民族的老师,从哪个角度去看,警示我们在这个世间生生世世要学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在这一天当中从早到晚,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是双层面。如果在双面都能得到好的学习,我们这一生的修行一定非常圆满,会节节上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才真正晓得善人恶人、顺境逆境都是磨炼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这个里面决定是平等,没有差别。这句话也提示我们世人:做人要禁得起考验、禁得起折磨,在人生中炼我们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及挫折磨难中修炼自己的平等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还特别强调世人:要多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可学之处。“三人”不只三个人,而是指多人。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复杂,各行各业都蕴藏着各种学问。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介入某行、不学习某行,如果乱发言,就会说外行话,轻则丢人,重则坏事。只有虚心的、广泛的向各方面学习,才能获得某一门类的入场券,有发言权。只有不骄、不狂、冷静地、谦虚地向各方面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才能进入知识殿堂,进入有知识的自由王国。</p> <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泛指,凡有人之处就一定有老师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此处的师是指有可学之处,有其自身的优长之处。不是说,他方方面面皆善皆美,皆可师。学其优长之处,且以其短缺之处作为自己的镜子,用以检查自己有无此类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小说到大,仔细想想,其实这也是一种情怀:天下皆师。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我们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事儿上磨,也得用心去琢磨。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我们不具备的善与美,考验的是我们是否有发现其良善的眼睛。一旦发现其不良不善,切记千万不要第一时间用道德去约束、评价、谴责他人,要知道道德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我们要做的第一时间应该是去照镜子,对照自己的类似不足而改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有一个女人,几年前经历了人生至暗时刻:爱人腿伤不能下地劳动;老人突然癌症晚期。三头两头医院诊治检查,女人无奈辞工;儿子突遇家庭变故,中考失利,自暴自弃,差点得了抑郁症;一时间家里鸡飞狗跳,死气沉沉。生活犹如一潭死水,全家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绝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女人身心疲惫,焦急万分。可依然对家庭不离不弃,照顾全家人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为了发泄对生活的不满激愤,女人开始在美篇里肆无惧惮、随心所欲的抒发内心感触,用文字疗养身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女人一筹莫展,迷茫失措时。在美篇结识了一位美篇达人“黄勇哲”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好老师。黄老师德高望重,热爱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把女人拉进了一个叫做“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女人犹如跌入了一个世外桃源。从群里认识了很多厚德载物、德才兼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大力推广传承圣贤教育的圣贤老师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才华横溢、菩提之心的黄老师每天为孩子们鼓励打气,严格要求家长们善心善举,以德服人;七十多岁的退伍老革命英雄黄金智老师,闲暇之余坚持写美篇,正能量满满跟群员互动;七十多岁的肖老师每天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为大家分享励志心德美图视频;功臣名就谦虚低调的星淇教授几年如一日,每天跟大家分享正能量语录、励志美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郭部长每天为孩子们分享励志美文,励志视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样一个温度有爱正能量满满,圣贤同行的读书会群,短短几个月,不仅女人秉性大变,每天朝气蓬勃、阳光自信。连她向来玩性十足,不爱学习的女儿也开始慎独自律,坚持每天笔记,作文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后来群里更多的家长开始坚持写美篇,相互鼓励,灵魂提升;帅气逼人,精灵古怪的七岁小良棵每天坚持阅读,抄写诗文;调皮可爱,慎独自律的双胞胎兄弟每天学习笔记雷打不动;长相甜美、伶牙俐齿的小女孩莹莹每天视频朗诵,声情并茂、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群里大家相鼓励支持,不分职业高低,不论英雄出身。大家取长补短,真诚交流。目标明确、思想统一: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圣贤教育、孝亲尊师。力争把各自的孩子短时间内都培养成德才兼备、责任担当的孝子贤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读书会群,人人都是学生,又都是老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习圣贤教育,培养孩子;孩子们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勤奋刻苦、慎独自律,值得我们更多家长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这段话告诉我们世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从别人身上总能找到自己认识不到的学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百六十五行,刚刚出状元。千万不要目空一切,以貌取人。做人要虔诚好问,学会赏识尊重周围的人;人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学习增长见识,知识改变命运;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做人一定要虚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最想启示世人: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会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会利用好我们的好奇心,学习一些更有用,更有价值的东西,让自己更好的成长。