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奈 良</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图/文 周密</span></p> 盛年不再,倏忽此生;京城奈良,不见而终……<br> 走进奈良,你还是会发现她与京都有细枝末节上的差异。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她们之间的差别,也说不出哪个更加别具风韵。无论你身处人间仙境般的若草山,还是与随处可见的小鹿亲密接触,这座千年古都随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毫无违和感。<br> 这号称与京都“双都辉耀”的奈良啊!因凌晨的低温而凝成的露珠附在若草山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每一株草上。日出,微弱的光束温柔地透过露珠,折射入小鹿的明眸,难怪听说生活在若草山上的小鹿会更加的温柔呢,原来是目睹了这世上最自然最美好的事物! 从奈良站出来,穿过一条商业街,经过蓝天白云下是一汪静静的碧水走不多远就是奈良公园。说他是个公园,倒不像是个公园,就是一块开放式的坡地。若草山、东大寺、兴福寺、 春日大社、博物馆等名胜古迹大都在这里。<br> “三笠山顶上,想有皎月圆”,晁衡在诗里提到的“三笠山”就是今天的若草山,因为三山相叠,呈现三重斗笠形,俗称“三笠山”。三山相叠的草坪山,山坡上种满了樱花树,站在山顶,整个奈良盆地尽收眼底。<br> “阿倍当年思奈良,至今三笠草微黄。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阿倍仲麻吕当年作为大化革新后的遣唐使在唐五十余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与李白、王维相交甚厚。并在朝廷备受厚遇,官至客卿,荣达公爵。传闻他在归国的海上遭遇海难,李白还专门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来纪念他,后来证明只是一个乌龙。 <p class="ql-block">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奈良真是鹿的天堂。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世外桃源,奈良大概就是这些鹿儿的桃花源,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穿街走巷、撒欢卖萌。奈良人认为鹿是神的使者,身份神圣而尊贵。因此,对待这些降落凡尘的精灵们格外友好,从此奈良成了鹿儿们的乐园。青青若草山,春日社等随处看见这些精灵们,走在奈良公园,你仿佛来到了梦里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 你且逛吧,鹿群悠闲地经过你身边,若你手里拿着吃的东西,它们则会围上来,涎皮涎脸地追逐着你,扯着你的衣角,你若面对它,它便朝着你作揖,你若背对它,它便轻轻地顶你,找你讨要,机灵可爱得很。完全不像峨眉山的猴哥那样明火执仗的强打恶要。</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奈良的街头,到处是提醒人们小心避让鹿儿的标识物!从这里就看得出这里的人们对这些鹿儿们的喜爱和呵护。在1300年前藤原氏守护神骑着白鹿来到现今的奈良,日本迁都奈良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存在于这里了,代代繁衍至今。因此鹿在这里被称为神的使者,据说现在仍然存在后脚有白毛的鹿,奈良人相信它们是神的使者的后代,看见的人会获得好运。好运不好运就不得而知了,我们是没有遇到,主要原因还是怕鹿力大仙发起脾气,撅蹄子的话就遭不住了。来日本之前我们就看了足够多的攻略,知道景区的鹿仙贝卖得非常贵,50日元才几片。来日本之前,我们去中百超市买了好多“蛋杏圆”。备足了给鹿儿的口粮。有了这些“买路钱”,女儿的屁股后面始终紧紧地跟着一大群鹿儿,找她讨食。这份强烈的满足感,着实让其他的游客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春日大社依春日山而建,周围被苍翠秀丽的植被所环抱着,由于这里是日本神道教的祭祀场所,所以自古以来禁止砍伐,当你行走在神道上,满目望去皆是参天的大树和透过茂密的枝条叶缝中射下来的光影。一座座佛塔和铺满青苔的怪石点缀在神道两旁。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古意。一路前行,不时会有活泼可爱的小鹿来到你身边。树林中,还有一座鹿苑,应该是奈良鹿儿们的大本营。参道上壮观的石灯笼右转后前行便到了一个小十字路口,迎面是一只蹲坐的石鹿,前方是神社都有的洗手池,可以在这里净手准备参拜,以示对神祇的敬意。</p> 奈良时代的平城京承载了藤原家族的荣辱悲欢。无论是作为政治还是文化中心,她如大唐盛世般的神都洛阳与长安,始终和京都一起,扮演着琴瑟和鸣、交相辉映的角色。平城京的市政建设上也是模仿大周神都洛阳建造的,她仿着洛阳城平地而起。宫城之内建有许多宏伟而优美的宫殿。宫城四周有宫门,朱雀门,朱雀大道。大道东侧为左京,西侧为右京,左右两京街道如棋盘,纵横道路相交。整个城市的结构划一,布局严整。奈良时代的建筑水平,无疑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飞檐、斗拱、榫卯结构……处处都流露出唐风古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br> 奈良的文化与佛教的传播和繁荣密切相关。