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之知青岁月 节选 赶场天

程伟光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div> ——题记</div> 送走幺弟后,因所有的积蓄都赔了狗钱,四个包包一样重,一屁股两肋巴。连续两个赶场天,都只能留在队上,挑粪水上山浇包谷。红火大太阳下,打着光咚咚,爬坡上坎,一趟又一趟,好不容易盼到歇稍,遥望回龙场,吞下嘴巴头的清口水。用汗巾擦一把满身的汗,我心里打着小九九:明朝又是一个赶场天,妈妈的信应该到公社了吧,无论如何也该去赶场、收信、打牙祭了。 回龙场位于犀牛山和聚贤山交汇的回龙坳上,站在场口就能俯瞰回龙坝。场上有商铺、肉铺、铁铺、饭店、药店、旅馆、理发店、裁缝铺、杂卖场等等,回龙公社和回龙中学也夹杂在这林林总总、一应俱全中。我嗯五星四队赶上罗区场40里、赶孝儿区场30里、赶回龙场只有5里,所以,赶回龙场是首选。 (在建新大队仰望早已面目全非的回龙场) (这条后来修的、把回龙坝一分为二的、笔直的路,尽头就是回龙场) 农历每月的逢五逢十,是回龙场的赶场天。这一天,十里八乡的社员们天不见亮就背着背篼出门赶场,或以物易物、或购买菜种、盐巴、煤油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小伙子、大姑娘们更是收拾打扮、呼朋唤友,跟在媒婆后面去场上相亲。知青们把赶场天当成法定的休息日,放假一天,纵情玩乐。收家书、聚好友、扇盒盒、冲壳子、喝小酒、拈闪闪、打牙祭。<div><br></div><div>收到了信也就收到了钱、收到了爱。我从公社喜滋滋地出来,迎面碰上聚贤大队的苗儿、何七、健全、进社和秧田大队的大毛等知青,兄弟伙些一个二个像打了鸡血、满面潮红、雄赳赳的。毛烟燃起,青烟缭绕中进社迫不及待地趴在我耳边说:“哥,今天有搞,我嗯刚才把邮递员的大狼狗打了,余裁缝找人去山下河沟头收拾去了,一哈儿等斗吃嘎嘎!”进社兴奋地露出了后槽牙,而我的心却“咯噔”一下。</div><div><br></div><div>珙县隶属宜宾地区,下辖巡场、底洞、孝儿、上罗、洛表五个区。从自贡寄出一封信,第二天火车到巡场区;第三天巡场区汽车到上罗区;第四天上罗区邮递员步行40里送达公社。还要等到赶场天,才能到我嗯手中。邮递员姓黄,又黑又高又廋、憨厚老实、少言寡语、光棍一根。听说也是打过中印反击战的复退军人,因为在战场上伤了左手,作为残疾复退军人安置在上罗区邮政所。我每次赶场最希望看到的人就是老黄,是他给我带来慈祥父母无尽的牵挂和浓浓的爱,还有同学们的深情问候和热情鼓励。但凡赶场天,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只要一见到高出人群一头的老黄,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喊叫:“老黄,有信吗?”而老黄也总会用手把大大的邮包高举过头,扯起沙哑的嗓音大声地回答:“有、有!”老黄从没让我失望过。</div> 老黄的狗高大威猛、身黄背黑、尖牙利齿、、凶恶无比,据说是县公安局的退役功勋狼犬,光棍老黄视其如子,取名为“二黄”。<div>刚下乡时,第一次赶回龙场,在拥挤的人流中与老黄、“二黄”擦肩而过。老黄毫不起眼,倒是紧跟着老黄一声不吭的“二黄”实实在在地吓了我一大跳。我从小就喜欢狗,但在穷得连狗都养不起的山乡,能见到比一般土狗大一倍的“二黄”,简直是过目难忘,惊叹不已。从此也对土得掉渣的老黄高看三分。</div> 地不养人,食不果腹。饥寒自知,以命求生。敢问天下插队知青:谁没跳过“丰收舞”乃至“偷鸡摸狗”!其实,兄弟伙些早就打起了“二黄”的主意,商量了好几种办法准备收拾“二黄”,但因老黄和“二黄”在场上几乎形影不离,即使短时分开,两三个人又根本不是“二黄”的对手,还差点被这条功勋警犬反伤,几次下手未果。再加上我数次以收信事大为由,据理相劝,这件事就被搁了下来。