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十三章有感

渝州书生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原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宠辱:荣宠和侮辱。</p><p class="ql-block">②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p><p class="ql-block">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p><p class="ql-block">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p><p class="ql-block">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一生下来就会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和呵护,自然毫无忧虑。成年后我们踏上了社会,一切将由自己去处理,自然也就有了不少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人们常用“一帆风顺”来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既然将人生称之为“漫漫人生路”,是路就必然会有坎坷、起伏与弯曲。</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十三章里提出了“宠辱”、“吾身”、“托天下”等概念,颇有深意。是宠辱若惊,还是宠辱无惊,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取决于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修养。</p><p class="ql-block"> 人们天生具有自私的心理,这是与生俱来的。然而我们自幼在家庭的教育中就开始学习克制自己,并不断地接受各种道德观念以克服自身的弱点,让我们适应社会、适应与人相处。在这过程中,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一样,也就导致了每个人的人生观自然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几十年的经历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假如我们过于患得患失,如老子所说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那样将会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是宠辱若惊,还是宠辱无惊,其实这是一个心态问题。我记得古希腊哲学家辛尼加曾说过:“一个人痛苦的程度得由他对痛苦的信念来决定。”这句话稍微有点拗口,说白了就是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去看待它,你觉得很痛苦,它就很痛苦,你觉得它无所谓也就无所谓了。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来是不一样的。人们在思想上把某些利益得失看得太重,才会宠辱若惊。如果我们并不看重那些东西,自然就能置之度外了。其实财富、名利、地位等等身外的一切的东西原本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都是人们赋予了它的某种意义,它才有了意义。我们越是看重它,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就会越重。因此如何看待它们,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观念。</p><p class="ql-block"> 人们要生存的确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当物质能满足生存以后,人们又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贪婪的欲望,患寡不患多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占有欲望无止境地驱使人们永不知足,然而这种过重的欲望往往会让人迷失自己,蒙蔽住自己的双眼,做出许多错误的事情,最后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那个曾经受到一些重庆人称赞的某某人就是如此,他在重庆期间的确做了不少的好事,但在我的眼里,他做的那些事情不过是在作秀,都是为了他自己上位做铺垫。然而他那无止境的权力欲望最终导致了他倒台。按他的智商和学识原本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正是贪婪的欲望让他自己把自己推向了失败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假如我们过于看重利益的得失,就不能淡泊,更不能明志,自然也不可能宁静而致远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尽量减少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淡泊名利。儒、释、道以及其他各种宗教学说都一再反复劝慰人们切勿看重身外之物,克服人类贪婪的占有欲望。人类所有错误都是因为贪婪而导致的,为此所有的宗教在这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学说以告诫人们。</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有了很重的欲望,就会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终日宠辱若惊,处处患得患失,那岂不活得太累了?人世间许许多多的事情原本无定数,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然而事物的发展会因各种原因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无论我们主观上怎样努力,却往往不能够尽遂人愿。许许多多的东西并不是你想要就能够得到的,并不是你没有努力,也不是你做得不够好,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尽人事以听天命,我们只要主观上努力去把事情做好,这就足够了,至于任何结果我们都要坦然接受。不要去患得患失,更不要去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人们正因为过于注重自身,才会患得患失,假如我们能够将自身置之度外,也就无所谓了。细细想来,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这样去做,真正能够将自己置之度外,那就可以做到宠辱无惊了。当然那些把最大的利益放在心里的人,也就是能担当大事的人,他们是很高尚的人。我们普通百姓则可以尽量将人世间的利益尽量看得淡一些,让自己活得更加轻松一些。</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第十二章里,我说了那句“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的话。我们细细地思量一下,我们除了自己的身体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后天得到的,而且原本也不属于我们的。当我们离开人世间时,谁也带不走一根纱,那我们又何必将那些身外之物看得那么重呢? 我们普通百姓不可能“可托天下”,却可以独善其身保得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我把《道德经》各章节反复阅读过,第十三章也是多次阅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也是感到许多话要说,却始终感到自己才疏学浅,说出来的并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想法,我相信朋友们在阅读了十三章以后一定比我理解得更加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