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谨以此美篇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向党领导和缔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96周年献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社科院是一所具有深厚红色基因的科研单位,不仅是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红色文献,而且最初的创建工作都是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八路、老地下党员担任的,因此其国家和市政府智囊团的定位以及服务决策的历史使命,都隐藏在这些红色基因当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是在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基础上,合并了上海政法和经济类的主要高校图书馆而成。据统计,仅民国之前的中文红色文献,馆藏就有1600余种,近2000册,一些珍稀文献如陈望道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国第12本),杨明斋1924年所著的《评中西文化观》,1930年李达签名本《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等,数量不多,但极其珍贵,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上千册外文红色文献,如1906年版本Capital: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1928年出版的《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全集》等,为了进一步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红色珍稀文献,我馆组织力量编写了《红色珍稀文献提要》,精选100本红色文献进行介绍,即将于年内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社会科学院红色基因的另一个方面,是自建院以来老红军等离休干部有200多人。从最早1925年入党的潘念之,到一起参加长征的雷经天和李培南,从策反英杰王亚文到先后见证南京国民政府兴亡的黄逸峰和陈修良;从学生地下党夏禹龙到学者革命家沈志远和李亚农……他们是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从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到80年代上海的改革开放,这些革命家上马能革命,解甲尚学术,他们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终身的追求,成为践行中国梦最早的一批实践者。他们中有不少著作和资料,被我馆精心保存,与红色文献一道成为我馆最重要的特色馆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这些解甲归学的专家学者外,还有一批人在建国后继续披甲在阵,戎马一生,为保卫国家安全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我军将士们。他们与我院的革命者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忠实信徒,是这些思想的实践者。我们也希望能够保存他们革命资料,丰富我院红色文献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有心人指引下,我们有幸结识红军后代联谊会上海分会的领导和骨干们,他们积极支持我馆红色文献库建设,将其父辈的有关资料,通过各个渠道转交到我馆来。仅仅半年左右时间,即收集了300多人的资料,近2000件。计有书籍1200本,报纸刊物60多份,光碟10多份,资料30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手稿5份,照片160张,实物50件,书画33件。各色各样,蔚为大观,仅少将以上资料,就超过130人,其中有6位是元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馆根据这些资料,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信件、手稿、书画、照片、书籍、画传和纪念册、任命书以及特色资料等,印成此册,旨在宣传和展示我馆红色馆藏,吸引更多的红色资料捐献过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征集到更多红色资料后,我馆将主要从事以下相关工作,1、编撰三本红色故事书,分别是《百个红色革命故事》《百个红色家风故事》《百个红色斗争故事》,2、与有关部门合作,组建红色故事团,进社区和学校讲红色故事;3、与中马所合作,打造尚社苑红色阅读空间。这些工作将把研究工作和传承工作相结合,大力宣传上海红色文化,为深化我院红色基因和为建军百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钱运春</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3月1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本文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原馆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2007年间,上海和南京、合肥、金寨县,江西井冈山、河南新县、福州等地的红军后代先后登门看望了部分健在的老红军,敬请他们讲述红色故事,留下宝贵题词。老前辈们当场认真仔细地在这面庄严的五星红旗上一一签名题词(见上二图)。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老红军战士、共和国的功臣已经先后离开了我们,然而他们留下的墨宝、语重心长的教诲,他们的家国情怀,赤胆忠心,将永远激励人心,照亮前程。十四位老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名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一方面军老战士:杨衍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二方面军老战士:严成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向守志,蒲国恩,高思明,李先忠,宋云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二十五军老战士:詹大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西路军老战士:王泉媛(女),罗明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方三年游击队红军老战士:熊兆仁,王直,黄光奎,李道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9月6日,上海最后一位老红军李宏业为本次社科院收集红色特色文献工作写下珍贵题词。半年后本书出版之时,李老已经驾鹤西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10月,新四军老战士徐世平海军中将为本书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11月,八路军老战士姜德仲为本书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四图为红军后代联谊会上海分会的领导和同志们积极配合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工作,在去年九月以后上海疫情期间,抓紧时间联络广大红军后代,征集到大批珍贵的红色文献资料,分批送到上海社科院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为2021年落成的上海东方绿舟“红军足迹纪念园”中的红军纪念墙,“红军万岁”四字由老红军、开国将军向守志生前所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在后面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日,我终于拿到了还散发着新鲜油墨香味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红色特色文献精选》,一页页翻看,一字字品读,心潮澎湃,深深震撼。这哪里是一本书,我分明从书中“听”到长征路上军号声声,“看”到流金岁月军旗猎猎。苦难辉煌写史诗,热血丹心照汗青!这些凝聚着中国革命微观史迹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实物,有的是全国各地的老红军和子女、孙辈几代人珍藏了七八十年的无价之宝,有的是近年由党史军史专家、革命后代整理编辑出版的红军传记、开国将帅回忆录等。如今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征集,由后代们无偿捐献给国家,研究历史,积淀文化。凝聚力量,以为后继。中华奋斗,复兴伟业。历史实证,弥足珍贵。这是党和国家的红色记忆,是革命家族的荣誉,亦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说在中共百年史,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十六年建军史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书中有限的资料,仅仅是撷取其中的片片浪花,但我们有理由坚信,这本书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武装力量红军送上的一份崇高礼赞,书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出版本身,那就是凝聚中国共产党还原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文化力量,就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将像大江东去,滔天巨浪,势不可挡,一泻千里。为此作为退役军人和红色资料收藏、整理、捐献者之一,我和我的家人,和无数热爱红色历史文化的人们一起,向英雄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共地下党前辈致以崇高的敬礼!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及图书馆的革命前辈、领导、专家、学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选取书中三分之一内容(因篇幅所限,未能全部展示书中内页)编成此美篇发布,希望更多的人知晓,将来有机会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钱运春馆长在《前言》里说,“在征集到更多红色资料后,我馆将主要编撰三本红色故事书,分别是《百个红色革命故事》《百个红色家风故事》《百个红色斗争故事》……这些工作将把研究工作和传承工作相结合,大力宣传上海红色文化,为深化我院红色基因和为建军百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更大的目标在前面,更多的工作在后面。革命前辈为人民留下了江山,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什么?这一严肃课题,等待我们用行动回答。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愿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加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月桂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6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