一晃一年多都过去了,万万没想到“二黄”还是惨死于兄弟伙之手。听进社说,仍是采用关起门打狗的办法,诱进屋内,套索封喉,七手八脚一哄而上,“二黄”最终死于条凳、锄头、扁担、菜刀、匕首之下。 (苗儿、大毛和我)<div><br></div><div>中午时分,赶场的人逐渐散去。刚才还人流如织、热闹喧哗、熙熙攘攘的回龙场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们聚在余裁缝的店铺里打着“千分”、“拱猪”,吞着清口水,等着吃狗肉嘎嘎。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夏天吃狗肉,也不怕着“关到”!</div><div><br></div><div>“二黄,走啰!”、“二黄,回家啦!““有哪个看斗我家的二黄?”嘶哑的嗓音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老黄在场上转着圈地呼喊着,苦苦找寻他的“二黄”。兄弟伙面面相觑,我不敢直视老黄的眼睛,却又忍不住瞟了一眼老黄的背影,突然发现不到40岁的老黄背已经开始驼了。</div> 一顿狗肉席,两瓶蔗皮酒,整得大家都有点二麻二麻的。不知内情的老余裁缝亲自下厨,炖的狗肉麻辣鲜香、酥糯嫩滑,不愧为“回龙狗肉第一勺”。小余裁缝跟我们岁数差不多,长得白白胖胖的,接着酒劲,又把他在给大姑娘、小媳妇量体裁衣时如何撩逗别人的真人真事拿出来眼气兄弟伙,听得大家津津有味、口水滴哆。看着得意忘形、眉飞色舞、唾沫飞溅的余胖子,我正暗想,这家伙可能忘了饭前就跟我约好,饭后教他三大步上篮的事。四目相对,小余裁缝一拍额头:“走,打篮球去,巴适的龙门阵多得很,干夜饭时再摆!”<div><div><br></div><div>全回龙坝唯一的篮球场建在回龙中学操场内,这里也是公社偶尔放一次流动电影的场地。</div><div>别看小余裁缝长得白白胖胖、一身肥肉、有点哈戳戳的。却正好映正了那句话:面带猪像,心头嘹亮。简单地教给他几个上篮动作,一学就会。还热炒热卖的要打比赛。我们刚好9个人,分成三帮,打半场三人赛,输者背向篮板,被砸“木偶偶”,还要离场待赛。当然,挨砸最多的也非余胖子莫属。烈日下,几十分钟下来,随着肚中酒化成汗水滴落球场,人也脚耙手软了。大家都躲在蓝架下歇稍,精力旺盛的苗儿却在球场上赤膊上阵,操起了“扁卦”。</div></div> (改名、扩建后的下罗中学操场,当年余裁缝断腿的现场)<div><br></div><div>争强好胜的余胖子站起身来,要跟苗儿比划比划。俩哥们一商量,认为“抢手”过招,容易伤人;比试摔跤,谁的背先下地为输。苗儿从小习武,生性好斗,是自贡知青中的打架好手,但体重至少比余胖子少30斤左右。两人往球场中一站,立马看出不是一个级别。果然,刚一搭肩,苗儿就稀里糊涂地摔了一个仰翻叉,余胖子还趁势来了个“十字锁”,150斤的一大坨肥肉覆盖下去,把苗儿遮掩的不知去向。“服不服?”余胖子压着苗儿哈哈大笑,“不服!”苗儿在下面闷声闷气的回答。同为聚贤大队的何七、健全、进社他们拉开胖子,扶起苗儿。“再来,老子不相信整你不赢,说好的三打二胜!”灰包狗舔的苗儿脸青白黑、气喘嘘嘘地说道。“来就来,老子还怕你呀!”余胖子有点牛哄哄的,看都不看苗儿。没等胖子拉开架势,苗儿就一藏头冲了过去,双手箍斗胖子的腰,一使劲把胖子抱了起来,右脚膝盖顺势用力一甩,重重地顶在胖子悬空的左大腿上。只听胖子“啊”的一声,整个人都瘫软在苗儿身上,苗儿扛不住,借势把余胖子仰面放在球场上。</div><div><br></div><div>“苗儿赢了!”大家高兴地跑过去,边跳边与苗儿击掌。不对!我回头一看,余胖子还四仰八叉、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我们围了上去。只见胖子脸色发青、双眼紧闭。苗儿蹲下身,“胖子、胖子!”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脸,没动静、没应答、没知觉。“死了!”