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随缘

<p class="ql-block">6月25日上午,我院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化德县秋灵沟红色教育基地——北京军区守备一师戍边纪念馆,学习当年官兵们扎根边疆、守卫边疆,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干枝梅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4年,原守备一师数万名官兵进驻秋灵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住窝棚、修工事,担负着守卫首都北大门的重任,官兵以高原根深耐寒、不畏风沙的干枝梅来形容自己,所以就有了受到全军嘉奖的干枝梅精神。</p> <p class="ql-block">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上世纪60年代,苏联领导人逐渐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争霸体系中,试图控制我内政外交,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不断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1979年3月,中央军委通报表彰了守备一师党委“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准备打仗”的先进事迹,全军深入开展了向守备一师学习活动。守备一师的精神,被提炼概括为“干枝梅精神”,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摄制了新闻纪录片《干枝梅颂》,连续播出后,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纪录片主题歌“干枝梅啊干枝梅”唱红全师。干枝梅是生长在内蒙草原的一种野草花,形似梅花,根深耐寒,不惧风暴,生命力极强,春夏朵满枝桠、生机盎然,严冬傲霜斗雪,枝干叶落花不落,成为边疆一道独特的风景。干枝梅的品格,正是守备一师精神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1978年1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同志作了批示。接着新华社资深记者阎吾深入守备一师采写的《戎马边疆创业歌》在新华社发出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各省市报都是整版刊登。全国媒体掀起了宣传守备一师的高潮。遵照华主席指示,总政总参派出联合调查组写出调查报告,随即,中央军委于1979年3月27日发出通报,在全军进行表彰,并号召全军各级党委“努力学习北京军区守备一师党委忘我的工作精神,崇高的革命情操,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的可贵品德。”</p> <p class="ql-block">守备一师官兵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北京军区及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75年开始,守备一师已被北京军区党委作为突出典型宣传。由新华社驻军区记者叶旭林深入守备一师采写的《一个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准备打仗的好班子》的文章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登后,引起了时任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华国锋等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守备一师奉命进驻化德县秋灵沟地区,这里人烟稀少,水源奇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六月刚化雪,九月又结冰”“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补”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师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官兵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阵地就是我的家,时时刻刻准备打!”为战斗口号,经过艰苦奋斗,硬是把这片不毛之地建成了戍边御敌的钢铁阵地,守备一师官兵不仅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守备一师官兵来自祖国各地,有的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就连当年新入伍的小战士现在也已经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了,但是他们对秋灵沟第二故乡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冲淡,反而越来越浓,这里的环境虽然恶劣,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这里毕竟是他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流过汗、流过血、留下过青春年华,有的官兵甚至把宝贵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这里。2007年,原守备一师太原籍老兵回到曾经战斗过的秋灵沟,竖起了一座纪念碑,曾任守备一师师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邱金凯中将题写了“干枝梅精神永存”的碑文。此后守备一师的部分官兵多次回到这里,追忆战斗年华,接受精神洗礼。他们自筹资金为这里的贫困群众捐款捐物,为当地的学校学生奉献爱心。干枝梅精神就这样用另一种方式在传递着、延续着…</p>