在平城京时代,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和推崇。 这座庞大的东大寺就是奈良佛寺典型的代表。走进东大寺的时候,看着这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最大的木结构建筑,还有大殿里坐着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卢舍那坐佛,低眉垂眼俯瞰众生。四周庄严肃穆的金刚,怒目而视着守护着他。一瞬间,油然而生的是久慕未见的悲喜交加,感觉倾尽毕生所学却道不出一句的诗文,是泼尽人间颜色也无法绘出的画卷、是吟唱世界所有音符也谱不出的乐章……我们这些蝼蚁们,尘土们,草芥们。无论你是否爱着恨着,聚了散了,取了舍了……他便只是这样看着,看善男信女如川流般,做着命运的不二之臣,踏入一扇扇欲罢不能的罗生门,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僧侣在寺庙的后院虔诚地祷告与祭祀,不知道他是在告慰那些在天的亡灵?还是祈求未知的前程? 提到佛教在奈良的传播,就不得不提到一代律宗大师——鉴真大师!大师少年时在洛阳白马寺学习佛经7年,学成后返回扬州大明寺讲经传法,普渡众生。30年里,受他法戒者有数万之众。<div> 从奈良车站走出来就看见一个头戴斗笠的托钵僧人的青铜立像,好像与旁边繁华的商业街有点格格不入。女儿问我是这是谁?我想当然地回答是鉴真大师,结果好像并不是他。<div><div> 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日本。但是当时的日本僧人却因执戒不严,娶妻生子还有吃喝淫乐……恰在此时,日本的两位僧人荣睿和普照跟随遣唐使来华,他们素闻鉴真大师的高义,对大和尚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当即二人表示,日本佛法承自大唐,但无授戒传法之人。邀请鉴真东渡传教授戒。此时的大师年过五十,早已名满天下,受万人敬仰。他完全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往孤悬海外的异国他乡。但是大师说“贵国赠送给大唐的一领袈裟上秀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我深以为然,我愿东渡扶桑……</div><div> 相比较玄奘西行的合法性,鉴真的东渡更像“偷渡”。因为当时的朝廷规定违令出海者要严惩。历经千难万险,五次失败后,鉴真方才东渡成功。从此将佛教授戒制度传到了日本。鉴真大师在奈良十余年里不仅弘扬佛法、规整戒律,还将唐朝的医学、文学、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文化知识以及制糖、缝纫、豆制品等技术带到了日本。他所做的,绝不仅仅是佛教传播这么简单。自大师之后,京都与奈良便仿长安洛阳之制而开启兴建。直至今日,才能留存给后人世间最大的“唐城”。</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的鉴真76岁圆寂于奈良招提寺。弟子们为他制作了一座坐像。世代供奉,香火不绝……唐招提寺内,古色古香、清净雅致的仿唐式寺院建筑使人们仿佛回到了盛唐时期的江南寺院。寺院开山堂内的鉴真大师干漆夹纻造像,盘腿而坐,双手结印,面目凝重,双眸紧闭。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回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千年之后,奈良的卢舍那在微笑着,洛阳龙门的卢舍那也微笑着……微笑着俯瞰芸芸,只有众生往来熙熙攘攘!我突然发现,微笑原来是世人通用的表情。亘古流传不曾改变。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p> 短暂的奈良之行如惊鸿一瞥,似白驹过隙。这里随处可见星星点点的古刹佛塔、参天的青苔古树,还有闲庭信步的小鹿。构成了一幅奈良独有的人文与历史的画卷。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在若草山的小径,随处可见的都是这些别致的院落和满园关不住的风情。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微笑、摸到了诗人的心跳。 零零散散也写了不少游记,游记这种东西实在是一种奇怪的文体。它写实抒怀有感而发。要问我写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留住自己的记忆备忘?还是为了日后公开?<br> 钱钟书就在《围城》里讽刺过文人写日记的目的是一种表演作秀的日记,我们现在叫他“凡尔赛”!这样的文字很难说其中有什么真实性的成分,大都是经过了作者的臆想和美化。我想我写游记的目的,应该是回忆的一种形式吧!希望它成为我的心灵的倾诉,成为我心路历程的记录仪。我理解的,这样的文字才是真正我想要去认真对待的文字的载体。<br> 每个人心中是不是依旧有不能随意对别人讲起的故事,也有很多想与人分享的历程。送别了哪个远渡重洋,在不同时间的差值里等谁梦醒,踏破山川却辗转思念,微醺时流着泪也说不出口的呓语。明明是炎夏的奈良,怎么如今想来却有种时有微凉只是风,开门小立月明中的浅薄记忆。过去也就过去罢,我并非不快乐,大抵是想起了以前更加惬意的时候,遗憾罢了。<br> 希望将来还能在冬日的奈良里,有机会能与你在倚水园里赏庭品茶,不知道奔跑在雪地里的鹿群会不会感受到寒冷,瑟瑟发抖,也不知道这平安之京的冬天是不是也像人一样,白极了,便有张泫泪欲泣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