苗儿吓得往后一倒坐。我也大吃一惊,连忙用手探了探胖子的鼻息,按了按胖子的脉搏,冲着眼巴巴望着我的苗儿摇摇头说:“没事!”“死不了,来,兄弟伙,把他扶起来!”“先不忙...”我话还没出口,何七的手已搭在胖子的左膝盖下,其他的人也纷纷出手,想把胖子抬起来。“放手、快放手!”何七大声喊道。他明显感到捧在手里的胖子的左脚软绵绵、耙叽叽的,余胖子的左大腿中部外側鼓起一个大包。何七轻轻地把胖子的左腿放在地上,穿着解放鞋的左脚却吓人的、不规则的倒向双腿内側。顿时,大家都吓傻了。胖子随身带来的两个小兄弟哭喊着回去找大人了。</div><div><br></div><div>余胖子的爸妈、还有些街坊邻居赶到学校球场,他妈一看儿子倒在地上一动不动,还没哭出来就昏了过去。见过世面的老余裁缝摸着儿子腿上的大包,铁青着脸,咬牙切齿地扭头盯着我们,从口中蹦出七个字:“咋回事,哪个干的?”“余伯,是我,我嗯比摔跤,不小心。”苗儿不敢看老余裁缝的眼睛,低着头,承认了。大家也七嘴八舌地帮苗儿作证。醒过来的小余裁缝,也望着他老汉,点点头,说了声:“痛!”我着急地对老余说:“余师傅,先救人要紧,其它的以后说,要的不!”老余看着地上儿子,长叹一声,站起身来。吩咐家人和邻居把小余的妈妈扶回去,顺便去下门板、拿楠竹扁担、绳索、锯子等。老余用锯子把楠竹扁担锯成几节,用绳索固定在左大腿起包处,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胖子抬上门板,再用绳索固定。老余裁缝对我们说“公社没卫生所、上罗区医院40多里路,只有麻烦几个知青兄弟帮忙把我儿抬到山下的建新三队,我嗯去找王太医!”</div> (现在是乡有卫生所、村有卫生室,这是我嗯大队的卫生室) 我早听队上的沐芸姐说过,建新大队有个70多岁的王姓老中医,除治各种疑难杂症外,正骨是行内的顶尖高手,保证手到骨正。有次余兴贵在邻县筠连失手,右手桡骨、尺骨被打断,就是回来找的建新王太医,不出三月,康复如初。我与余胖子不是太熟,但真替苗儿高兴。在抬着胖子去王太医家的路上,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了苗儿,让他尽快筹钱,抓紧医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为前途着想,尽量不要造成更大的影响。<div><br></div><div>我们把小余裁缝抬到王太医家时,天已擦黑。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王太医仔细查看了小余裁缝的伤情后,看在与余裁缝是老熟人,答应收留、观察、救治。余裁缝把苗儿留下来,让大家再去他家吃中午剩下的狗肉。看着躺在门板上不停嗔唤的小余裁缝,兄弟伙摇摇头,谢过余裁缝,挥手告别,个回个的家,个啃个的耙红苕。</div> (回龙场啊,插队两年多的时间,发生过多少能摆、不能摆的龙门阵!) 后来听说:<div>邮递员老黄再没来过回龙场。</div><div><br><div>建新王太医并没有正好小余裁缝的股骨,胖子先后辗转去了</div><div>上罗区医院和珙县县医院。</div><div><br><div>苗儿的母亲几次带钱到回龙、上罗、珙县“敷汤药”。</div><div><br></div><div>公社对“断腿事故”没做任何处理。</div><div><br></div><div>1978年知青大返城,由于公社武装部何部长与余家关系不错,硬卡着不让苗儿回城,直到苗儿的母亲再次带赔付款来回龙,才勉强放行。</div><div><br></div><div>此后,回龙场上再也没有余胖子,而多了一个十里八乡、远近闻名、手艺精湛的瘸子裁缝。</div><div><br></div><div>2014年重返回龙坝,乱七八糟的小楼房、水泥路替代了青瓦串架房、整洁石板路。瘸子裁缝一家早已不知去向。</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