只有虚心的向别人请教,才会让自己更快的成长,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只有虚心的像身边的每一位有特长的人学习,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好学 吸取别人的优点,将别人缺点在自己身上改。也非常有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将别人缺点在自己身上改掉。虚心向别人求教,热爱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是警示我们世人: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无论是什么人,他们身上肯定有一些值得别人学习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仅仅关注别人的缺点,鸡蛋里挑骨头,要多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实当中有很多人好高骛远,他们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仗着自能看不起身边的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判别人的行为,自己却做不到,总是用严格的道德标准去约束别人。这些人就无法发现身边的人的优点,他总是以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自己是在社会当中是什么身份,有多大的权利一定要学会放低姿态。在马路上扫大街的清洁工人,我们要学习他的勤劳精神,把自己关在屋里潜心研究学术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基层社会为这个社会默默无闻做出贡献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有些人,总是太过于夜郎自大,自负自满。古往今来,真正做学问的人,都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对知识的追求,不耻下问,不恃才傲物,不骄傲自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俗语警示世人:我们常常耻笑他人的孤陋寡闻,知识浅薄,殊不知当我们在耻笑他人的时候,也是在耻笑自己。一个谦虚向上的人,在人家眼里,任何人,都是自己成长路上的老师。“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之。”人生路漫漫,谁不是在失败中成长,在挫折里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好的习惯我们可以学习发扬,坏的毛病我们要防微杜渐。要想让自己更好的历练成长,必须放低姿态,谦卑,不耻下问。见人之善而学之,是一种好学的谦虚精神;对于不善者,避而远之,以此引以为戒,这是一种修养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贤人见其道理,而识之大处;奸佞者,而识之小处!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无人匹及,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回头才会发现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或者是站在房顶上的山羊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稻穗因为成熟而低头弯腰,真正有才华者,才懂得什么是:满招损,谦受益?富兰克林也说过:“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所有的伟大,都离不开淳朴和谦逊。别总夜郎自大,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只是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有德馨的人,他们从不鼓吹,为人更低调谦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做自己的人生坐标。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知识才会越学越广。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其实是说每个人都是 独一无二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不足,再不堪的人也会有亮光。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嘲笑哪一个人,因为他的身上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加强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习其善、诫之其恶、与人为善,多向同事学习;提高自己的眼界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修身养性,度己度人,有个好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位家庭主妇,闲暇之余热爱写作。三年前我的人生经历了人生至暗时刻,幸好美篇里遇到了德高望重的黄勇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经老师推荐,进了读书会群。老师每天苦口婆心。教育我们为人父母一定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圣贤教育,孝亲尊师。每天严格要求我们家长多反思多学习,多取长补短提升自己。努力把我们的孩子都培养成孝子贤孙,将来做社会栋梁,为伟大祖国争光出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跟老师学习半年时间:自己思维、格局、眼界、见识在不断提升,两个孩子也越变越好,乖巧懂事,家庭和睦,夫妻同心。本人现在每天都跟诸多圣贤老师学习传统文化,写作纯属修身养心,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文化有限,写作水平一般,文章如有不妥之处或言语不妥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当然更乐意接受大家的指导建议。身为老百姓,也只想写我们老百姓的话事,悟我们老百姓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首先要从做什么样的父母做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望更多愿为孩子们成长路上,学圣贤教育的家长们。我们在美篇鼓励共勉,取长补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广圣贤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余生愿跟诸多圣贤老师们一路同行,做好父母榜样,共筑美好生活,为孩子们在成才路上添砖加瓦,助一臂之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